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查礼在浙派诗文化活动中的东道主地位及其贡献

2016-10-21 09:26王小恒
图书与情报 2016年4期

摘 要:查礼是浙派水西庄活动平台重要的东道主。水西庄活动平台不但藏书丰富,而且家刻本流传众多。在这一平台,查礼的文化地位仅次于査为仁,而发挥的作用更为独特。一方面,他亲身参与浙派诗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诗歌创作实绩;另一方面,查礼与众多浙派诗群成员交谊深厚,频相唱和。就这一活动平台而论,浙派宗主厉鹗在此著成《绝妙好辞笺》,且得与査为仁、查礼兄弟相唱和,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查礼;浙派文化活动;东道主地位;厉鹗;水西缘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86

On Posi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Zha Li as Host in Poetic Activities of Zhejiang School

——Also on the Chief Li Er's love for Shuixi Zhuang

Abstract Zha Li is an important host of Shuixi Zhuang platform of poetic activities of Zhejiang School, Shuixi Zhuang platform had a rich collection of common books and home edited books. In this platform, the status of Zha Li is only second to Zha Wei-ren, and the former played a unique role. On one hand, he personally involved in poem activities with important works; on the other hand, Zha Li had deep friendship with many members of the school. As far as this platform is concerned, the school chief Li Er wrote his Juemiao Haoci at Shuixi Zhuang and and established friendship with Zha brothers is an important event.

Key words Zha Li; poetic cultural activities of ZheJiang School; host status; Li Er; love for Shuixi Zhuang

浙派诗人集群诗文化活动平台问题是浙派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这些活动平台具有富甲一方的藏书量,不但藏有涵盖四部的各类古籍,而且其东道主亲身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这些对于一般士人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纵观浙派诗人群杭郡、扬州、津门诸活动平台,都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如扬州马氏、津门查氏均是富甲一方,然而这还远不足以成为浙派活动平台的全部条件。活动平台主人的文化修养也至关重要,且其家族其他成员能否和平台领袖共同活动,形成相当的文化声势,则成为浙派诸活动平台的一个现实情景。这种活动平台所在家族要么父子两代相继(如杭郡吴氏瓶花斋吴焯、吴城父子),要么兄弟前后相承(如扬州小玲珑山馆马氏兄弟),要么兄弟、父子相兼(如杭郡小山堂即是赵昱、赵信及赵昱之子赵一清)。这是一种相当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这充分说明要形成一个活动平台,单凭一人势单力薄之力难以形成气候。而津门查氏水西庄也不例外,除查为仁作为长子理应为平台领袖之外[1],其弟查礼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 查礼的生平经历与东道主地位

在查氏水西庄活动平台,查礼的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查礼(1715-1783),初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又字鲁存,号俭堂,有《铜鼓书堂遗稿》传世。查礼在仕途上较其兄为仁要幸运得多。先是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又由户部主事升任四川布政使(图六),终为湖南巡抚,未赴任而病死。

查氏一族,以盐业致富,然至查为仁、查礼这一代,已是具备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文化巨擘。査为仁诗词、书法俱佳,其弟查礼更为突出,除诗文之外,绘画、书法、印篆俱有成就,今均有传世遗墨(图一、而、四、九、十一、十二、十三)。关于查礼其人,王昶云:

中丞为莲坡先生弟,能吟咏,喜宾客,襟抱与其兄相似。尤嗜古印章,金玉铜甆,自吾子行王厚之而下,名人镌刻者,无所不备,藏弆至有千余。生平莅蜀最久,而居西南松潘徼外者,十尝七八。崎岖险阻,为羌人所服。偶归省,重筑杨文宪升庵,艺花竹,招邀为文酒之会。然亨衢初达,遽赋龙蛇,此劳臣志士所为扼腕叹息也。[2]

作为水西庄活动平台地位仅次于查为仁的重要人物,其凝聚浙派诗人的作用也甚出色。水西庄为清代中期著名私家园林,查礼在此与其兄一起读书(图五、十四)、会友,和众多浙派诗人频相唱和,雅集不断。杨钟曦云:

鲁存与其兄心谷喜宾客,主其家者,山阴刘文煊紫仙、胡睿烈文锡,仁和吴廷华中林,钱塘汪沆西颢、陈皋江皋,秀水万光泰循初,合数年晨夕往还之作,各成一卷,名曰《沽上题襟集》。[3]

