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海椒”事业发展影响因素探究

2016-10-20 17:27张雷生吴丹丹
神州学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海椒人才

张雷生++吴丹丹

"

"

本文从留学回国人员的社会支持体系、身心状况特点及影响他们适应和融入当地生活和文化的因素着手,设计了“吉林省高校留学回国人员个人事业发展影响要因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重点选取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以学习和进修为主要目的,到海(境)外正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攻读学位、进修业务或从事科学研究及进行学术交流,连续居留1年以上,调查时已回国定居或持有中国护照,目前在吉林省高校工作和创业的各类公费及自费留学回国人员。在对调查问卷分析统计的基础上,我们列出了当前吉林省高校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站在留学回国人员的视角,对于今后改进和完善国内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思路。

调查对象特点概述

参与调查的吉林省高校留学回国人员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男性比例略微高于女性比例,差距不太明显,男女分别占到了50.9%(165名)和49.1%(159名)。说明目前女性,尤其是工作在高校 的知识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包括赴海外留学接受海外优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此外,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性教师和男性教师比例从1997年的1∶1.84提升至2009年的1∶1.18,男女教师比例逐渐趋于平衡。

(二)大多结婚成家,未婚及其他(丧偶、离异等)的比例仅占调查对象的18.2%。生理年龄阶段分布状况也基本决定了他们在完成学业回到国内工作岗位上,开始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期间,在成家立业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需求。

(三) 年龄状况呈“梭型结构”,青年前期(25岁以下)、青年后期(26岁-30岁)、青壮年期(31岁-40岁)、中年前期(41岁-50岁)、中年后期(50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2.0%、16.5%、45.5%、25.0%和11.0%。调查对象中有改革开放初期出国深造的留学生,他们多属于国家及单位公派出国留学,学成之后大都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单位和岗位,担负起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重任。最大的群体则是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中青年留学回国人员。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国内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加之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越来越广泛、深入,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提升了这个年龄阶段的海归在高校中的就业比例。

(四)从学历学位的构成来看,具有博士学位的人超过了一半,高达52.2%;其次是硕士和博士后,分别占33.6%和7.7%;大学本科学士和专科仅分别占5.9%和0.6%。(为忠实于调查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本项调查结果中把博士后单独列出,和本科学士、硕士、博士并列计算)。

(五)从调查对象目前工作所在的高校组成情况来看,由于本调查研究在问卷发放时采取的是非完全自由发放的便利式调查取样形式,因此,在人员组成比例和绝对值上存在一定的偏颇,个别院校人数(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两校合计占到整体样本的49.7%)过于集中。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局限所在,在后续研究中将注意控制和修正该变量的影响。同时,参与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的专业学科领域过于集中,自然理工学科比例相对较低(22.6%),而人文社会学科比率则明显较高(61.3%),尤其是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下属的经营管理相关专业过度集中,占到了整体人文社会学科的43.7%。

具体到造成该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结构的原因,一方面和参与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目前所工作的高校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不得不正视目前吉林省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尤其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学历、学科专业结构进行“摸底排查”,结合吉林省所在的区域特点和产业结构特点,一方面掌握现有的“人才储量”,另一方面掌握今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增量”和结构。在进一步加强包括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在内的人才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和分析力度,在注重大力引进自然基础学科人才的同时,也要着眼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IT、通信、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分子,以及航空服务、物流管理、物联网、旅游观光、文化传媒、市场营销等相关应用科学和服务产业紧密相关的多种类型和层次人才的引进。

(六) 从调查对象的留学国家和区域组成情况来看,北美洲和欧洲国家的比例明显较高,分别占34.6%(美国29.0%、加拿大5.6%)和40.0%(德国16.7%、英国14.5%、西班牙6.2%、法国4.6%),其余为亚太地区国家25.4%(韩国10.8%、日本7.1%、澳大利亚3.7%、新加坡1.9%)。

