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探讨

2016-10-21 16:43宋小兰
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组内学困生探究

宋小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取成功时,会感觉到愉快、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这要求教师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善于从实际出发,把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教学方法的优化。本人近几年致力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小组合作探究”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教学结构,目的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它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作用非常明显。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基本环节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自主学习: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感悟。课前,学生以导学为指引,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标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合作探究: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和帮扶活动。

交流展示:首先由教师指定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在听取汇报的同时积极质疑,对于其他小组的不同思路和不同方法,教师要及时点评和肯定表扬。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组织实施

(一)“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设

“合作探究”的主要载体是学习小组,所以小组的建设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本人的措施如下。

将班级的学生根据学习水平、能力、态度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分组,每组5-6人,设立小组长;

教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包括语言汇报、习题纠错、纪律监督、组内分工等方面;

各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优点具体分工,如口齿伶俐的同学负责口头汇报,书写整洁的同学负责板书展示,认真细致的同学负责习题纠错,自控力强的同学负责组内纪律监督等。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具体任务,实行组内自主管理,从而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制定小组评价方式,定期表扬奖励。如本人任教的六(1)班数学课堂,共分8个小组,利用棋盘从下往上走格子的方式记录各小组参与学习、回答问题的次数,每一节课的得分情况由数学科代表统一记录。两周后统计各组总得分,第一、二名的小组成员可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验成绩等都可纳入到计分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一位同学都积极主动地争取为自己的小组加分,合作意识非常强。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关键点

1.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

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即“吃透教材”,这是安排“小组合作探究”的核心。在小学数学中,要落實素质教育就要准确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中的重、难点。学生在学习时,知识点多,思维难度较大,思维容易受阻,需要教师指点迷津,疏通障碍,使学生思维畅通。因此,每堂课的知识要点及重、难点,教师课前要精心研读,分清主次、难易,做到心中有数。

另一方面,要抓住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做到量力性,与一定的难度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好“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畅所欲言,从而能够引起和保持他们的有意注意,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2.教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新课的学习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而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而一堂课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新知识的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匆匆结束、拖堂、课内遗留问题多”等。因此,我们不能随意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而是要把握好“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让学生在恰当的时刻才进行合作探究,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3.教师要灵活设计“合作探究”的形式并及时进行总结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学生充分感知之后出示一些讨论提纲,适时地放手让学生展开探究,形式可以是同桌,可以分小组,也可以是全班。

探究结束后,知识结论也得出了,这正是新课的高潮之际,有些教师往往耐不住性子,宣布正确答案后便以为大功告成。其实,讨论后应及时评定和小结,对学生的意见给出充分的评价,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即使学生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教师都要肯定这些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解决回答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效

实践证明,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我让学生自学、对学、群学,让学生自己教自己,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

我要求学习小组特别关注学困生,课堂上提问、黑板上板演习题、探究实验等都先让学困生尝试。小组活动时优秀与学困相互配合,及时给予帮助纠正;这样不仅使优秀生和学困生同时得到提高,而且营造出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

3.解决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

“合作探究”课堂是一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教师更用心地去做导演,让每个学生完成好自己的角色。

4.解决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的问题

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组织教学,用于关注学困生,用于督促检查,用于个别指导,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上一改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新面貌,课堂始终充满着活力,由此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组内学困生探究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设问引导探究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