此处提到的刘文煊、胡睿烈、吴廷华、汪沆、陈皋、万光泰等人皆为浙派诗人,他们中不少人频繁来往于杭州、扬州诸平台,如汪沆、陈皋、万光泰等。诸人集中与查礼唱和之诗举不胜举,仅从数量来看,也远超过了诸人与查为仁唱和诗作的数量。查礼年十五即喜为诗,今观其《铜鼓书堂遗稿》,确乎是其一生行踪事迹之记录。查礼之《铜鼓书堂遗稿》由杭世骏首序,其中透露了不少重要信息,其云:

查君俭堂莅蜀之三年,尽裒其己丑以前之作,走使征序。余戢影蘧庐,发书而读,如见俭堂万里之外。白头知交,惟两人在。俭堂之诗,舍余孰为元晏哉!俭堂难见日,莲坡先生耽嗜风雅,狎主齐盟,海内诗人,靡不向风景慕,同时广陵马氏遥遥相望。余南北往来,两家园林,必留信宿,亲致师摩。垒其闲而莲坡遂继以婚姻之好,故余弟畜俭堂,亦不余嗔也。……其时水西庄之宾客,亦视前后为最盛。刻烛分题,藏阄斗酒,莲坡应接无倦容。而俭堂年甫弱冠,肩随秦晋,才情腾踔,出示一篇,而已惊其夙素。[4]

此段文字耐人寻味。查氏主持的水西庄活动平台,是浙派诗人们“刻烛分题,藏阄斗酒”之所,扬州马氏的小玲珑山馆(也包括杭郡的小山堂赵氏、瓶花斋吴氏)也上演着相似的一幕,且二者遥遥相望。是诗史的必然,还是心有灵犀的南北呼应?或许两方面的因素都有。这种南北两地的遥相呼应形成巨大的潜在声势,这种声势虽表现内敛,不事煊赫,却必然导致一股强劲在野诗潮的形成。

查礼不但是才气磅礴的水西庄活动平台主人,而且是颇有建树的政治家。杭世骏云:“俭堂具方圆可施之才,今观察川北以六条计吏,行且駸駸大用矣。有方召之臣,必有方召之诗。”[4]查礼集中之诗,不外两种:一种是与浙派诗人唱和之诗,一种是反映其从政经历之诗。查礼这两种类型的诗歌创作大致以乾隆元年(1736)为界。乾隆元年之前,查礼随其仲兄在水西庄与众宾客频繁唱和,其这方面的诗作可说是连篇累牍,也成为这时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乾隆元年之后,查礼举博学鸿词,开始了其从政生涯。在漫长的从政生涯中,其与浙派诗人诗札往来仍不绝如缕,其中重要的浙派诗人有陈章(图七)、蒋德、闵华、陆钟辉和扬州二马(图三),此外还有浙派后劲钱载(图八)等人生前交密,今亦有相关文献传世。

2 查礼与浙派成员的交游及文化贡献

据统计,查礼集中在水西庄与同人唱和雅集,规模较大者不下三十次,所与唱和者,刘文煊、汪沆、陈皋、万光泰、赵虹、吴廷华、符曾、厉鹗等,除厉鹗为领袖外,其他皆是浙派诗人中的中坚人物。水西庄查氏与浙江海宁宗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们与东南一带浙派其他活动平台及人士的交游和联络颇为密切,可谓“东南盛友,靡至如归”,作为浙派在北方地区活动的主要平台,其主人具有相当自觉的浙派文化归属意识。如果说在查为仁的诗集中较多地述及其近十年苦难的西曹拘系生活和此后时时袭来的对于世事人生的幻灭之感外,反映其作为水西庄主结交浙派诗人的信息其实相对有限,而查礼诗集正面描绘浙派诗人在水西庄诗文化活动的内容甚多,兹举数首诗题即可见一斑,如《正月六日高云五孝廉、汪西颢征君、胡文锡秀才、家天来侄集味古庐对雪分赋得花字》、《雨后刘紫仙、余元平、汪西颢、余犀若过水西庄看荷分韵得暑字》、《小雪后二日履方仲兄招同赵饮谷、刘紫仙、王昆霞、吴中林、朱崙仲、余犀若、陈江皋、冯计六、高季冶、心谷伯兄、家尧卿侄集舍南小筑赏盆菊同用欧阳永叔希贞堂手种菊花始开韵》、《雨后初霁心谷伯兄招同荆帆、西颢、江皋、向叔、循初、文锡过水西庄,遂至宜亭旧址,历小园种花诸处饮赵氏田舍》等等。同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浙派诗人,查礼与之都有交往,如赵昱、杭世骏、唐建中、陈撰、赵信、金志章、吴城、全祖望、施安、王豫、丁敬等,与其中一些如杭世骏等人交谊尚非泛泛。其赠赵昱诗从侧面反映了杭郡、津门两大活动平台主人的交往,诗云:

