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前行

2016-10-21 16:43王敏
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句母爱文本

王敏

一、课题实践背景

在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美好愿景下,我校以“新课堂实验”的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的探索着“新课堂实验”的校本化路径,我们0-3年教龄的年轻老师在学校教学节中进行教学展示。

二、课例研修过程

了解学情,确定目标。

教学节所上课文是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七年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读过几遍课文的,都可以说出作者对于妈妈的怀念,以及妈妈对于作者的爱,并形成初步的模糊的印象,但是,如何让母亲的形象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在作者以及母亲身上汲取到奋进的力量、爱和对于作者人生的启迪,同时养成深入探究、含英咀华、反复推敲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才是解决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性的问题。

为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朗读、圈划等方法,领悟文章中所表现的深沉卑微的母爱。(教学重点)识别并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学会运用。(教学难点)

三、试教及反思

第一次试教,在简介作者,朗读课文,以及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四个问题:“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妈妈对我的爱?”“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圈画、交流,最后是总结拓展,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来谈谈对学习本课的得到的启示。

试教教学片段:

(在概括文章内容之后)

师: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妈妈对我的爱?

(学生圈画、小声的朗读,气氛比较沉闷。)

……

課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尽管学生的回答全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但是老师只是按部就班的设疑引导,学生也好像恹恹欲睡,兴致不高。究其原因,我认为如果教师习惯于将问题框得太死太细,授课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变化,尤其是一开始的问题“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妈妈对我的爱?”直接将母爱这个主题告知学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概括的能力,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生的求异思维,这就必然会使学生觉得平淡无味,厌烦反感,这样的语文课往往事倍而功半。根据青浦实验中反馈原理“及时获取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我对教案的进行调整。

四、改进后的课堂

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使之产生引人入胜、魅力无穷的效果呢?于是,我一遍遍的仔细研磨文本,母亲的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正在艰难磨课的我,激励着我沉浸于文本,找到突破口。

这来自课本的正能量,既然能打动老师的心,也一定能拨动孩子们的心弦!于是,再次调整教学思路:这堂课用“卑微”来贯串——导入部分抓住作者的经历介绍,奠定整节课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部分请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品读部分,请学生在文中圈画文中体现母亲关爱的语句;在深入研读、对母亲的形象有个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再请同学领悟作者的人生经历,并为学生补充史铁生所取得的成就。学生会被母亲的隐忍的、卑微的母爱,被作者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丰厚的文学成就所震撼,从而有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紧紧围绕青浦实验的序进原理。这节课,氛围开放,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着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有效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使得思维得以开阔,灵感得以碰撞,认识得以深刻,能力得以提升。

改进后的教学片段:

(在概括文章片段内容之后)

师:你从这几件事情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母亲对于我的关爱。

师:请同学们圈划出文中具体体现妈妈对我关爱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

改进后的课堂依据“新课堂实验”的理念,围绕“母爱”这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甚至课堂板书也基本上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学生主动活动,一次次触摸文本、亲近文本,学生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师生一起品味赏析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深入感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尾的拓展结合作者的创作经历来畅谈自己的感受,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巧妙的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学生收到了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人生的启迪。

五、实践反思

(一)为学而教的出发点:情感的培育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是情意交融的独特时空。这篇极富正能量的文章,一定能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阅读境界!因此,课堂教学以“母爱”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在对话中培育课堂的情感、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的情感,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在入文入境入心之中将文字蕴含的情感激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心潮起伏,激情澎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生命与语文的共同生长。

(二)少教多学的核心:预设富有张力

“少教”要求我们更智慧的教!依照“格式塔”教学理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整体把握的课堂容量,总是要高于肢解文本的课堂容量。因此,我在理解教材时注重纵横联系、领会意图、把握目标,从整体入手兼顾局部,为生成而预设,让每一处教学设计成为本课目标构成中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点。在教学中教师把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从细节描写让学生体会毫不张扬的母爱之卑微,而是更多感受母亲用自身的行动来诠释“好好儿活”的真谛。

(三)鼓励挑战性学习:让学生也参与主导课堂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强调教师在关键处要给予学生以点拨和引导。以情入境,体验母爱。在教学过程中以“圈划文中体现母亲对我关爱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成为交流的主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由地说、补充说、选择说。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发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困。

顾泠沅老师发展出一种专业引领与行为跟进并重的教师行动教育范式,它与行动研究相通,都基于“体验—理解—计划—行动”的学习循环,而且与中国“知行合一”的传统一脉相承。在青浦实验改革的指导下,我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语文课堂的魅力因师生的共同主导而更加灵动!

猜你喜欢
语句母爱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阅读母爱这本书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母爱的另一面
母爱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