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效果

2016-10-20 18:07任珂
商情 2016年8期
关键词:秸秆还田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成都平原秸秆还田的现状以及成都平原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分析了秸秆还田对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成都平原

1 引言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直接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方法。尽管土壤有机质在土壤总量中占比极小,但它对我国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道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农作物秸秆是耕地生态循环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稀缺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秸秆还田技术的实施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容重减少、透水性、透气性、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并且可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发生变化,保持疏松状态,有效缓解土壤易板结的问题。成都平原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地,保持和提升耕地肥力是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高速稳定的重要前提之一。

2 成都平原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现状

前几年成都市针对除主城区外的14个区市县共612万亩耕地进行了专业的方格布点采集,总共收集到了2 600个样本。通过对成都市612万亩耕地土壤样品分析结果的统计,全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在0.19%~8.00%之间,平均为2.71%。其中:

有机质含量>4.0%的耕地属于丰富型。这类土壤理化性质较好,是成都平原高产、稳产农田和蔬菜生产基地。成都市土壤有机质评价一级的耕地面积为35.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3%。

有机质含量3.01%~4.0%之间的耕地属于较丰富型。这类土壤理化性质相对较好,多为中壤至重壤,作物适种范围较广,产量较高,为较优质耕地。成都市土壤有机质评价二级的耕地面积为150.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51%。

有机质含量2.01%~3.0%之间的耕地属于中等型。这类土壤理化性质一般,作物适种范围较广,产量中等偏高,為较优质耕地。成都市土壤有机质评价三级的耕地面积为249.5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78%

有机质含量1.0%~2.0%之间的耕地属于缺乏型。这类土壤理化性质相对较差,作物适种范围较窄,产量较低,为中低产耕地。成都市土壤有机质评价四级的耕地面积为162.9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62%

有机质含量<1.00%的耕地属于极缺型。这类土壤理化性质较差,作物适种范围窄,产量低,多为中低产耕地。成都市土壤有机质评价五级的耕地面积为13.84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6%

成都市耕地中土壤有机质评价3~5级的耕地面积总计426.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9.66%,仍有近7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处于中、低水平,耕地有机质缺乏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 成都平原秸秆还田可利用的主要方式

3.1直接还田

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秸秆利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粉碎后直接还田,这也是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最多的模式。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有机肥的用量越来越少,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而秸秆经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内的有机质,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3.1.1翻压还田

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撤在地表,随即翻耕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这样能把秸秆的营养物质完全地保留在土壤里,不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而且改良了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危害。

3.1.2覆盖还田

覆盖还田是指种植作物时将秸秆覆盖于土壤表面达30%以上的技术。秸秆腐解后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理化性能改善,土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加速。而且秸秆覆盖可使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增强,能够调控土壤供水,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秸秆是热的不良导体,在覆盖情况下,能够形成低温时的“高温效应”和高温时的“低温效应”两种双重效应,调节土壤温度,有效缓解气温激变对作物的伤害。

3.2秸秆气化,废渣还田

秸秆气化、废渣还田是一种生物质热能气化技术。秸秆气化后,其生成的可燃性气体(沼气)作为农村生活能源集中供气,气化后形成的废渣经处理作为肥料还田。

4 秸秆还田的效果作用

4.1 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实践证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最有效的措施是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单使有机肥均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秸秆还田更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且实验表明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效果都优于单施化肥。

4.2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耕性变好

成都平原地仍然存在多数中低产田,这些田的缺点为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不良,过砂、过粘,缺少营养,保水保肥能力差。实行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中的固、液、气3项比例协调,并补充大量的有机物质和矿物质养分,达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目的。

4.3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秸秆还田后能给土壤中提供较多较全的营养元素和有机质,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物化性状,能够稳、匀、足、平衡的提供大量和微量元素,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食味品质、外观品质,并降低农产品中硝酸盐的含量。

参考文献:

[1] 佟丽华,王月英,刘桂华,等.玉米秸秆与根茬粉碎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农学报,2005,20(S1):321-323

[2] 周晓芬,张彦才.厩肥,秸秆和绿肥的含钾状况及其对土壤和作物钾素的供应能力[J].华北农学报,1999,14(4):83-87

[3] 李春霞,陈阜,王俊忠,等.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8-70

[4] 刘万代.大豆田覆盖秸秆的防盐增产效果及适宜用量[J].河南农业科 学,1996(2):10-11

[5] 刘宗仁,查养社.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机科技推广,2010(5):38-39

作者简介:

任珂(1991-),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土地资源和利用。

猜你喜欢
秸秆还田
水稻田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调控与钾肥替代试验
凤城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基本途径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油菜机收与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后茬机插栽培水稻试验
RW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蒙城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效果及启示
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效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