逸经古记辨无伪,骤遣星轺出涧阿。

人拟趋朝旋释褐,自甘补屋尚牵萝。

青山乍老游情减,黄菊重开乡思多。

篱下不妨寻旧约,与君一醉一高歌。[5]

诗中所说的在“人拟趋朝旋释褐”的世俗气氛中,赵氏“自甘补屋尚牵萝”是善于揭示其精神面貌的,这也是浙派诗人普遍的人格趋向。赵昱集中尚有《莲坡、俭堂昆季相招津门观灯,以事阻不得往,用坡公祥符九曲观灯韵赋谢》等诗,亦可见小山堂赵氏与津门查氏兄弟的交往,这些诗是浙派活动平台间互动和交流的很好见证。在浙派诸诗人中,丁敬终身布衣,不求仕进,若以世俗的眼光来看,丁敬、查礼两人社会地位悬殊,经历相去甚远,但查礼与丁敬情谊深厚,查礼集中常有涉及丁敬之诗,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如查礼有怀丁敬诗,写得沉挚动人,其云:

桂林客舍静,幽极我心知。

把酒孤灯夜,怀人疏雨时。

炉寒深著火,砚冷独敲诗。

吟想丁生苦,更残卧定迟。[6]

此诗写诗人在夜阑人静之时,怀念其友丁敬的情景。丁敬一生足迹基本在杭州和扬州之间,是很典型的布衣寒士,但他和查礼能够结成深厚的友谊,可以说逾越了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的差距,其交往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事实上,类似查礼、丁敬此类交谊,在浙派活动平台主人和浙派贫寒诗人中并不是个别现象。此外,查礼与沈德潜等派外人士也有交游。乾隆五年(1740)秋,与查礼同游盘山者十四人,主要为浙派中人,其中亦有沈德潜,事后高镔绘《秋山听梵图》以记之(图十)。

查礼与浙派诗人的交往并不仅仅局限在其水西庄。乾隆十四年(1749),查礼赴粤西就任,途经杭州小住,与浙派诗人多有唱和,离开钱塘之前,金志章、吴廷华、汪沆、吴城、施安、杭世骏等人为之送别,查礼有“漓江、桂岭相思处,长望音尘慰寂寥”之句[7],可谓友朋情深,亦可见查氏与浙派诗人的交游还是相当广泛的。

查礼在广西、四川任地方官,俱有善政。在任期间,适逢清廷进剿大小金川之役及缅甸之役。在进剿大小金川期间,查礼助襄之功尤著(封面图)。由于在镇边抚夷、粮草接济等方面功勋卓著,受到乾隆皇帝的亲自接见,升任湖南巡抚,其集中有《蒙恩授湖南巡抚恭纪》、《十二月十五日引见,恩谕留京度岁》,这是很大的荣宠,可惜未到任而卒,查氏诗亦到此戛然而止。这样,查礼成为历代查氏家族官阶最高的人。然此非本文研究之关注点,略而不论。

正如浙派的任何一个活动平台一样,随着平台领袖人物的逝去,即使这一平台的文化活动尚有其弟或其子加以延续,但毕竟独木难支、盛况难继,从而使得这一平台急剧衰落。乾隆二十八年(1763),查礼归里,此年查为义去世,而此一平台领袖查为仁已逝十四年。此时水西庄士人咸集的繁盛气象已烟消云散,目睹这一景象,查礼悲感丛生,作《接叶亭》诗,其云:

全家居帝京,接叶寄西城。

院小门常闭,亭空月自明。

贫留书不卖,闲藉笔为耕。

在昔交游尽,何能有弟兄。[8]

