杭嘉湖平原荻港村乡土建筑特色

2016-10-18 05:52郝宁宁文剑钢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5期
关键词:古村建筑

郝宁宁,文剑钢

(1.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 215009;2.湖州吴兴南太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



杭嘉湖平原荻港村乡土建筑特色

郝宁宁1,2,文剑钢1*

(1.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 215009;2.湖州吴兴南太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

乡土建筑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的乡土建筑反映了乡土文化的特征。笔者以湖州荻港村的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布局、建筑形态、构筑体系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对古旧乡土建筑与新乡土建筑的建造方式与处理手法等进行解析,归纳、抽取其地域乡土建筑特征,以期为地域传统村落的乡土建筑系统研究以及保护与更新太湖流域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荻港古村;乡土建筑;乡土文化

万顷太湖水孕育了湖州,千年古运河塑造了荻港。作为杭嘉湖平原上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荻港村四面环水,生态繁荣,环境优美。村内地势平坦,河流密布,青堂瓦舍,临河而建,房前屋后,鱼塘连片。以水为背景和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乡土建筑群落既是其最显著的视觉景观特色,也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风貌。2013年荻港村已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的一员。2016年荻港村又获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鉴于荻港村的乡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江南的地域特性,笔者在实地勘探和测绘的基础上,对荻港村乡土建筑群落形成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分析,试图探寻承载荻港村乡土建筑风格的特色内涵,为江南水乡乡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区历史文化概况

荻港村由和孚漾、古运河支线(杭湖锡航道)、龙溪港3条水路围成一个水中“太阳岛”。村内地势平坦,水系发达,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悠久(图1)。据历史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因北方战乱,许多达官贵人相继来此隐居;唐代已初具规模,属乌程县(今湖州市);北宋年间初步形成村落形态,其时因周边芦苇丛生,河港纵横而得名“荻港”。初始荻港统上、下堡,宋元时聚市上堡,明嘉庆间倭寇焚民居,居民北迁就下堡里、外巷埭;清朝年间属归安县松亭乡荻镇,下设自然村东双村、朱家村、史家村、寺东村、三官司村等共10个村。清末至民国初年,荻港行政编制为里。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成立荻港镇人民政府。2003年荻港村划属南浔区,荻港一名沿用至今。

图1 荻港村域区位Fig.1 Location of Digang Village

荻港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村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临水而建的民居,依河而筑的店铺,跨河而起的小桥,残照烟柳的演教禅寺,御赐金匾的南苕胜景等,不仅孕育出水龙会、戏台看戏等习俗,催生了荻港人自己的“渔乐文化”,而且历史上人才辈出,近代更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如著名音乐家邱望湘、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擅长毛笔丹青的章绶衔、上海钱业公会首任会长朱五楼等[1]。

2 荻港村建筑的空间布局

总体而言,荻港古村建筑的风格吸纳了徽派建筑的风格,但是由于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乡土建筑特色(图2)。

图2 荻港古村平面Fig.2 Plane of Digang Village

从全村布局特征上看,荻港古村建筑布局一般顺应自然山水形势,对建筑选址的地形、水流、风向等因素均有考虑,因所处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傍水而建(图3)。一方面,在河道和码头附近建造居舍,便于商贸货运,久而久之,渐渐地形成了依附于古运河、贯穿于村的市河的古建筑群;另一方面,古人饮用水主要靠人力从河里肩挑,离水源越近,生活越方便。

图3 荻港村域片区与古村特色廊屋区位Fig.3 Districts of Digang Village and the location of characteristic gallery houses in the ancient village

从街巷空间机理而言,荻港村内部传统街巷空间的典型就是其特色里弄(图4),路面基本以石板铺装为主,两边以碎石和卵石为主,两侧建筑基本保持传统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沿河街巷以外巷埭、里巷埭为代表,外巷埭为河-廊-房的格局,属于前店后宅的实用建筑模式,而里巷埭为一河一路一店铺面河式格局(图5)。

图4 特色里弄空间示意与实景Fig.4 Space diagram and scenery of characteristic lanes and alleys

图5 特色廊屋空间示意与实景Fig.5 Space diagram and scenery of characteristic galleries

从单体建筑特色上看,一方面村中的普通民宅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上灵巧而多变地分割空间功能,民宅往往将店铺、作坊与住宅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多变性,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祠堂、庙宇、亭阁,极尽变化之能事,不同的建筑之间通过看似复杂而又合理的建造差异做到能够杂糅相处,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风貌特征,又显现其受运河文化、工商文化、山水生态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展现的地域独特性。

