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延伸视角下农民增收模式研究

2016-10-19 14:09王旭光浦纯钰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会分层农民增收产业链

王旭光 浦纯钰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访谈法等方法,通过对江苏省赣榆区墩尚镇的泥鳅产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墩尚镇泥鳅产业的发展动因和产业链市场的形成,得出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种养业是促进当地农民快速增收的有效模式的结论。

关键词:产业链;农民增收;社会分层;增收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8-217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8.065

Abstract: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loach industry of dunshang town of Ganyu district in Jiangsu province, analysised th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 loach industrial and the market 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t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industry with high value-added characteristics was the effective mode to promote the rapid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Key words: growth of farmersincome;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ome model

“三農”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增收动力机制以及宏观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地方要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本研究以江苏省墩尚镇的泥鳅产业为例,分析研究了可促使农民快速增收的农业高附加值特色种养业发展模式。

1 泥鳅养殖业兴起的动因

墩尚镇辖1个社区28个村委会,总人口7.7万人,区域面积128.55 km2,耕地面积43.3 km2,海洋滩涂21.3 km2,是一个有名的生态水乡。本研究所重点调研的是银河村,银河村有8个村民小组,403户,耕地面积95.91 hm2,受自然生态条件的限制,银河村的人均耕地比较少,人均耕地面积约0.067 hm2。在2002年之前,这里的耕地大多用于种植水稻,耕地产出非常少,仅能满足口粮之用,当地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内卷化”的现象[2]。为了致富,当地农民投入大量劳动力,想了很多办法,如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但收效甚微。

墩尚镇的泥鳅产业发展源于政府的不懈努力,在政府的努力下,2001年,“泥鳅大王”乔宗礼与韩国客商曹炯武合作,曹炯武于2002年元月投资192万美元成立明均食品有限公司,在江苏省赣榆区墩尚镇建起了第一个泥鳅养殖基地,开启了大规模养殖泥鳅的序幕,如今墩尚镇的泥鳅养殖规模已经达到20 km2左右,产值超过10亿元[3]。为了带动农民养殖泥鳅,县镇政府在土地流转、泥鳅塘开发等方面给予了强力支持。泥鳅养殖技术简单易学,养殖方法易于复制。在2002 — 2004年间,泥鳅的市场行情非常好,第一批养殖户立即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有的三年内盈利近20万元。看到有如此大的收益,大多数农民纷纷加入泥鳅养殖行列,并于2005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养殖。

2 泥鳅产业链的延伸态势

如今,当地泥鳅产业发展到了顶峰,在墩尚镇随处可见泥鳅养殖塘。墩尚镇当地的泥鳅养殖业发展相当成熟,泥鳅年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泥鳅之乡”。例如,当地名为“水中参”的品牌已经在韩国等国外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泥鳅产业的发展给墩尚镇的农民收益水平带来了质的飞跃,在养殖泥鳅之前,墩尚镇的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每0.07 hm2收益在800元左右,而现在养殖泥鳅之后平均收益在18 000元左右[4],近乎22倍的收益增长量迅速地让大批墩尚镇农民率先致富,让农村经济充满了活力。

现在,墩尚镇泥鳅养殖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市场,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墩尚镇现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链市场有劳动力市场、农资市场、销售市场,只有加工市场没有正式形成,处于萌芽期。

2.1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逐步增大

泥鳅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原来依靠种植粮食的农业格局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收益的低下,而且只能容纳有限的劳动力,不利于农村的市场经济活力的发展。所以,在泥鳅产业兴起之前,当地中青年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妇女会在空闲时间到附近的小工厂从事草帘编织、水产加工等补贴家用,然而其吸纳的劳动力十分有限,大多数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农民在农业耕作之余都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但是泥鳅产业兴起之后,不仅原本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农民实现了更加充分的就业,还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回乡就业。这些新的劳动力给墩尚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不同家庭养殖泥鳅的时间有先有后,养殖规模也不同,因此造成了不同的劳动力需求结构。泥鳅养殖忙的时候主要是“一前一后”,“一前”指的在泥鳅养殖的初期,要挖掘养殖塘和基础设施建设(建造临时居住场所,通水电等),“一后”指的是在泥鳅售卖的时候,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捕捉。这样,在乡村范围内围绕泥鳅养殖业便形成了一个劳动力市场。

在对银河村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村里有一些泥鳅养殖基地由外地老板所有,雇用村里剩余劳动力进行管理。村里的养殖大户也经常需要不定时地雇人进行泥鳅的喂食、夜晚的巡逻、药剂的喷洒等工作,这些人力需求对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2 农资市场发展成熟,农户农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