不但交游散尽,而且其两位兄长先后辞世,整个家族似乎也开始败落,以至于出现“贫留书不买”的困窘之状。这种景象的确令人悲哀。在另一首诗中,诗人感怀昔日沽上题襟诸朋好,则更见诗人意气消沉,其诗云:

沽上同游剧可怜,诗人半是饮中仙。

题襟曾度六千日,别梦旋经十五年。

剩有愁怀吟旧句,更无知己续新篇。

江湖宦迹休回首,显似浮云暗似烟。[9]

此时诗人在世人眼中,正是前程似锦,未来不可限量。无奈却追恋昔日沽上题襟诸诗人,还发出“江湖宦迹休回首,显似浮云暗似烟”的低沉咏叹,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种心迹表露的真实性,查氏确是与一般的宦游之人还是有所不同的。

同时,作为水西庄主人之一,在中年以后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我们在查礼诗集中或可看到其内心世界的一些真实感受,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在他的诗中,我们不但看到他“窃笑群儿意气豪,碌碌浮生卯及酉”[10]的消沉心态,又有怀念其兄长为仁时的欲说还休,其诗云:

数卷留遗迹,莲坡一抅思。

旧闻半枉友,佳话尽于诗。

点处凭添泪,联篇不忍披。

此中心事苦,应有后人知。[11]

末句“此中心事苦,应有后人知”大概是指莲坡羁狱事,此处不便言明,这种痛苦的“心事”不但是当日莲坡的伤痛,也是整个查氏家族的痛史。其实,查礼此诗中流露的心态是颇为复杂的,心中时时泛起的是家族、父兄的沉痛往事,而这种沉痛往事的制造者又是自己所“效忠”的皇朝,这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从查氏中后期在广西和四川的从政经历来看,他对国事确是十分尽心尽力的,以至于累受朝廷嘉奖,官位步步高升。但查礼与查为仁兄弟情深,他回忆对其兄的尊崇之情时曾说:“此日相看两垂泪,昔年何地不追随。”[12]这种兄弟情深,这种心事之苦,读来十分感人。

随着清代中期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封建文化全面高涨。在此种情形之下,水西庄查氏一如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作为具有带动一方文化风气实力的诗坛东道主,对于自身的文化使命,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自身比拟为当代的顾阿瑛、杨廉夫,马氏家有玉山堂,其人被人称为当日的顾阿瑛。而在津门查氏水西庄,仿佛亦有昔日玉山草堂的情景再现,查礼曾云:

谢康乐之诗曰:“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离合之际,故人重之矣。葛君信天家昆山,学无所不通,诗史书画各臻其妙。戊午偕陈榕门先生来直沽,得与定交,虽晨夕未尽合并,而讯简诗筒往来无虚日。庚申夏忽别去,同人惘惘,殊难为情于其行也。各赋玉山草堂旧迹一事以送之,且以渊明“山川阻远,行李时通”二句分韵。嗟乎!玉山远矣,今观《草堂雅集》,风流如在,宛与子英、伯雨诸人周旋,后之视今,又奚不然耶!送别诸诗书于册,更属朱子导江作《水西话别图》于册首,余复题之。[13]

此段话颇耐咀嚼。昔日顾阿瑛于其玉山草堂与众同人流连唱和,怡怡然如忘其世,留给后人无限遐想。到了清代中期,浙派诸人所面对的政治文化环境与顾氏何其相似?于是,一系列类似于玉山草堂那样的文化活动平台被搭起和构筑,一系列不亚于往日玉山草堂那样的文化盛况被重演,而在这些重演者的心目中,昔日玉山草堂的旧事又一次次的被温习和回忆,他们甚至想到,他们的后人,也必然地将他们与玉山旧事相提并论。遗憾的是,他们以及他们的事迹,连同这一诗派的许多文化创造,距今只不过三百年历史,在历史车轮的推进中,依然风流云散,轮廓模糊!通过挖掘相关材料,他们的影像,有些更加凸显,有些仍扑朔迷离。文化传承,后生之责。我们的责任,是还浙派这一段心脉之真相。

