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的建筑文化研究

2016-10-20 22:09成梦娇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西塘民居

成梦娇

【摘要】通过对浙北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文化的研究,对其传统的建筑格局和建筑内涵进行挖掘,对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域的显著特点,村落的个性化显现与和谐的空间结构进行必要的关系探讨,并且对西塘古镇的建筑文化从自然性和社会性方面进行考究。

【关键词】西塘;古镇;民居;建筑文化

1、研究背景

历史并非在改朝易代的运动中循环而是在生产关系的变更中向前延伸,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在大朴式的神秘气氛中憧憬图腾的特质,这一时期的文化气概大开大合。而现在的西塘民居,承载了此特质,延伸了那时期的建筑文化。

1.1西塘发展历史

西塘被称作“斜塘”或“平川”,处于中国东部沿海浙江北部区域,江浙沪交界的嘉善县,是江南地区六大古镇之一。四千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于此修身养性。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吴国大夫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出一条南北向的河道,河道修成后称胥塘。元代时集镇慢慢形成,商业开始兴盛,明清时期,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重镇。

1.2西塘的古民居建筑概况

如今西塘依然保存着明清的建筑群落,地方特色显著,屋顶线条轮廓不像以前那么柔和,官式建筑已定了很高的标准,造型明确,不及唐宋时候浪漫柔和,却让人觉得古民居建立起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清代,制度进一步加强,不过此时的建筑,特色突出。

2、西塘的建筑内涵及建筑美学特征

西塘,人杰地灵、风格质朴、简约。灵秀的民居建筑与大自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景观,乡土风情淳朴大方。

2.1西塘古民居体现“天人合一”

西塘民居始终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因地理位置及当地气候特征,水源条件等自然环境,建筑具有“交融性”特色,软质水体与硬质民居融合渗透。它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原则。把环境放在构建建筑群落的首要位置,采用依山傍水,坐实向虚的原则。

2.2西塘古民居的建筑艺术

西塘的民居有着最为直接、强烈的建筑艺术,黑色的瓦当,黑色的漆门,青色的门头戗角,大面积的白色墙体,从视觉上看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与蓝天、白云、绿地同时组合,和谐自然,低调平静,成为了审美的定势。

2.3道家思想观念如何引用于古民居建筑?

道家“道法自然”出于《老子·二十五章》。辞海认为“道”虽生长万物,却是无目的、无意识,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西塘的古民居形式、布局不拘,因环境而建,依河流方向,水之条件定局势,它没有改变原有地理形状,而是沿河确定它的大小、造型、外部空间结构及建筑特色。

3、西塘的建筑空间分析

3.1西塘建筑的滨水空间

水是整个古镇的灵魂,也是滨水建筑空间的一个骨架。古镇因水分成了块,却又依靠桥、弄堂、廊棚连接在一起。建筑沿河集居分布,形成了“人家尽枕河”的沿河风貌。西塘的建筑外部空间融合在浩瀚无边的自然空间中,彼此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因此形状和范围是十分难以界定的。

3.2西塘的深宅大院分布格局

西塘的民居分为4类:

普通住宅类似于北方四合院,紧凑,大门一般在中轴线上,迎面而来的正房设为大厅,后院常为两层楼房。

前店后宅的民居,店铺是围绕的中心,面临街市,交通便利,空间开放,店面为主要交通立面,开门方向是面向巷的,立面为隐形立面。

上宅下店式民居是沿河街市构成的主心骨,店铺在下层,上层为居住空间,布局紧凑,实用简朴,受宗法礼节的影响较小。

深宅大院中,空间最高、正厅为中心,前后各有几进内院。西塘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屋顶内侧的雨水从四个周流入天井,俗称为“四水归堂”。

4、西塘的灰建筑——弄堂、廊棚、马头墙

4.1西塘弄堂深

西塘的弄堂,每条都写满故事的粉墙灰瓦,刻着记忆印痕的青石台阶。临街人家的台阶,“和而不同”,高低错落,得当有序。西塘的老弄堂虽分为宅弄、连街弄及水弄三类,但西塘的灵魂“水”,河道纵横交错,因此有的老弄堂,既连街弄,又连宅弄,还连水弄,三个元素齐全。究其通性为“通幽”。

4.2西塘的廊棚长

西塘的廊棚多建于南宋,明代时期极盛,条条皆是历史的见证。但它们不是独立体,而是家家户户的廊子连接在一起,绵延相接,这也是它以绵长为特点而出名的原因。这里的廊棚,和谐别致,遵从道法自然,《园冶图说》中提到“廊者,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坐在船上的时候,可看到它们与蜿蜒曲折的河岸相互顺从。

4.3西塘的马头墙美

马头墙,亦称封火墙,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封火用的,与古时候民间防火意识相当强有关,用以削减风力,防止自然灾害在左邻右舍中蔓延。马头墙一层两层三层,甚至更多,取决于房屋开间的尺度,且可起到包装作用,通过它高耸云天的气势,提升建筑形象,通过线条打破徽派建筑的呆板,错落有致,可理解为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

5、西塘建筑文化的保护

建筑,是文化的记载。古民居建筑的研究,可触及那个年代的历史、时代的面貌、风土与人情;可近距离接触到建筑,体验时空穿越,与古人对话,了解感触当时社会。这种实实在在存在的形体让我们感知和认同国家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发展、巩固,这一点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希望西塘的建筑文化,及當地特色,能够被依从古镇人民的愿望,保护它传统的建筑和经典休闲的生活方式,让自由多样,生态自然和谐共存和适宜居住的经典城镇永驻。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何晓明等著,中华文化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吴渝,周游.情致西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楚清,千年古镇,百姓生活·上半月刊,2012,5.

[5]焦健,刘小燕.当代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设计的思考[D]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28(02).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西塘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烟雨西塘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去西塘发呆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西塘古镇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