(七) 从调查对象的海外工作经验来看,超过一半有至少半年以上的国外工作经验(51.5%),有的甚至长达5年以上(2.8%)。调查发现,在海外工作时间和海外学习进修时间呈现出紧密联系,在国外学习时间越长,就越适应当地的社会、自然等条件,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社会中,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当地社会发展中。相比没有或缺少海外工作经验的留学回国人员,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留学回国人员无论是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跟踪学科专业领域国际前沿方面,还是在海外人际关系资源、跨国公司管理经验和模式、跨文化适应与国际化视野等方面都要更具优势。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对象选择就业地时考虑的因素。男性和女性在选择就业目的地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的考虑存在一定差异,男性更重视“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趋势及地理区位优势”等因素。另外,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和岗位的人在选择就业目的地方面也存在明显区别。

在就业地单位工作期间,学科专业发展空间及相应资源的影响。对于就业目的地所在工作单位的“学科专业领域的声誉”“学科资源声誉和知名度”“国际水平学科资源数量”“国内高水平学科资源数量”的重要性认识方面,男性和女性调查对象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别,普遍认为这些因素对个人事业发展具有吸引力,是值得在就业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对于“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声誉和知名度”“科研成果转化实体数量”“科研成果转化实体声誉”等因素的认知上,男女之间则存在明显差别。不同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对于“学科专业资源及环境影响因素”“学科资源声誉和知名度”“国际水平学科资源数量”“国内高水平学科资源数量”“成果转化实体数量”“成果转化实体声誉”等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而对于就业目的地“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发展潜力”“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声誉和知名度”的认识上没有明显区别。不同学历和不同岗位的调查对象在认识程度上类似,除对“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一致外,其他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

以“学术特区”体制为借鉴,学校于2012年启动了Tenure-track为基本模式的人才招聘办法,打破传统观念,真正实现了“非升即走”,队伍管理体系向国际化模式迈出扎实步伐。

为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有利于开展综合交叉研究的工作氛围,学校开始探索“科学家工作室”模式。该工作室专门为有能力引领某一领域学术前沿的杰出科学家设立,期望最大限度地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促进重要原创性成果的不断产生,同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学科界限,为交叉研究提供制度空间。

叶凯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长期从事信息学和基因组学领域的大交叉研究,是首批接触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数据的研究人员,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校为其成立了“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以“精准医疗”国家重大需求为指引,将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的前沿交叉研究,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国际水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机构。目前,该工作室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通过以上在全国高校系统富有创新的制度引领,西安交大新型的、国际化的、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的用人机制已初步形成并初具成效。

以新型事业平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学校正在进行一种尝试:把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把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有效整合起来,建立一个“校区、社区、园区”三位一体的全新大学形态。它既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理念的,并与社会交流互动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这便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

创新港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是学校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将大学与社会有机融合,发挥大学社会引领作用的积极探索。创新港将按照“国家使命担当、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科研教学高地、智慧学镇示范”的目标,规划科研、教育、转孵化和综合服务配套四大板块,建设理、工、医、社科四大方向23个研究院,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国际高端技术,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将优质创新成果与高素质科技人才推向社会。学校将在创新港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通过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创客空间等,像美国硅谷一样激发原始创新不断开花结果。可以预见,学校雄厚的科研实力将充分释放,人才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的舞台即将崛起。

创新港既是人才流动的蓄水池,也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在这里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培育更多的创新企业,因此学校面向全球“不分校内外、不分海内外、不分肤色、不分种族”招聘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率先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3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海内外高校加盟。加盟高校间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科研、教育、人才发展合作。借助该联盟,学校着力汇聚海内外英才,形成新的西部人才高地,致力于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体制机制的创新冲击了校内的思想观念,形成了有利于深化改革的环境与氛围,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历史性变化。各项制度创新和事业平台的搭建,也为学校的青年人才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这里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才智、实现梦想。(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猜你喜欢
海椒人才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人才云
摘菜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不同淀粉原料对鲊海椒发酵过程中滋味品质的影响
海椒在川菜中的妙用
海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