总体而言,荻港村乡土建筑空间布局与使用功能相协调,两者的融合性促进了古村的循序发展。

3 荻港村的建筑形态特色

3.1村落建筑风格的形成由于荻港村处身于太湖流域的水乡泽国之中,其内水系密布,状如织网。人们自古以来临水而居,形成以水道为轴线的建筑聚落,“小桥流水人家”是对其聚落特征的生动写照。粉墙黛瓦是江南水乡民居家园建筑的主色调,置身于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融合成一幅田园风光[2]。由于太湖流域物产丰富,农耕文明较为发达,战乱相对于北方较少,很多殷实的耕读人家能够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精心构建自己的居舍。荻港民居建筑艺术特色与风格大致可以概括为外观简朴,造型轻巧,装饰淡雅,梁架工整,雕刻精致。建筑形态上多采用适合于多水湿热气候的楼阁式建筑与中国传统的合院形式,以天井为核心,外围封闭,内部开敞,秩序井然,用厅堂、正房、侧厢、楼阁等多变的组合来体现家庭的礼制性习俗。街、巷、弄、棚随住宅群相伴而生,码头、驳岸、桥梁随河道而建,各类店铺、作坊、私塾、祠庙等随生活而兴,各建筑虽参差错落,但杂而不乱,一同构成了荻港村具有一定自足特性的江南水乡村落。

3.2村落建筑格局的构成作为非常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荻港古村依水而建,村内石板路纵横交错,形制各异的古石桥镶嵌在水网之上,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对外为主的运河体系和村内自然内河体系两种,内外河道将古村划分为五大片区,与运河、小市河下的风雨廊共同构成了“两河两廊”的整体格局。荻港村典型的街道格局为路水相依,村内以河为主要的交通运输通道,陆路作为辅助系统,顺应河道布局,主干道往往与河平行,次一级的街巷是在河道界定的地域内划分组团,或与主河道垂直,使住户能方便到水边;水巷与街巷互相补充,以桥与水埠作为水陆交通的连接点,构成古村的交通体系。历史上的荻港凭借其优越的水运条件,承担着浙江水省产品交易中心的职能,从而孕育出外巷埭、里巷埭两条传统商业街巷。

4 村落乡土建筑的构筑体系

乡土建筑是以地方民居为主、具有一定功能特征的建筑聚落,是人们长期以来因地制宜所建造的,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就我国南方而言,置身于江南水乡的乡土建筑,其环境给人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石板小巷、井台竹园”的安详与宁静。从现在保存下来的依河而建的老街、老宅等乡土建筑看,荻港村乡土建筑依然保留并体现着江南水乡风貌。纵观整个村落,从这些建筑的历史起源和建造年代看,荻港村的乡土建筑群落可以分为名人建筑、商业遗迹、祠堂寺庙、石桥河埠、乡村民居等。

4.1名人建筑荻港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名人涌现,他们的故居散布于村中,与寻常百姓的宅院相依,成为荻港乡土建筑的一大亮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三瑞堂为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故居,由坐北朝南多个单体组成,原有建筑由3条轴线组成,现存中轴线主体建筑三开四进,东轴由轿厅和书厅组成,西轴现存偏房三开间楹楼及“缉熙纯碬”砖雕门楼一进三开带厢房,为荻港村最大的古建筑群体。礼耕堂为清晚期当地富商吴氏家族宅邸,坐北朝南,三开四进,主体建筑依次为轿厅、花厅、正厅、后厅,正厅有楼楹、厢房,楼上开石库门与后厅楼道贯通,该建筑为吴氏家族在荻港的9处建筑之一,也是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建筑。鸿远堂为上海钱庄业巨头朱五楼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大门朝南,由南至北三进深,两天井。前半部分为雕花门楼,前后6间厢楼房,现仅存有门楼一进三开。

可以看出,名人建筑在形制上不同于小户人家的玲珑精致,讲究的是巍峨雄伟,注重整体布局,选材精细,做工考究,在格局和功能上充分考虑耕读文化传承的需要。

图6 三瑞堂合院全景Fig.6 Full view of Sanruitang courtyard

4.2商业遗迹作为古运河文化线路上的古村落,荻港村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明清时期已成为浙江省水产品贸易中心,使得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其中主要的商业区为沿古运河边而兴的外巷埭和紧依市河而建的里巷埭。

