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明:龙泉青瓷的麦田守望者

2016-10-20 02:51
茶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龙泉青瓷技艺

李 晖

陈爱明:龙泉青瓷的麦田守望者

李晖

龙泉青瓷历史悠久,釉色古朴典雅,温润如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粉青釉、梅子青釉享誉全球,被称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2009年,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世界非遗的陶瓷类产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多年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爱明——如一位沉静的麦田守望者,在陶瓷艺术世界耕耘收获,并以不断的创造来拉近我们与自然和传统的疏离。

自强不息的探索者

龙泉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生于斯长于斯的陈爱明,从小感受着青瓷艺术的熏陶。他的陶艺之路,看起来非常普通。1979年,17岁的陈爱明高中毕业,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龙泉到处是国营瓷厂,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着满腔的激情和对青瓷的钟爱,进入了龙泉瓷厂工作。

最初陈爱明也没太多的想法,只是想学一门手艺,做一些日用瓷、酒瓶之类的瓷器。但是进厂后,当他看到前辈们那种认真专注的制瓷神情、熟练精到的表现手法时,便产生了无限仰慕之情,于是追随其后,刻苦学习,虚心求教。结缘青瓷,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地。从此,他便与瓷土为伴,与窑火相映,与青瓷为友。这个开始,定格在他的17岁,却填充了他的整个艺术人生。他勤学、好问、敢试,努力将自己的艺术风格贴近青瓷的幽远、明澈上,或许不够深刻,但在年复一年的探求中一次次提升了技艺。

1991年9月,业务突出的陈爱明被厂里选送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进修,在那里,他的理论体系得到了很好的完善和补充。1993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的陈爱明回到瓷厂,结识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峰老师,并拜他为师,学习传统手拉坯和“跳刀”、“绞泥”以及自然灰釉的运用等技艺。1994年,他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为师。两位名师的言传身教,让陈爱明看到了青瓷大师卓然的人生观和美学观,从此,他在提升自己青瓷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妙悟生活和心灵带给他的双重启迪。通过多年的钻研,陈爱明的青瓷艺术渐入佳境,并臻炉火纯青。

云之梦

坚韧不拔的耕耘者

陈爱明骨子里有着祖辈陶工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结缘青瓷三十多年,他干过青瓷生产的所有工序,从瓷土的粉碎、陈腐到釉料配制,从制坯、上釉到装窑、烧窑,乃至质检、包装,其中有很多工作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在一些艺术家们看来,可能是一种对生命毫无意义的消耗。但就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真实劳作,磨砺出了陈爱明淳厚沉静的艺术品格。

“青瓷技艺需要亲力亲为”,一句质朴的话语,是他对艺术的成功作出的有力注解——它源于对生活的探求和尝试。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青瓷艺术的创新与推广,深入研究传统青瓷制作的各种工艺技法。在审美上,追求平和、含蓄;在技法上,力求精湛、完美,以其青瓷“跳刀纹”和“印叶纹”装饰,铜红绞泥和流绞泥技法,以及自然灰釉在青瓷中的开发和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他不仅是龙泉较早使用“跳刀”装饰技巧的艺术家,更是把“跳刀”技艺运用达到顶尖的陶瓷大师之一。

陈爱明极具艺术天赋,他的作品中揉入了许多现代美学元素,具有穿透力。作品《泉》系列,是他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创作的主题来自其对家乡山水之美的感受和体验,细细品味,你会从中感受到一种诗一般的东方气韵。作品《盛世牡丹》,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考虑到牡丹所包融的丰富文化内涵,采取具象写实的风格,再现牡丹的艺术形象。作品《清音》,表现了对宋代审美价值的追忆,造型上运用曲与直、刚与柔、虚与实的多重对比关系,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含蓄、严谨的理性精神。

青瓷艺术的复兴者

陈爱明长期研究传统陶瓷艺术的精髓——造型、装饰技法、釉色,但同时他并没有消减他的艺术个性,也没有影响他求新、求变的精神,而是将其中淡泊、平和、含蓄的气质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青瓷技艺是一门不能停止的艺术,新的想法、好的创造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只能在亲力亲为的制作中才会出现,一旦停止,技艺就会随之停滞不前。”

