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生命静候花开

2016-10-21 16:43郭季
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课程

郭季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发展正向着特殊儿童作为“人”的存在,作为“主体”和“中心”的理念发展,人们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已回归本质:源于特殊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关注其生命成长的过程。而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他们的教育主阵地,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开展生命教育的重任。下面,笔者将以北京市盲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工作为例,抛砖引玉,愿为其他特殊教育学校提供思路与模式。

一、文化引领,提升視障学生的生命品质

北京市盲人学校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所视障类特殊教育学校,历经百年发展变迁,由原来的单一视障人才教育基地转化为集教育教学、科研、培训、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地区性视障教育资源中心。随着全国特殊教育形势的全面优化和学校近年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居安思危: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究竟因何而生,为何而在,何以而为?

经过反复的研讨,我们认为,我们提供给视障学生的教育应该集中在文化知识传授、感官缺陷补偿、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学校在传承和总结百年办学经历的基础上,将积淀的校园文化予以凝练,确立了“以德立校、以爱育心、教育康复、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爱,创造奇迹”和“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以及“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特教思想,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自强、自立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成为能够融入社会的合格公民。随着学校文化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发现当一种精神开始在校园里流淌时,我们已经孕育了新的发展生机,重塑了视障学生的生命构架。

二、营造环境,激发视障学生的生命热情

我们通过建筑构造的合理布局、校园环境的精心布置,为视障学生提供补偿缺陷、矫正行为、挖掘潜能、立品树德的途径和方法,实现视障学生的教育康复。学校在设计新的教学综合大楼时,按其功能划分为办公区、教学区、康复区等几个区域,视训室、感统室、心理咨询室、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生活技能室、科技馆、生态馆、生物标本室等各类专业功能教室,为满足视障学生教育康复需求,提供了充足的场所。每个专业教室里的布置,利用声、光、电以及实物模型等各类手段,为视障学生的充分使用提供了切合实际的补偿与帮助。

除了这些专业教室外,学校的花草树木、楼道、墙壁等所有空间都蕴含着育人的元素。每一层楼道围绕着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国粹篇”“国学篇”“修养篇”“励志篇”“风采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完善课程,夯实视障学生的生命基石

在新一轮课程建设的探索中,结合办学特色及培养目标,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按需开发、突出特色、提高视障学生的生活质量”的课程开发理念。将课程设置与开发同提高视障学生生命质量相结合,突出学生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着眼于视障学生终身发展、未来幸福生活的需求,出台了《北京市盲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方案》,形成了学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的三级课程体系。

在生命化课程体系中,我们大胆创新,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第一个层次是普及性校本课程,重在兴趣培养。主要有环球地理、外国文化入门、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五子棋、国际象棋、电影欣赏、动漫欣赏等。第二个层次是拓展性校本课程,注重特长打造。主要有无线电测向、数学珠心算、英语视听说、陶艺制作、盲人乒乓球、盲人足球、形体训练与舞蹈、耳豆埋穴、中医刮痧等。第三个层次是特色化课程。主要有日常生活技能培训、防灾自救、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康复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综合康复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旨在补偿缺陷,教授技能,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他们的生命品质。

课程设置适合学生了,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能有所发展,如何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的确保适合“每一个”、促进“每一个”发展,就需要教师认真落实教育细节。因而,学校又提出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文化建设,要求每一位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在目标多维、形式多样、方法多变、评价多元的基础上,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支持性教育。

四、加强德育,引导视障学生的生命航向

除了课程与课堂之外,我们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这也是学校落实“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视障学生由于视觉的损伤,获取信息的片面等等原因,造成了他们容易自卑、自我认同感较低,悲观、自私等心理和不良行为问题。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秉承“以爱育心、以德立校”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月活动,团体与个体咨询辅导等。另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教育。

同时,我们着力培养沟通、共识的家长文化,帮助家长走出困境,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五、开展交流,丰富视障学生的生命色彩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是自然生活到公共生活的桥梁”,好的教育应该是帮助我们的视障学生融入主流社会,适应不同生活,最终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们每年组织学生走进普校,让孩子们与普通中小学学生共同组织主题班会;走进高校,与北京高校学生交流共融;职教部学生走进企业,为回归主流做好铺垫。我们还努力创造学生的国际交流机会,使部分学生前往韩国、美国参观交流,体验异国文化和人文风情。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打破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隔阂,也丰富了他们的生命色彩。

综上,我们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创设生命教育课程和活动,更大程度的帮助视障学生树立起了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提高了生命质量。同时,也更好地诠释了学校“以德立校、以爱育心、教育康复、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生命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自行车的发明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