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心理评估研究

2016-10-21 09:26魏晨兰月新曾润喜
图书与情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风险评估网民

魏晨 兰月新 曾润喜

摘 要:文章基于网络谣言事件对网民心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网民心理评估量表。通过所构建的评分规则测算出网民相应的总分、项目分和因子分,从而探究网民心理是否受到网络谣言事件影响,受影响程度如何及具体受影响方面。最后,根据测验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网民心理疏导策略。

关键词:网络谣言;网民;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70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of Internet Users in the Event of Network Rumor

Abstract Based on a concrete analysis of Internet users' psychology in the event of network rumor,a scale is made to evaluate the Internet users' psychology. Through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rules ,the total score, project points and factors of users are calculated so a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Internet users' psychology is affected by the Internet rumors,the affected extent and how to be affected. Finall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targeted.

Key words Internet rumors; Internet users; risk assessment

1 研究现状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1]。网络正因其开放、即时和便捷成为各类人群表达意见和抒发情绪的重要平台。部分网民会出于猎奇、仇富、从众心理或因个人利益诉求就某一事件进行事实的编造、夸大和渲染,经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大量信息反复关联、碰撞、融合,最终形成网络谣言,严重扰乱网络秩序,甚至引发现实事件危害公共安全。网民是网络谣言的传播主体和受众,正确把握和评估网民心理对于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是十分必要的。面向网络谣言事件对网民心理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网民心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可分为:(1)针对网民心理特征的研究。如毕宏音[2]指出网民心理主要呈现出渴求新知、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跟风从众、追求平等、渴望创新和自我实现九大心理特征;宋晓明[3]对我国网民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和学历结构等进行了分析梳理,并结合网民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两种主要形式总结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参与者心理特征;(2)针对影响网民心理主要因素的研究。如田丽等[4]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对网民的心理影响可以归结为正面情绪、负面情绪和现实活动三个因子,研究互联网对网民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刘新传等[5]以上海地铁事故为例,参考上海地铁事故舆情监测数据表和上海地铁事故后官方微博发布、删除与网民回应对照表,认为在突发事件中微博以其独特优势发挥了传播效用,网民心理易受其影响从而产生认知失调;(3)针对调控网民心理方法、手段的研究。如王永丽[6]认为应通过政府发布权威信息、意见领袖引导、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疏”“堵”并重,改变网民心理态度;白海将[7]指出网民心理贯穿涉警网络舆情整个周期,公安机关应对网民心理加以引导,掌握舆论动态,合理有效地处置涉警舆情事件。国外学者对网民心理和网络谣言治理的研究比较早,通常与实例结合,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方法多为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英国的乔伊森把网民行为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阐述了网民心理对其行为的指导和支配作用[8],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ips U D[9]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对网民心理特征进行了梳理与总结;Sabine A. Einwiller[10]指出,网络谣言治理和防控的关键在于对网络谣言的识别。

本文在研究网络谣言和网民心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与行为问题评估相关知识,编制网民心理症状自评量表,面向网络谣言事件对相关网民的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相关网民存在的心理风险划分等级,及时掌握网民心理动态,再有针对性的实施应对策略,安抚和疏导网民情绪,确保网民心理状况良好、稳定。

2 基于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典型心理分析

2.1 求知猎奇心理

网络平台所具有的高度开放性和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使得网民十分乐意于通过网络来探索和学习新知识。而网络谣言本身恰恰通常包含有大量符合网民胃口、为大多数网民所关心的内容,网络谣言制造者通过对事件进行不完全合乎道理或混沌不明的解释调动了网民的兴趣,充分满足了网民探索新知识的心理愿望和对相关信息深入挖掘的渴求。网民多抱着“无风不起浪”的心态,企图在谣言中探究和还原事实真相。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网民缺乏对网络谣言事件本身真实、直接的认识和了解,加之网络谣言制造者出于各种动机发布的虚假信息的引导,网民往往在不自知中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尤其是据相关统计,目前,网民年龄整体偏低,年轻人已成为网民主体(见表1)。