泥鳅养殖需要大量的饲料、药剂的投入。泥鳅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资市场的繁荣。由于需求量巨大,墩尚镇的农资店数量在几年内迅速增加。在墩尚镇几乎每个村都有农资店,村民可以不出村就能买到泥鳅饲料和药剂。由于需求量大,农资店的生意非常红火,规模中等的农资店一年盈利可达15万元。普通农资店店主从上级经销商手中进货,每种饲料的价格不等,饲料的价格平均在4 500元/t左右,各家店的饲料价格相差不会太大。由于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农民的饲料购买行为更加理性,赊购现象越来越少,一般都是一次一清。如果要赊购,在付款的时候要付利息,利息一般是按照银行贷款的利息计算,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改变了原来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理性。

2.3 销售市场繁荣,已形成规范的售卖体制

在产业链条中,农户获得的是泥鳅养殖的利润,利润最丰厚的是销售环节。在银河村调研发现,泥鳅的主要销售方式都是由商贩进行收购,很少有养殖户到市场上进行销售。但是,利润大的销售环节,往往也是风险最大的环节。由于极少数商贩的防范意识有限和法律意识淡薄,比较容易被骗。比如,仅依靠人际信任,在不签署购买合同、规范货款交付方式下预付货物,很容易导致收购方跑单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中间商在一个月内可以收入万元,头脑灵活、号召力强的商贩一年收入可达20万元。在墩尚镇有部分养殖户已经变成了兼业商贩,他们在平时养殖泥鳅,在收购环节又扮演销售角色,以便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3 泥鳅产业链的发展对不同阶层农民增收的影响

3.1 村庄富裕阶层

在墩尚镇银河村,村庄富裕阶层的比例在10%左右,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群体:在销售市场,从事泥鳅销售的销售人员;在农资市场,从事农资买卖的中等规模及以上农资店的经营者;拥有大规模的泥鳅养殖塘的农户。在产业链条中,销售环节是最易赚取利润的环节,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环节但是相对来说对销售人员的沟通能力、文化程度要求都比较高,他们负责对养殖户和更大的商贩的沟通、谈判工作,赚取出售价和采购价的差额,相对于养殖户一年的辛苦劳动,这个群体赚钱显得异常轻松。在农资市场中,农资店的经营者是非常有生意头脑的人群,在大家蜂拥而上开发土地、养殖泥鳅时,他们敏锐地嗅出了商机,找到了需求点,在村里面开起了农资店,专门进行泥鳅饲料和药品的销售。除此之外,泥鳅养殖经营也利润丰厚,一般中型泥鳅塘经营合理年收入可达15万元。这些村庄富裕阶层是村民羡慕的对象,他们不仅在村庄里有楼房有轿车,还在城里面买了商品房,这个阶层是泥鳅产业链最大的受益群体。

3.2 中上层阶层

在银河村,中上层阶层的比例在15%左右,他们主要是从事小规模农资销售的经营者和泥鳅养殖者。这些小规模的农资店主要是单一饲料的代销点,即只卖一种饲料,相对于中等规模的农资店(专业从事泥鳅饲料、多种药剂销售的农资店),这些小规模的农资店竞争力明显不足,但是市场需求旺盛,这些小规模的代销点年盈利也能在10万元左右。小规模泥鳅养殖塘农户,年盈利额也可达到10万元。这些规模养殖户主要是靠土地流转进行泥鳅塘的承包,他们是现行土地政策的受益人群,属于村庄中的小康阶层。

3.3 中等收入阶层

在银河村,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在70%左右。他们主要是开发自己家的田地进行泥鳅养殖,较少通过承包来扩大养殖规模,因此养殖泥鳅的收入较为有限。不过虽然养殖的规模有限,他们也是泥鳅产业链的受益者,从泥鳅养殖中的获益平均在5万元/年左右。中等收入阶层中,男性在养殖泥鳅之外,大都还去劳动力市场上务工。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情况:家里男性劳动力农闲的时候打工挣钱,女性主要在家里负责泥鳅喂食工作,这样男女分工,经济效益能达到最大化,因为男性在村庄附近打工的收入每天在150元左右,而女性只有90元左右。这样的家庭的收入在7万元/年左右,生活上比较富裕。

3.4 贫困阶层

贫困阶层在银河村比例在5%左右,主要有两类:一是没有参与泥鳅养殖的农户;二是因病致贫的农户。没有参与泥鳅养殖的农户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因为泥鳅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年纪大的群体不敢冒险,所以大多错失了泥鳅产业发展的良机,但是他们也积极参加到了泥鳅产业的劳动力市场,主要从事泥鳅养殖塘的看管、夜晚巡逻等工作,这些劳动强度比较弱,月工资在1 500元左右。因病致贫的农户由于生病不能进行泥鳅的养殖,也不能在村庄周围的劳动力市场务工,只能把自家的土地承包给他人,以获得经济收入。中等收入阶层是他们的追求目标。