青瓷,作为我国传统瓷器的重要品种,在其千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窑口,虽然窑口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与借鉴,但每个窑口都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根据实物观察可知,传统的龙泉窑青瓷有划花、刻花、贴花、点彩、化妆土填白等多种装饰技法。这些技法与龙泉青釉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为现代青瓷发展奠定了基础。陈爱明的可爱之处,就是在钻研传统艺术如何创新的过程中,以多元化的视角,尝试材料与技法的综合运用。同时,把全新的、个性化的创作理念,注入特定的装饰技法和烧制技艺,从而形成新的青瓷风格和装饰语言。

当然,来自外界种种全新的陶艺观念,也从没影响陈爱明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精神的坚持。反而,使他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传统。他认为,对传统青瓷艺术的研究,不应沉溺在形式上,而要超越表象,去体验和把握古人最深沉、最奥妙的精髓。审美格调上的崇高隽永,技艺上的精湛完美,一直是他的艺术追求。多年来,与瓷土相亲相近的劳作,使他在艺术表达上,显得非常得心应手。在创造青瓷作品的过程中,陈爱明体会的是一种“瓷亦塑我”的感觉,他的艺术创作,源于自然的感悟,以静现动、以线突景、以色绘境,都是他这位工艺美术大师心灵的外现。

勤耕不辍的收获者

如今,陈爱明可谓功成名就,享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代表性传承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非遗薪传”——浙江青瓷中青年十大名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多项荣誉。

但是,陈爱明仍勤耕不辍。他不满足于只做传统青瓷的传承人,而是致力于在青瓷创新方面开拓,努力成为引领新时代龙泉青瓷的弄潮儿。他说:“龙泉的先祖们用丰富的天然资源,把土与火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烧制出精美绝伦的龙泉青瓷。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让龙泉青瓷艺术得到复兴,融入当代社会的文化、审美和时代精神,创造出符合各个社会阶层所需的青瓷作品。”

中兴青瓷的传播者

作为青瓷大师的陈爱明头衔无数、精品众多,但他投入精力最大的事情还是带徒弟。“青瓷前辈们把烧制技艺无私地传授给我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与发展龙泉青瓷。只有年轻人学会了全部工艺并能不断提高,龙泉青瓷的水平才会越来越好,名声才会越来越响。”陈爱明一直这么认为。他现有爱徒22名,经常鼓励他们在努力学艺的同时,积极去参赛,提升技艺,开阔眼界。如今,他的徒弟们已经在青瓷舞台上展露光彩,不但能掌握青瓷传统工艺,而且对青瓷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磨砺中不断成长。在全国各种博览会、艺术技能比赛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现今,陈爱明的爱徒们,已成为龙泉青瓷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中兴龙泉青瓷的中坚力量。

1.清凉

2.盛世牡丹

3.秋声赋

4.轻舞禅风

5.粉青觚

为了推广历史悠久的龙泉青瓷,陈爱明还经常自费带着最好的青瓷作品到世界各地参加展览。2003年,他创建了龙泉大窑瓷文化研究中心,吸引了更多的青瓷艺术家参与,青瓷技艺不断提升。如今,龙泉市有3000多名青瓷艺人,近400家青瓷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这项古老技艺产生兴趣。

随着“世遗”申报的成功,陈爱明深感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目前,他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还走进象牙塔,成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龙泉市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特聘教师,传授龙泉青瓷烧制工艺与青瓷文化。陈爱明认为,传承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艺传承,而是肩负着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养的精英“非遗”传承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爱明不断追求、探索龙泉青瓷的新天地,让千年龙泉窑炉薪火相传。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他永远都不会停歇。□

艺术成就

2000年至2004年,作品《灰釉组合瓷碗》、《泉》、《龙泉》、《秋韵》、《清波碧映》先后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银奖;2002年《芦歌》、《秋声赋》同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2005年《秋到龙泉》获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成果展“天工奖”;2006年《遥远的记忆》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2008年《年年有余》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艺术精品展金奖;2009年《云迹》获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东雕杯”金奖等。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英国珍宝博物馆、韩国青瓷博物馆等收藏。

猜你喜欢
龙泉青瓷技艺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龙泉青瓷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青瓷出越窑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