注:数据来自2016中国统计年鉴。

年轻的网民群体求知欲与年长者相比更加旺盛,在现实制度化教育的约束和限制下其获取新知的需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因此,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年轻网民受求知心理影响在网上发表意见和评论的意愿也更强烈(见表2)。

因此,年轻网民在好奇心驱使下,通过跟帖、留言、评论等方式参与网络谣言事件的传播,不断推进事件发展成为当下的必然趋势。

2.2 价值实现心理

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残酷的竞争压力与严苛的评判标准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极易遇到挫折、受到打击,难以体现自身价值。而在网络平台上,网民可以通过抒发感慨和表达个人意见在短期内博取眼球,在获得成就感、认同感的同时满足了自身的价值追求。其中,针对热点网络谣言事件进行评论更是取得关注与认可的捷径。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部分网民出于价值实现心理,渴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对相关网络事件进行追踪和探究,甚至是歪曲和造谣,从而获得网民支持,达成所谓的“庶民的胜利”。如以“抢盐风波”事件为例,2011年3月15日,浙江一位QQ昵称为“渔翁”的网友在QQ群上发出消息:“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这条消息在此后经传播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抢盐风潮,成为了当年最具代表性的网络谣言事件。据了解,该网民真实身份为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名普通员工,日常生活的不如意促使其决定通过网络获得公众关注,正是价值实现心理作祟,他才一手导演了这场闹剧。

2.3 跟风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的是在群体中的某个体,由于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想法上、行为上与该群体趋于一致的一种心理。而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网民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许多网络谣言事件由于其本身话题的焦点性而广受网民关注,在“意见领袖”的引领和号召下,针对该事件的网民态度会在短时间内区分鲜明。许多网民并不清楚事实真相,对自己所持的观点没有完全的把握,因此,倾向于为了自我保护和寻求安全感选择支持人数更多、势力更强的观点,参照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来修正自己的意见。如以“小月月事件”为例,2010年网友“蓉荣”在天涯以《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念》为题,发表了一篇帖子,该贴在短短几天内获得了万千网友的热烈追捧,迅速蹿红网络,帖子女主角小月月更是受到网民疯狂膜拜。后经证实,“小月月事件”仅是某书商的一次网络炒作。透过该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民的跟风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3 面向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心理风险评估

3.1 评估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分布具有其自身分布规律。因此,在面对网络谣言事件时,网民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也服从正态分布。在网络谣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网民会受到模仿、愚昧、暗示、感染、强迫、匿名、顺从等各类负面心理因素的影响,无法做到深入了解和理性看待事件,丧失自身责任感,这样一来,网民就会在过激情绪的影响下急于抒发和表达自身意见,甚至出现线下的冲动表现或极端行为,部分网民心理状态严重偏离正常标准,构成心理异常,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在心理研究中,常用社会适应标准来判断个人心理正常与否,即人能否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双重稳定状态、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规范行事。结合网络谣言事件中网民的心理风险要素,我们可以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测试网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是否存在异常,并根据相应的测试分划分风险等级,评估网民心理异常程度,再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

3.2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以网络谣言事件中网民的心理风险要素为依据,通过相关风险指标的构建实现网民心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同级指标之间不交叉,下级指标全面反映上级指标,一、二、三级指标共同构成面向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心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按照心理学中的社会适应标准,在进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评定时,通常从情绪障碍和认知障碍两方面的症状入手。本文在构建网民心理评估体系时也采用了这一方式,以情绪障碍、认知障碍这两项心理异常症状为评估依据,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见表3)。

3.3 面向网络谣言事件网民心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指标说明

从表3可知,以数理化符号代表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作为目标层的总目标用Z表示;一级指标情绪障碍、认知障碍分别为m1和m2;二级指标依次为情绪性m11、焦虑性m12、盲目性m21和失衡性m22;三级指标包括受激度m111、失控度m112等八个指标。