客观地说,这一时期津门查氏水西庄的人文贡献和胜景并不亚于昔日的玉山草堂。这里曾活跃着大批文人才士,浙派诗人在这里占有半壁江山,从宾客的稳定性、人数规模、文化影响等方面,甚至可以说占据主流位置。这样一个结论主要以查为仁和查礼的传世诗文集和其他资料为依据。据津门“二查”的诗文集,活动在水西庄平台的浙派诗人主要有:厉鹗、杭世骏、汪沆、陈皋、符曾、符之恒、万光泰、吴廷华、刘文煊等。其中,厉鹗为浙派领袖,杭世骏、汪沆、陈皋、符之恒、万光泰等人则为骨干成员。这样,在查氏水西庄,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浙派活动群落,我们可称其为浙派津门水西庄亚诗群。这里,以厉鹗、万光泰两人在水西庄平台的诗文化活动为基本线索和考察个案,对亚诗群活动状况加以勾勒。

3 浙派宗主厉鹗的水西缘

厉鹗在水西庄的活动,考之相关资料,给人一个印象,好像其只与查礼长兄査为仁唱和、交游甚密,但考之唱和的时间,揆之以事理和具体情形,查礼当亦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里对厉鹗的水西缘分与他和査氏兄弟的交谊略作考证。

作为清代中期浙派的一代宗主,通过考察其实际的活动轨迹和创作实绩,厉鹗当之无愧。厉鹗性格内敛,不屑于世俗,他曾自言不善与人交接,然而对于浙派的所有成员来说,能够游刃有余地周游于杭郡、扬州、津门三地的诗文化活动中,且三地活动平台主人给其以很高礼遇、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均取得较高成就者,仅有厉鹗、杭世骏等相当有限的数人。全祖望的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是浙派中的佼佼者,但他主要活动在杭郡、扬州平台,津门平台尚未见其踪影。这方面,若论代表性,厉鹗堪称典型。换一角度思之,以不善与人交接、更不屑造谒富贵者之门的厉鹗,若无此三地诗文化平台的接纳,其将是无水之鱼。而且,若无此三位一体平台的造就,浙派亦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浙派。甚至可以更加大胆地说,若无三地活动平台,所谓浙派诗群,或许将不复存在。于此,三地活动平台的文化功绩可见一斑。

乾隆十三年(1748),素来鄙弃仕进的厉鹗忽有入京诠选县令一事,同人闻之,多持不可,谢山记其事曰:“樊榭亦且老矣,乃忽有宦情,会选部之期近,遂赴之。同人皆谓:‘君非有薄书之才,何孟浪思一掷?樊榭曰:‘吾思以薄禄养母也。然樊榭竟至津门,兴尽而返。予谐之曰:‘是不上竿之鱼也。”[14]关于樊榭此行,《国史文苑传》亦云:“值部诠期近,复入京,行次天津,旧友查为仁留之水西庄,觞咏数月,不就选而归。”[15]然樊榭在津门所“尽”者何“兴”也?考相关资料,知樊榭在津门查氏水西庄滞留数月,最大的成果是与查为仁同笺《绝妙好词》,对此,樊榭云:

《绝妙好词》七卷,南宋弁阳老人周密公瑾所辑。……所采多绍兴迄德祐间人,自二三巨公外,姓字多不著。夫士生隐约,不得树立功业,炳焕天壤,仅以辞章垂称后世,而姓字犹在若灭若没间,无人为从故纸堆中抉剔出之,其非一大恨事耶?津门查君莲坡研精风、雅,耽玩倚声,披阅之暇,随笔札记,辑有《诗余纪事》若干卷,于是编尤所留意,特为之笺。……予与莲坡有同好,向尝缀拾一二,每自矜创获,会以衣食奔走,不克卒业。及来津门,见莲坡所辑,颇有望洋之叹,并举以付之,次第增入焉。[16]

厉鹗与查为仁虽一贫一富,但在笺注《绝妙好词》一事上,却是不谋而合,他们要将“姓字犹在若灭若没之间”的前贤“从故纸堆中抉剔出之”。今传世厉、查之《绝妙好词笺》,是樊榭、莲坡二人交谊的一个见证,也是厉鹗在水西庄平台进行文化活动的一个有力说明。此事也从侧面证明,所谓的功名仕进在厉鹗心中是不抵与友朋流连诗酒、探讨学术的分量的,这在客观上对于王朝是一个讽刺!

