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融合道德法制教育之我践行

2016-10-21 16:43张海露
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想性爱情课文

张海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习近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将决定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普遍存在道德与法制教育淡化、不足的情況。因此,加强学校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在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通常,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由德育处和班主任来负责,同时还有思品课的学习教育。除了这些教育途径,教育部还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学也要渗透德育教育。其实,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语文科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历来就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工具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编入语文课本的很多课文,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要融合思想教育,从古至今语文老师就担当着即“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为了配合好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以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启蒙读本《弟子规》为思想教育的起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重视每篇课文的“情感态度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在设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我都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制定合适的“情感态度目标”,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好作者或作品人物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让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教学《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将情感态度目标设置为:学习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要理解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因为他要挽救民族危机,寻求救国出路。因此,个人的命运或志向是跟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又如教学《智取生辰纲》,将情感态度目标设置为: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授课时,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弄清劫夺生辰纲的晁盖吴用一行七人的行为其实就是拦路抢劫,不过是“黑吃黑”罢了,他们连江湖英雄的都称不上。在我们今天社会属于重大刑事犯罪,不可盲目崇拜甚至模仿。再用《弟子规》中“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进一步教育学生。

二、认真品读文质兼美的课文

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这些课文中所写的人和事,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判断,这就会涉及到人品、是非对错等德育问题。但是,思想不是靠讲解传递的,它是在感觉中、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设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让他们在其中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致女儿的信》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性极强的课文。作者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扶斯基,本文是他回答自己十四岁的女儿关于爱情的提问的,他借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去诠释爱情的真谛:爱情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和伟大的力量,不因青春的消磨和时光的流逝而陨灭,意味着生时的忠诚和死后心灵的永久追念;爱情还是一种伟大的智慧,需要创造和培养,而不仅仅是本能。爱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更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大家都明白,爱情这个话题在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时最敏感最关键的问题,尤其是当今的网络时代,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较大,早恋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种现状,教学时我便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用活生生的早恋、早婚的故事的危害性讲给他们听。比如,有这样的极少数同学,老师和家长们千叮咛万嘱咐,不要谈恋爱,但他们就是不听劝告,初中刚毕业甚至未毕业就恋爱结婚,然后就生了孩子。等他们当上父母后,才发现养孩子的繁琐和艰辛,加上有没经济基础,一下子便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和勇气,便马上闹离婚或离家出走……造成这种结果的是因为中学生无论从年龄、阅历知识、成熟性方面,还是物质准备方面,都还不具备爱情所需要投入的资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爱情。因而他们的行为是幼稚的……我注意到,我在讲这些故事时,学生静静地听。整个教室鸦雀无声,看来学生们深有感触。后来,还有一些同学主动与我交流这个问题。

三、在对学生作文的阅读批改中渗透品德和法治教育

在学生抒写的日记、周记或作文中,会写出他们生活中的人和事,会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批阅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加以表扬和激励,而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态度和思想时,便真诚地教育疏导,及时纠错。必要时找这些问题学生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导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有着良好的、乐观的心态 。

总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比其它教材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以上是本人参与学校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践行方法。但愿我们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为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起努力,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猜你喜欢
思想性爱情课文
科幻电影评价思想性标准的多维考察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
高中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研究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