3.3.1 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是指测试者受网络谣言事件影响,情绪发生过程失调,情绪波动非常大,在情绪反应强度方面存在障碍,情绪持续时间不稳定。情绪障碍主要体现于受测网民的情绪性和焦虑性。

(1)情绪性。被测网民难以控制自身情绪,对网络谣言事件的关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随着事件的不断演变其所持观点和态度立场容易发生迅速改变。主要表现为网民难以控制自己,容易受网络谣言事件的刺激,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偏激的发言和评论,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会主动发起一些类似语言谩骂或人肉搜索的攻击行为,许多时候并无原则底线可言。此外,受测网民情绪和立场变化快,极易发表与最初言论完全相反的新的言论。情绪性主要包括受激度和失控度两个三级指标。

(2)焦虑性。被测网民受自身经历、生活状况影响,对某些特定种类的网络谣言事件较为关注,在相关网络谣言事件触动下,产生了对自身、他人或社会的忧虑不安。主要表现为经常参与某类特定网络谣言事件的讨论,容易在网络上针对相关事物、状况发表无根据的恐惧和担心言论。焦虑性主要包括敏感度和不适度两个三级指标。

3.3.2 认知障碍

(1)盲目性。表示被测网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缺乏相应的参照体系,在某网络谣言事件发生时,易受意见领袖、网络推手和主流媒体的鼓动,逐渐丧失自身立场,直至与大部分网民观点趋于一致。被测网民并未意识到事件发展的严重性,有种“看热闹的不嫌事大”的主观心态。主要表现为忽视事件真相,无法说清自己参与事件讨论的原因,即使对事件内容不清楚仍在网络上就事件进行与大多数网民意见相合的跟风评论。盲目性主要包括从众度和迷失度两个三级指标。

(2)失衡性。表示被测网民在网络谣言事件的传播及政府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实际情况与自身期望的落差,进而产生挫败感和不平衡感。网民通过在网络平台中发表言论来抒发自己对政府推卸责任、隐瞒事实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对关乎切身利益的各种不公正现象的不满。此外,如果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自身利益结构发生变化,自身利益受损或与他人相比受益较少,也会产生失落和挫败的感觉。这种情况主要伴随着特定种类的网络谣言事件发生,如官员贪污腐败、医疗卫生事故和官民利益纠纷等。失衡性主要包括批判度和失落度两个三级指标。

3.4 权重计算

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层次化、系统化的方法,由数学家萨蒂(T.L.Saaty)提出。这种方法的构建思路是:首先确立评估总目标和影响因子,再按隶属关系支配分解影响因子,形成一套有序递阶的多层次、多目标结构。然后建立权重判断矩阵对各层因子两两比较,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和正交化特征向量,得出各层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将其与末层量化指标相结合,最终对网民心理风险进行评估。

对各层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中,分下对上级指标重要性和同级指标重要性两个维度。各评估指标对该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度为:W1,W2,……,Wn,由它们组成权重向量W = ( W1,W2,……,Wn )T。为反映各因素相对权重,进行两两判断,这种做法可以提供更多信息,通过不同角度反复比较,从而导出一个合理排序,建立判断矩阵A = ( aij ) nn,元素aij是因素 ui与因素uj 相对于评判对象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其取值常用 1~ 9 的比例标度来表示(见表 4)。

显然,判断矩阵应满足

a=,a>0,a=1(i,j=1,2,…,n)

在相对权重计算后,本文采用和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

棕耀=

对棕耀按行求和

棕耀=∑ω

归一化

棕耀=(棕耀1,棕耀2,…,棕耀n)T,ω=

计算Aω,并通过计算特征值λ的近似值并最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

当 CR <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若判断能通过一致性检验,第三步得到的排序权向量即为各指标的权重;若不能通过,需要重新设置判断矩阵,进行计算,直至通过为止。

根据 AHP原理将各层次中的因素相互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如表 6~ 12所示,并根据 AHP原理运用加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以及一致性判断指标 CR并将结果填入表(注:因本文各级指标个数均为2个,所以CR =0<0.10,均通过检验)。