厉鹗在查氏水西庄活动的数月,其成果除了与查为仁共笺《绝妙好词》外,还有涉及查氏的数量不菲的诗歌创作,如《七夕查莲坡招同英司马梦堂、吴东壁、陈对沤集南碕草堂以荷净纳凉时分韵得荷字》、《题莲坡澹宜书屋种竹图二首》、《莲坡以佛手柑见饷赋谢》、《题方正学先生〈双松图〉为莲坡作》、《润七夕汪西颢自京来津门,莲坡招集水琴山画堂分赋》、《题莲坡〈双凤图〉》、《莲坡饯予竹间楼张灯看月得三绝句》等,字里行间无不情意绵绵,相聚甚欢。水西庄平台作为重要的浙派诗文化活动平台,其文化活动尚远不止于诗歌唱和。查氏水西庄蓄有家优,遇重要客人登门,则粉墨扮演,以助其兴。厉鹗留寓水西庄已数月,兴尽而欲返江南,为仁为其在东堂演剧,以饯其行,樊榭有诗纪之,其云:

秋河雨后湿模糊,小部征歌集饮徒。

此是武宗弦索调,江南倦客得知无?(其一)

韦氏阑前许和子,歧王宅里李龟年。

为君留客殷勤甚,停却明朝放溜船。(其二)

闲房新聘紫云娘,丝竹铮鏦置两床。

块垒年来已尽销,白头犹入少年场。(其三)

吴云燕月两悤悤,别意方新酒正中。

一曲当筵如一世,莫辞听到六爻终。(其四)[17]

樊榭诗中的“江南倦客”虽为用典,视为其自称亦不为不可。其时厉鹗年已近六十,已是生命的最后几年了。诗人“块垒销尽”,难免有些颓唐的情绪,然而对查氏的殷勤挽留再三致谢,友朋盛情,于此可见。厉鹗年长为仁两岁,然查、厉二人辞别之后一年即乾隆十四年(1749),查氏便与世长辞了。厉鹗一生与莲坡、查礼晤面次数据现有材料可考知者仅此一次,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仅此一晤,已成隔世,“一曲当筵如一世”,如是视之,果成诗谶乎!

虽如是,樊榭与为仁、查礼的文字之缘却颇为久远。樊榭集中,有《查莲坡〈蔗塘未定稿〉序》,其“诗不可无体,而不当有派”的著名观点便于此序中提出。樊榭论莲坡其诗其人云:“查君莲坡以诗鸣宇内久矣。莲坡家海津,去日下数百里而近。舟车弛骛,憧扰于耳目;门庭授受,诱掖其心思,宜其诗之囿于派。而莲坡掉头天际,纵心遥遇,所托意者山水禅悦友朋书卷之间,通脱雄骜,涤烦释滞,标举胜境,流连景光,辄警秀不可移置。间为艳体及乐府,非搴兰揽茝之旨,即飞花钏动之悟,此其陶冶深而采择富,殆无体不苞,以成为莲坡之诗体欤!莲坡少婴世网,息机最早,力田侍养,澹然一无经营,而通怀嗜学,博极古今,结友遍南朔,有江湖旦过之目。昔人所谓‘隐不违亲,贞不绝俗者,庶几近之。读者因诗以仪其人,并以其已刻者想其未刻者,知予言之不妄叹也。”[18]莲坡交遍南北,其间身居高位者有之,声达四海者有之,其《蔗塘未定稿》何由交厉鹗为序?可以肯定,至少有两方面原因。水西庄活动平台大量接纳浙派诗人,查为仁从精神归旨上认同浙派;厉鹗的浙派领袖地位在浙派诗人集群是公认的,厉查二人交谊非同一般,查氏视樊榭为知己,以“少婴世网、息机最早”的莲坡居士,借序其诗集之人,以求声名煊赫已毫无意义,所求唯知其诗其人者。在此种考量之下,厉鹗当然是不二人选。实际上,厉鹗对于浙派诗人集群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在浙派三大活动平台(群)发生的重大诗文化活动,无处不活跃着樊榭的身影,无处不散发着樊榭的影响力,津门水西庄亦然。正如长期主于查氏水西庄活动平台的汪沆所说:“邗江之雅集,沽上之题襟,虽合群雅之长,而总持风雅,实先生(厉鹗)为之倡率也。”[19]汪沆所说 “沽上之题襟”,是查氏水西庄早期唱和之结集,是这一平台最具标志性的诗文化活动成果之一。其集八卷,集中收诗除查礼外,尚有水西庄主要宾客刘文煊、吴廷华、查为仁、汪沆、陈皋、万光泰、胡睿烈等人诗,每人各一卷,收诗676首,此外,还附有厉鹗、赵昱、查为义(查为仁弟)、王霖、朱岷等24人诗作35首,创作规模不可谓不大,参与人数不可谓不多。这是查氏水西庄平台诗文化活动达于极盛阶段的体现。对于水西庄“沽上题襟”之结集,厉鹗有序云:

津门为直沽入海处,自元、明以来,地近畿南,运舟官舫,从之取道。词客经由者,率多羁旅闵叹,所谓劳者之歌;求其游集宴衎,赋诗言志,如顾阿瑛《玉山雅集》、徐良夫《耕渔轩集》等,不特自作者不可得,即援引前代,亦寥阒无闻,岂非不得其人,无地主以为之创哉?查君心谷、俭堂昆弟,诗品皆清警拔俗,性复喜宾友,负郭有水西庄,轩棂虚敞,坐挹风帆云树于无际,主其家者,多浙中名胜:山阴则有刘君雪舫、胡君炅斋,秀水则有万君柘坡,吾杭则有吴君东壁、陈君对沤、汪生西颢,其诗各张一军,与主人为勍敌。合数年来晨夕往还之作,厘为八卷,又辅以联句、诗余二卷,目之曰《沽上题襟集》。[20]

由此可见,“沽上之题襟”是浙派诗人在查氏水西庄进行的历次诗歌唱和活动之结集。正如此序所说,查氏水西庄之主客,“多浙中名胜”,如陈皋、汪沆、万光泰等,不但长期主于水西庄,而且频繁活动于杭郡、扬州和津门之间,对于沟通南北三地浙派活动平台具有特殊意义。

总之,查礼于浙派水西庄活动平台意义,在查为仁生前,与浙派诗人交游频繁,唱和甚多,实绩突出,而在其兄逝后,则恰恰弥补了这一活动平台东道主的空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兄逝前不久的浙派领袖厉鹗的造访水西庄,查礼兄弟与其唱和甚欢,则足补诗坛一桩佳话。

参考文献:

[1] 王小恒.论津门査氏的遭际、心态及其水西庄的营建[J].图书与情报,2013(5):140-144.

[2] 王昶.蒲褐山房诗话新编:“七四”[M].济南:齐鲁书社,2011:49.

[3] 杨钟曦.雪桥诗话续集:卷四[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232-233.

[4] 杭世骏.铜鼓书堂遗稿序[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首[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2.

[5] 查礼.赠赵功千征君[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二[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4-15.

[6] 查礼.桂林雨夜怀丁敬身布衣[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十二[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93.

[7] 查礼.六月望后二日,金绘卤观察、吴中林司马、梁首存、杭大宗二编修、陈星斋检讨、汪西颢、吴敦复、赵诚夫、施竹田四上舍招饯湖亭赋别[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九[M]. 《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67.

[8] 查礼.接叶亭[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十六[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17.

[9] 查礼.感沽上旧游[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十六[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17.

[10] 查礼.短歌行[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十六[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19.

[11] 查礼.题亡兄心谷《莲坡诗话[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十六[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19.

[12] 查礼.拜心谷亡兄遗像[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十一[M]. 《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82.

[13] 查礼.题《水西话别图》册子[A].查礼《铜鼓书堂遗稿》卷三十[M].《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20.

[14] 全祖望.厉樊榭墓志铭[A].全祖望.鲒埼亭集:卷第二十[M].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64.

[15] 厉鹗.樊榭山房集:附录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728.

[16] 厉鹗.绝妙好词笺序[A].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四[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57.

[17] 厉鹗.东堂观剧四首次西颢韵[A].厉鹗.樊榭山房续集: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08-1509.

[18] 厉鹗.《查莲坡蔗塘未定稿》序 [A].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35-736.

[19] 汪沆.樊榭山房文集序[A].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03-704.

[20] 厉鹗.沽上题襟集序[A].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27.

作者简介:王小恒(1973-),男,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文学和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