外巷埭是一条集商贸、加工、制作、客栈、居住为一体的老街,始建于清代,南北走向,全长约500 m,与杭湖锡运河相邻,曾是荻港村最繁华的地段。老街房屋基本一开三进,也有二开三进,前为店面,后作加工储藏之用,楼上为居所。目前临河的码头、河埠完整,仍可使用,是江南水乡集镇中保存较好的街区,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里巷埭是荻港古老的街市,长约1 000 m,整个建筑结构由砖瓦木梁构成,展现了江南小桥流水的古村美景。现在的里巷埭依然是荻港的商业街,茶店、点心店、日用品店、电器店、服装店等店铺林立,有名的“一元茶馆”六十几年未变。

4.3祠堂寺庙历史上,祭祖、祭拜、祈祷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源远流长的民间崇拜和祭祀在古村落中有着多种存在形式。因而自唐代至民国,荻港村先后建起了许多类型各异的祠堂寺庙建筑,与当地民居、河街、园林等建筑错落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建筑群。南苕胜境为当地重要的道教寺观,当年是一个建筑群,不仅有亭台楼阁、水池津梁,还有云怡堂、积川书塾等,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现仅存八角池、五孔桥、四面厅台基、吕纯阳画像碑等。总管堂占地两千多平方,建有大殿、戏台及看楼,四周围合,门楼内部与戏台相连,戏台与大殿之间的场地设有香炉台,每年初一月半村民前来敬香祭恩。演教寺是一座千年古寺,现占地二十余亩(1 hm2=15亩),大门朝南,二进式布局,砖木瓦结构。这种儒、道、释共处的祭祀现象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乡土文化现象。

4.4石桥河埠荻港村内河港如织,四水交流,古桥众多,有记载的共34座,没有记载的4座,共计38座。较为有名的石桥有秀水桥、隆兴桥、三官桥、余庆桥等。秀水桥建于清代,为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式砌筑,上压券睑石,金刚墙错缝平砌,上系梁雕刻龙首纹饰,下系梁为素面,桥栏置望柱8根。隆兴桥建于清代,东西向三孔石梁桥,桥墩别具一格,上窄下宽呈梯形,为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桥堍设石级,金刚墙与桥墩砌筑方式一致。三官桥约建于明代,为南北向单孔石梁桥,桥面为板梁结构,石栏板间置望柱8根,均为素面,桥板尽头置抱鼓石,桥墩和金刚墙用条石平砌。余庆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南北三孔石梁桥,金刚墙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与桥墩联为一体。

图7 荻港古桥Fig.7 Ancient bridges in Digang Village

4.5乡村民居乡土建筑随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各类乡土建筑中,对这些反应最灵敏的就是住宅[3]。漫步古村,农田鱼塘,茶果桑竹,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江南田园风光在荻港村随处可见,千百年来不仅陶冶了荻港人的身心,也影响了荻港人的乡土建筑风格,形成了荻港村的家园建筑特色。村中的普通民宅大都为本色材质,粉墙黛瓦,简朴清雅。临街的民宅往往是前店后坊、下店上宅的形制;而面河临街的住宅,则更具多变性,前店后仓上住宅、过街廊棚、吊脚楼、驳岸码头等融为一体。虽然整个村中大多居民已经将旧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也有些将老房子拆掉,在原址进行了重建,但仍然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乡土屋舍,这些建筑大多是一层坡顶,体现着浓郁的江南水乡建筑特色。

5 乡土建筑设计原则与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古村落的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新乡土建筑的建造必须以保护荻港古村的建筑形式、整体风貌、民俗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为前提,从而不破坏具有荻港村特色的风情韵味。目前,荻港村的新建建筑基本上集中在荻港南部,与古村相隔不远,但在千年古村里面却不觉得突兀,与周边环境协调且呼应。建筑虽是新的,但却是地域文化的回归,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主要是建筑方式与处理手法经过了深思熟虑,有着良好的前期规划,具有前瞻性。

5.1处理原则

5.1.1随机性与偶然性的自然结合。新建筑的建造不依纯粹的技术和形式原则营建细部,构造活动表现出来的调弄搭配的技艺应趋向于格外看重事物的即成性质。它既可能走向对其关系深思熟虑到犹豫不决的地步,也可能乘势融于建造中不断发生的偶然事件,从现场活动中寻找契机。

5.1.2民间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技术的结合。从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需要而发展成为可以传承和寄托民族情感的文化传统,民间传统技艺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真实见证,相对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先进性,其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在乡土建筑的更新中,应从传统工匠技艺中凝练至今适用的因素,将之与当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相融合,以创造出适宜的乡土技术。