汇总上述权重数据,整理得(见表13)。

3.5 划分风险等级

3.5.1 设计调查问卷

参考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11],结合上文中的面向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心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对网民心理进行风险评估。调查问卷共包含24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的评分均采用1~5分的5级评分制,将特定的三个项目作为一组共分八组(分组见表3),每组得分为组内三个项目的平均得分。八个项目组分别对应网络谣言事件网民心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八个三级指标,最后按照表11中整理的权重算分,得到受测网民的心理风险评估分。调查问卷(见表14)。

调查问卷的评分主要体现受测网民相应症状或感觉的强烈程度,共分为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五档进行计分。第一档,无,即完全无该感觉,记1分;第二档,轻度,即有该感觉但比较轻微,记2分;第三档,中度,即有一定程度的该感觉,记3分;第四档,偏重,即有较强烈的该感觉,记4分;第五档,严重,即

注:备注一栏在网民填写用的调查问卷中不会标明,此处为与前文对应予以标注。

有十分强烈的该感觉,记5分。评定量表中所指的“感觉”,包括网民因此感觉引发的情绪波动和产生的问题与困惑,主要体现网民对该网络谣言事件的心理反应,由受评网民自行体会,不进行硬性规定。问卷的评定时间范围为相应网络谣言事件发生后,以当下为基准的最近的一周内,若有漏评或者重复评定时,应视评定结果作废,或提请受评网民再考虑后重新填写量表,以免影响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该针对某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心理评估量表仅仅是作为网民心理状况评定的一个参考,目的是把握网民心理动态,有利于政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安抚相应网络谣言事件造成的网民情绪波动和心理症状,其测量结果在允许范围内必然存在一定误差。

3.5.2 风险等级划分

面向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心理风险等级(见表15)标示了受测网民心理受网络谣言事件影响程度大小。根据调查问卷项目得分,按照面向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心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测算出来的评估分越高,受测网民的心理风险等级越高,其受网络谣言事件影响的程度越大。最终划分风险等级时应综合至少100位网民的评估分,取其平均值作为网民群体的最终心理风险评估得分。

其中,风险等级较低和一般表示该网络谣言事件对网民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稳定程度几乎无影响或其影响程度不大,网民的不良心理反应可通过宣泄情绪和自我调节自行应对,政府应以观察为主,无需采取特别的对策和行动。

倘若风险等级较高,则表示网民受网络谣言事件影响较大,已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网民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或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甚至存在相关的异常行为。在面对网络谣言事件时,网民异常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言语暴力和人肉搜索[12]。言语暴力即网民对网络谣言事件的主人公或涉及的相关人进行人身攻击和语言上的谩骂与诋毁。处于高心理风险状态下的网民通常已经丧失理性和基本素养,其愤怒、不满等各种不良心理反应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影响其自我认知和主观情感,进而在回帖或评论中使用侮辱性词汇、字眼,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矛盾、扩大事态,造成恶劣影响,使得网络谣言事件愈演愈烈。人肉搜索指的是借助广大网民的力量,利用搜索引擎或人为参与,通过关联与分析来曝光事件相关人的身份信息,从而使得网民参与谣言事件的方式由网络攻击与诘问进一步发展至现实社会中的指责和批判。这种情况下,事件主人公及事件其他相关人的个人利益及隐私将会受到严重侵犯。人肉搜索是网民在高心理风险状态下进行的一种偏激行为,这不仅会提升网络谣言事件的热度和受关注度,还会严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引发现实的骚乱。

因此,在网民的心理风险等级达到较高时,应提高警觉,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与应对对策,加强对网民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

3.6 案例分析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一处存放危险品的仓库爆炸。爆炸发生后不久,一则消息开始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迅速传播,该消息称现场记者从指挥部获悉,天津港内700吨氰化钠爆炸后挥发,遇雨将化为剧毒,务必要小心。该消息扩散后引发了一定的恐慌,后被证实为网络谣言。该事件涉及社会安全隐患、消防应急处突、环境污染、政府职能发挥等问题,属于当下网民关心的热点事件,具有很强的可传播性和典型性,在事件发生后的数日内网络热度持续上升,与本文研究的网民心理及网络谣言传播主题十分契合,现基于该事件制作调查问卷并将问卷上传于问卷调查网(www.wenjuan.com),随机抽取100名网民编号网民1~网民100作为样本填写问卷,进行结果汇总,最后根据前文网民心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其评估分(见表16)。