在泥鳅产业发展前,墩尚镇银河村的村民靠原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中等收入及以上的人群达到了95%,泥鳅产业链的发展带动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也带动了农民的分化。在2002年以前,即泥鳅产业链发展之前,银河村70%以上的人群生活都比较贫困,该村的社会结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但是在泥鳅产业链发展以后,随着农民的分化,该村现在的社会结构像一个橄榄球型[5]。所以泥鳅产业链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民的增收,还在增收过程中减小了贫富差距。

4 泥鳅产业的现存问题与模式探索

在泥鳅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不能盲目乐观,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要想把墩尚镇泥鳅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農户分享泥鳅产业发展的红利,就必须让泥鳅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研究,对墩尚镇泥鳅产业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泥鳅产业链

现在墩尚镇泥鳅产业链中的劳动力市场、农资市场、销售市场发展得日益成熟,而加工市场却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发展十分缓慢,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效果甚微。所以下一步的方向是进一步完善泥鳅产业链,进行政策引导,吸引更多泥鳅深加工企业(泥鳅食品加工企业、泥鳅保健品研发企业、泥鳅化妆品研发公司等)落户,让产业链向上、下游两端延伸。

4.2 改进泥鳅养殖技术和方式

当前泥鳅养殖处于一个粗放的阶段,养殖户比较盲目,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努力,政府积极宣传,呼吁养殖户参加行业协会,协会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技术,统一购买经过验证的饲料、药剂,统一培训,把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低。叶兴庆[6]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多予,主张把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到相当于农业GDP的1%。现在泥鳅的苗种培育和鳅病防治是制约泥鳅养殖业的两大技术难题,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显然是不足的,所以政府要提高意识,加大科研投入,联合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找到应对之策。为确保支持政策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学习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组织的方式,以法律形式固化农业支持政策[7]。

墩尚镇农户泥鳅养殖主要采用池塘养殖法,养殖技术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不利于生态养殖的发展,现在比较成熟的生态养殖方法是日本的稻田养殖泥鳅法,采用的是水稻、泥鳅轮作制,平时投喂的饲料很少,主要是米糠、马铃薯渣、蔬菜渣等,泥鳅主要食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纯天然饵料。这种种养方式几乎不用饲料和农药,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环境,不仅产出的泥鳅是天然、无毒害的食品,稻谷是绿色、无农药食品,而且能达到稻田增收的目的,泥鳅在市场的认可度要远远高于饲料饲养的泥鳅。政府要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8]。环境掠夺性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而生态农业是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所以政府要加大稻田养殖泥鳅的推广。

4.3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在墩尚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缓慢,泥鳅观光、农家乐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点,发展观光旅游业是以环境优美为前提的,所以政府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加强生态保护和推广稻田养殖法的同时,墩尚镇的泥鳅就可以贴上绿色、纯天然的标签,政府加大对墩尚镇泥鳅的营养价值、绿色环保的宣传,如举办泥鳅文化节等方式来提高墩尚镇“泥鳅之乡”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墩尚镇泥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民大致有土地、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力资本、储蓄和手持现金四类资源[9]。如果能提高农民占有这四类资源的比例或是利用这四类资源的效率,农民就能增收,而这四类资源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模式。墩尚镇银河村农民的增收模式是调整农业结构,降低低附加值种养业的比例,提高高附加值种养业(泥鳅产业)的比例,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10]。具体就是农户依托泥鳅特色产业链,积极融入劳动力市场、农资市场、销售市场,从而收入的来源更加多元:养殖——销售收入、雇工收入、农资销售收入、销售经纪人收入、运输收入等。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讓农民有了更稳定、多元的收入,减少了村庄的贫富差距。“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道路的最佳选择,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11],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水平,避免农户的盲目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提高主导产品的产业化、品牌化,让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3(4):9-14.

[2]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 乔立贺.做强泥鳅产业铺平富民之路——关于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泥鳅产业的调研报告[J].中国农业信息,2014(1):243.

[4] 孟桓宽,张河洁,张 炯.赣榆县墩尚镇泥鳅产业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5):103-105.

[5]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 叶兴庆.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的主题发言[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4-18.

[7] 谷 征.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测评[J].农村经济,2014(11):98-101.

[8] 李 俏,王建华.环境变迁视角下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考古,2012(6):209-213.

[9] 韦 鸿.资源数量、制度环境与农民增收问题[J].农业技术经济,2003(3):10-14.

[10] 陈 艳,王雅鹏.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31-35.

[11] 王春伟,李学军,郭晓荣.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现状与对策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532-534.

猜你喜欢
社会分层农民增收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