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中的雕塑

2016-10-21 00:10宿高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神韵艺术

摘 要:《国王与皇后》,青铜雕像,高161.3厘米,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创作于1952~1953年,亨利·摩尔的雕塑注重人体的神韵,不求形似,是感知形象、想象形象、再造形象的结果。艺术家用一种富于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把属于人类那质朴的本性、尊严以及本原中对生命的欲求传达出来。塑像之所以安放在苏格兰空旷的贫瘠丘陵地带的田野中,是为了和大自然契合,显得自然而真实,使你不可回避地产生感情反应,想起悠久的英国历史,怀念那远离的人类原始文明,也朦胧地表达了现代人的迷惘与失落。摩尔的艺术,是对生命思考的艺术。

关键词:现代雕塑;神韵;自然本原;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二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男生艺术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GA29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国王与皇后》是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1952~1953年,现位于苏格兰的自然环境之中。

《国王与皇后》的美是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的存在与非存在、真实与虚妄、善与恶之间主客体交融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认为,自然物本原之美不能归结为自然美。具有外形、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的自然物的都无所谓美或不美。说某一自然物的美或丑,是审美者自身人对审美对象的评价与感受。那么自然物的美丑问题在雕塑中亦应作如是观,这里包含两个条件:首先是自然物是否是审美对象,即是否是审美视野范畴的主体;其次作为审美主体对所要的审美对象评价如何。所以说艺术中的美并不是简单地主观或客观意识的临摹,而是作为审美主客体意识的参与,才有了艺术中的自然物之美。

马克思讲:“人在对象的世界中肯定自己,不仅凭思维,而且要凭一切感觉。”《国王与皇后》造型不任性,不张扬,几乎没有棱角。作者反对艺术创作的模仿和再現,他用对现时、对现时之现时性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其追求形式开辟了既保持传统艺术精神,又具现代审美品格的艺术之路。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国王与皇后》是亨利·摩尔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新创作风格,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清瘦单薄、带有棱角的雕塑人物。在《国王与王后》创作过程中,亨利·摩尔采用新的造型语言,表现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放在苏格兰高地上,既与自然形成对比与参照,又十分协调统一,该雕塑作品中的形象吸收利用自然的岩石和人的骨骼形体特征,并加以抽象、提炼,使雕塑体形形成运动性的张力。雕塑里还加入了很多洞,形成独特的个人符号与风格,给人以一种神秘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他吸收了最早的希腊传统,又十分简练生动,把帝王的尊严和皇后的端庄都表现得非常充分。亨利·摩尔身上遗传的人本主义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地体现,我们雕塑上可以看到他始终将人像作为作品创作的中心题材,而要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烈追求以及温和亲情的艺术秩序之美。摩尔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将会脱离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人。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组成人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作品是具象的[2]。”这种艺术秩序不等于自然秩序,它是通过对自然秩序的深思熟虑之后进行重新组合的结果,在众多的形象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在内在的联系中建立新的特殊形象。亨利·摩尔在这种反复的创作中作品得以诞生、升华。把人作为以自然界之物为对象的审美行为,不仅取决于对象是否真正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否觉醒到这个程度,以及这一意识中有什么样的文化蕴含。《国王与皇后》突显了比较健全的自然美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既专属于艺术家本人,又离不开社会的审美文化所发展的程度。

“艺术的本质是主观的自我表现,而与再现无涉[3]。”“真”是美产生的前提,虚假的无法产生美。艺术强调作为审美对象的真实品格。当然,不同的艺术审美对物体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从亨利·摩尔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真,体现在所创作对象的形与态上,一个来自主体的个体的审美需要与一个来自客体的物质材料都是物外在的表现而非其内涵。在人们的眼中,观赏自然美,就是欣赏自然事物的外在形式美,它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自然物作为形体要素的经验现象,它是人在自然物中的感性呈现的本质力量的反映。在人们独立审美时不涉及社会性,这就要求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抛弃那脱离了外在形态的所谓“本质的真实”。

总希望能有什么东西,文章也好,雕塑也好,油画水墨都可以,总之,以某种形式的提炼,表现出那些曾经走过的土地,以及行走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苍茫感激。在主题和客体交融的过程中,想象与联想的主体审美心理功能变为了重要的一部分。从作品《国王与皇后》中可以看到,为了适合帝王的尊严,没有把两个人形连起来。躯干都像盾牌似的,背部是空的。袍从膝部垂直往下垂,人物没有表情,甚至没有面孔,两个人头给这个群像以神秘的气氛,随手点两个小洞,根本不可能传达任何复杂的眼神,只是儿童般的错愕着,或是被惊醒后的不明所以。脸只是一个心形的断面,没有任何五官的暗示,但它们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好象直接来自于希腊神话。也许在他看来,真正的生命力,全部蕴藏在身体之中,脸只是一张靠不住的假面而已。不难想象,如果作者只是把作为客体的形象临摹下来,抛弃了自己的情感,根本无法创作出这样的审美效应的。“美的关照体验中有喜悦、有感动。……对美的观照体验,是作为感情而显现……美的观照的特色,是知觉与感性相协调之事。”艺术创作要从自己的审美意识出发,在自然状态下体现主、客的交融,而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物纯客观地摹写。

艺术的传神思想,是因作者深入对象,因而对于对象的形相所给予作者目的视觉的孤立化、专一化,而将视觉的知觉活动与想象力结合,以透入于对象不可视的内部的本质。当然,让一件作品真实地体现自然的艺术生命固然不易,但仅仅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够的。那么,应如何去传达呢?

通过形体感悟本质,做到形神兼备,这是亨利·摩尔创作的根本。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4]。”摩尔说:“对我来讲,一件作品首先必须具有其自身的生动性,我不是指生活之生命力的反映,也不是指运动、身体的活动、跳跃、舞蹈等的活力,而是说一件作品应该具备内在的能量,有它自身强烈的生命力,这些并不从属于它所再现的对象。”重点再现对象内在的运动与变化,去体现生命的内在律动,因为只有把外在的运动和内在的律动结合起来表现,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真正传神。作品《国王与皇后》,人物的面孔呈扁平状,眼晴是穿透的孔,闪烁着天光,形象保持着个性和帝王的尊严。它们的组合体现了以人物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内在运动的节奏感和整个的生命历程。

对于亨利·摩爾,他不仅探索了雕塑形式和材料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而且又将他的探索带回到人性的主题上来。由此可见,作为一位伟大的雕塑家,亨利·摩尔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雕塑中透露着对人类生命本体以及生命过程的敏锐认识。

我们穿越如此漫长的时空隧道,通过亨利·摩尔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视觉现象及其变化过程的比较以及创作观念的分析研究,终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艺术家就是这样从不同角度以个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对神秘之精神,对生命之“在”的追问,始终影响着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如果我们将亨利·摩尔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对呈现出来的时空意向图式特点加以深入分析、思考和比较,并用以探讨文化精神以及属于极具个人的私密性,又有社会生存环境影响的艺术创造,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是艰难复杂的,尤其是面对揭示心灵领域的艺术创造,是难以以有限的概念去应对和阐述的。好在人们对于每一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同样是人类精神的映现,正像其他人类文明一样处于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之中,也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所以作品《国王与皇后》给了我们以某种值得借鉴或启迪的东西,对我们当下以至未来的艺术创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5.

[2]谭伟.亨利·摩尔的雕塑语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3][日]今道友信.美的相位与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作者简介:

宿高峰,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任教于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神韵艺术
纸的艺术
墨舞神韵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瓦子街,读不完的神韵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风之神韵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