5.1.3遵循朴素的自然美。乡土建筑的更新应力求简单、朴素,使用的自然材料即便要加工,也应该保留加工的痕迹,这能给人极具亲和力的美感;由里及外,传统乡土建筑整体色彩上也没有多做处理,但它依靠周围的山川地理、自然植物,依靠乡村的人物服饰、民俗民风,使得建筑环境变得丰富多彩。

5.2设计特色荻港村位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其中的乡土建筑在宅基选址时遵循我国古代村落选址和建筑布局的基本思想,即纳气、取势观念。古人认为山和水是有灵性的,房屋与自然山水相和谐就能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因此,荻港村乡土建筑大多依据当地的自然地貌,因地制宜地构建。除了采用石头砌筑墙基和木构架坡屋顶外,荻港村乡土建筑还有其独特之处:檐多而深远、立面丰富、院落形制规整。此外,因傍河而居,沿河两侧建筑、路基向河道微微倾斜,巷道条石错落有致形成暗沟利于雨水流向河道;河道两边的驳岸、石桥上等有许多或凹或凸的石洞眼,这是缆船石,被形象地称为“船鼻子”,它往往被水乡的人们雕成一个个精致的艺术品,象征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企盼和祝愿;河边屋檐下建有木结构长廊,既起着遮雨避风寒的作用,又使荻港格外雅致,系连着村民,促进交流。

新乡土建筑作为现代传统的统一体,它并不拘泥于乡土建造技术,也不排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更多的是对传统形式、材料和建构技术做出新的诠释,而不仅仅限于修正。荻港村古乡土建筑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大多数新乡土建筑在建造设计时从江南多雨、潮湿、高温、季风天气较多的湿热气候特点出发,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多维度分析了区域微气候环境特点,吸收传统民居的防潮、防雨、通风应变模式、措施,再结合现代建造技术进行指标的量化,既可以显著降低建筑造价,又可以赋予建筑以强烈的地方特色。然而,也有一些新乡土建筑仅在形态上延续江南建筑风格,抛弃了传统技术,比如错误地认为利用现代高科技人工控制室内环境,使乡土建筑丧失了乡土精神的本色[4-6]。

6 结语

荻港村作为杭嘉湖平原上具有典型水系建筑风格的古村落,追求的是山、水、居相结合,人与自然相和谐。整个村落的乡土建筑保存完整,建筑类型较为齐全,系统而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浙北古村落乡土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装修、陈设等各个方面,以其形制、造型、居住模式等方面的特色和建筑用料的自然性突显了自身的美。千百

年来,依托运河及江南发达的水系网络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村落,留下了眼前这博大、深厚和丰富的古运河遗产,让人们从中体味人类文明演变的缩影;精美的石桥、建筑石雕在材质、色彩上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柔化处理了石构件细部,充分将实用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这些精湛的石雕技艺展现了荻港村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绵延于河道两侧的乡土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思想、科学和文化信息。

在当前的新时期下,如何保护和更新乡土建筑,促使乡土建筑适应新环境,谋求新发展,依靠的是村民的营建能力、建筑师设计理念,以及对于乡土建筑真实特色的体悟。只有充分了解它们,才能促进古村落乡土建筑的建设和发展,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千城一面、形象迷失”的问题长期存在并难以解决,“绿野分隔”“多核聚居”的古村落风貌保护策略某种意义上将有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持续发展[7]。

[1]张前方.人文和孚·荻港[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陈志华,李秋香.住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楼庆西,陈志华,罗德,等.浙江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吴晓.再审新乡土建筑[J].新建筑,2003(6):62-63.

[5]丁俊清.浙南传统乡土建筑的生态美[J].规划师,2004,20(4):66-68.

[6]支文军,朱金良.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J].时代建筑,2006(6):82-86.

[7]文剑钢,文瀚梓.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6):9-11.

Characteristics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Digang Village of Hangjiahu Plain

HAO Ning-ning1,2,WEN Jian-gang1*

(1.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Jiangsu 215009;2.Huzhou Wuxing South Tai Lake Architecture and Investment Co.,Ltd.,Huzhou,Zhejiang 313000)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which i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And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In this research,with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Digang Village of Huzhou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from village history culture,space layout,building form and so on.We analyzed and generalized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and processing techniques on ancient local building and new local building,which provided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 for protection and renew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f Tai Lake basin.

Digang Village;Vernacular architecture;Local cultur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081250)。

郝宁宁(1984- ),女,山东滕州人,工程师,硕士,从事景观营造、村镇建筑改造与规划设计研究。*通讯作者,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2016-07-11

S 26

A

0517-6611(2016)25-166-05

猜你喜欢
古村建筑
《古村小巷》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古村新景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游青云古村
古村新韵 别样“台味”
古村——大芦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