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既是铠甲也是软肋

2016-10-21 11:31长安米贵
电视指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衍生品影视资本

长安米贵

"

版权的价格被日益哄抬,演员价格一路高涨,叠加起来的投资就会非常大,而当制作方在编剧团队、拍摄团队、后期制作上投放的成本过低,剧的质量就会很差,到最后伤害的还是整个团队。

在资本当道、情怀出走的当下,影视剧市场满眼望去都是各种所谓的大IP,这些所谓的大IP,个个都号称是“爆款”,动辄投资上亿元,然而口碑却掉了一地,怎样也拾不起来。但即便如此,这些大IP仍然深受各大平台追捧,甚至都不惜花费重金购买版权。从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的大IP剧来看,除了昂贵的版权费以外,IP的衍生品开发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各家都围绕着IP衍生品进行营销。比如,正在热播的《青云志》仅合作的广告品牌就多达38个。另外,影游联动也为这些大IP带来了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似乎一切都商品化了,内容显得无足轻重起来,究竟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现象?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上市,更有不同的行业跨界收购各种各样的影视公司。从前几年的煤老板到后来的房地产商,再到如今影视外的各个行业参与的并购、借壳上市事件此起彼伏。甚至有人调侃:“养猪的、做乳制品的、卖五金的、放烟花的企业都变成了影视公司。”很明显,影视产业早已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资本的进入对于娱乐文化产业是很好的现象,它能推动影视文化的发展,也能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正如余飞所说:“行业需要资本,但也不用那么多,因为这个行业容量就那么大,当资本把不适合的人拉进来做不专业的事,内容、甚至内容的评价体系都会失序。”不过从另一面讲,余飞觉得虽然当下市场失序、乱象丛生,但同时也令人期待,“真正厉害的,不管是职业还是非职业的都会在江湖里冒出来,是一个非常让人期待的时代”。

套用那句“爱情于我好像突然有了铠甲,也突然有了软肋”,资本于影视行业同样如有了铠甲也有了软肋。有了资本就可以将手里的作品向前推动,制作水准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另一面,资本大量涌入就如控制不了体内洪荒之力的野兽,四处横行,让一些原本品质不高的内容狐假虎威,并扰乱整个市场。但毕竟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产业,需要有尊重影视文化的人来按照这个行业的规律办事。

本刊记者就当下市场现象采访了著名编剧余飞,畅谈资本介入对于内容究竟有没有伤害这个问题。

专访余飞:评价体系有问题整个行业都会烂

电视指南:最近市场有很多大IP非常火热,但口碑却不尽如人意,在你看来IP是不是已经到了一个节点?

余飞:我觉得IP这个词是有罪的,它混淆了某些概念。过去我们也会把优秀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市场。打个比方来说,过去地摊文学、火车文学跟四大名著是沾不上边的,但现在IP这个词把这两个隔得无穷远的东西拉到一起,变成同一个东西,从正无穷到负无穷之间的所有小说都被统称为IP,但其实这两个东西之间还有无数阶层。

电视指南:市场乱象会持续下去还是会被叫停?

余飞:IP是有时限的。不是说它马上会消失,这两年为什么会这么疯狂?是因为攒了这么多年的小说全都爆发了。每个行业都有高手,写网络小说的、传统小说的,网络发展这么多年,攒下些经典、优秀的小说或者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小说、创意都很正常,但这两年开发得差不多了,已经到一个顶峰了,后面还会持续一直下去吗?我觉得不太可能。当然了,还会有人持续地写,小说创作还会有,我觉得持续写很好,但是不管怎么写,优秀的东西不可能像以前那么多了。每年出几部优秀作品是很正常的,就跟过去改编小说一样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回到了正常的轨道。这些年囤积IP的肯定有人倒霉,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大部分IP我们都可以在半天之内讲出比它更好的故事来,当然只是大部分,有些很优秀的我们也觉得很厉害,其他大部分业余选手写的小说,别说半天,可能2个小时就能讲出比他们好得多的故事创意来,只是文字体量没那么大而已。

电视指南:在你看来当下电视剧市场的现状是怎样的?

余飞:现在是各种各样的势力,包括资本的势力、传统影视制作机构的势力。还有很多外行、很多试图从事这个行业的新人,因为门槛太低了。从网络大电影来看,很多人觉得这是充满梦想的领域,就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吸引了很多并不专业的人士加入,它的体量一下大了很多。像过去网络剧是很少的,现在忽然之间网络变成一个有可能可以吞并电视台的平台了,让江湖上的人觉得大有可为,但最终会大浪淘沙。从另外一面来看,虽然现在看起来很乱,但是也充满活力,从外行中淘出一些天才,这个我还是很期待的。所以眼下是一个充满活力又很乱的市场,我们不能说全掐死,但是有些方面确实要规范。总的来讲还是很有意思的,作为职业玩家要沉住气。当然,这个职业玩家如果过去就是一个很low的、靠忽悠进来的,那也要准备完蛋。所以真正厉害的不管是职业还是非职业的都会在江湖里冒出来,是一个非常让人期待的时代。

电视指南:前两年大家都在囤IP,其实最后出来的作品却很少,现在很多公司又开始做衍生品的开发,在很多人眼里内容好像变得无足轻重了,作为编剧你怎么看待?

余飞:首先,按照他们的定义来讲是不是真的IP?这个是值得推敲的。打个比方,有人写了个《东游记》,他说有好几亿点击量,是不是真的?首先这是个问题。如果是假的就没什么可说的,也就不存在衍生品了,因为本身就没人看。但如果经事实检验它的点击率确实很高,有很多人关注,那么它的衍生品也才真正具备价值。商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有影视作品以后再做所谓的衍生品才能势如破竹,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如何才能变成影视作品呢?那是不是就要改编了?是不是就轮到编剧出场了?那么把前面这些全部刨掉以后还有区别吗?没有任何区别,跟过去我们长期以来从事的职业还是一样的,编剧来写,导演来拍,只不过是细分了一个改编市场。编剧原创这块儿他是干涉不了了,他只是加入了编剧的改编市场里面,他把这个细分了、扩大了、极致化了,这个跟IP有关吗?没有关系。他的各种利益关系绑定还是过去,还是要从编剧开始,你说这个IP有名,那过去也有有名的呀,四大名著,包括《平凡的世界》《苍天在上》等有名的小说改编,这不是一样的吗?人家的IP比你的大,《红楼梦》不比你厉害吗?过去咱们都干过,从来就没有变过的事情,一直就这么回事。

猜你喜欢
衍生品影视资本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衍生品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由“大白”玩偶脱销说开去
看影视学口语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