将100名网民的评估分汇总后取平均值结果为2.6,根据表15对应网民心理风险等级为较高。而通过对事件的后续关注和追踪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这条“天津港易爆物爆炸遇雨水成剧毒”的网络谣言确实已经在不断地传播扩散中产生了严重影响,刺激网民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了网民行为。有许多网民在网上人肉搜索在天津港存放爆炸物的瑞海公司相关负责人,曝光了其联系方式和个人隐私信息,并要求其出面解释并为此负责。部分偏激的网民公开在各大论坛贴吧发帖,声称政府不顾民众身体健康安危故意隐瞒事实真相,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还有的网民挤爆了线上环保网站和专家咨询平台,询问氯化钠爆炸后产生的污染物对身体的危害,一度造成相关网站的网络瘫痪。此外,在“天津港易爆物爆炸遇雨水成剧毒”这条网络谣言关注度居高不下的同时,天津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口罩、防毒面具等防污染器具的销售量直线上升,甚至存在不良商家借此哄抬物价的行为,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这个案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网民表现出的过激行为都充分说明了上文针对“天津港易爆物爆炸遇雨水成剧毒”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心理风险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因此,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关策略应对该网络谣言事件。

4 结语

网民是网络谣言的受众,又直接参与网络谣言的传播,推动网络谣言演化,影响网络谣言的扩散程度。因此,了解和掌握网民心理是治理网络谣言的基础。此前,由于网民心理的情绪性、盲目性使得网络谣言事件的走向具有不可预测性,而网络谣言事件本身的发展又催生了网民的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当网民心理风险等级较高时,应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策略予以应对。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在网络谣言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作出积极主动的回应,注意信息发布的措辞和方式,将政府行动、对事件的处理进程等信息进行及时发布,确保所发布信息的准确性、公开性与权威性。此外,可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增加同网民的沟通和交流,就相关事件征求网民建议、倾听网民呼声,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促使网民有度宣泄情绪。最后,要借助资深专家、权威部门的力量,通过不断发表积极、真实、可靠的言论,粉碎和澄清网络谣言。本文将网民心理从不同方面予以风险评估,基于网民心理构建网民心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网民心理风险评估调查问卷,得出测验分直观反映网民心理状况,以期帮助政府对症下药,化解网民消极情绪,培养网民健康、成熟的心理,实现对网民心理的科学管控。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4-10].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 毕宏音.网民心理特征分析[J].社科纵横,2006,21(9):38-39.

[3] 宋晓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参与者心理特征及心理疏导[J].法学研究,2014,16(5):41-50.

[4] 田丽.互联网对网民心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6):11-15.

[5] 刘新传,陈璐.突发事件中网民心理特征与微博传播效果分析——以上海地铁事故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2,33(4):145-147.

[6] 王永丽.网民心理分析及疏导策略[J].思想政治工作,2010(5):60-61.

[7] 白海将.涉警网络舆情中网民心理分析及疏导对策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6):56-60.

[8] 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 Reips U D.The Web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ab:five years of data collection on the Internet[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Instruments,& Computers,2001,33(2):201-211.

[10] Einwuller S A,Kamins M A.Rumor Has It: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dentification on Rumor Impac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umor Refut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8,38(9):2248-2272.

[11] 赵必华,顾海根.心理量表编制中的若干问题及题解[J].心理科学,2010,33(6):1467-1469.

[12] 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5,32(5):16-19.

作者简介:魏晨(1988-),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舆情研究;兰月新(1981-),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舆情研究;曾润喜(1984- ),男,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传播。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风险评估网民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评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局限性及其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