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兴紫砂茶文化

2016-10-21 04:43冯健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茶艺紫砂文化

冯健

摘 要: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又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关键词:紫砂;文化;茶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44-01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是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紫砂陶诸多器皿中的紫砂壶,作为宜兴陶器中至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随着茶文化蒸腾的发展势态,它不仅仅以其优良的实用功能(所谓“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还以其浑朴精隽的审美功能,为陶冶人们的性灵和激发人们的艺术情趣作出可贵的奉献。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另外,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又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宜兴紫砂陶从造型到装饰,是集文学、绘画、堆塑、书法、篆刻、金石诸艺术于一体的多样性、艺术性的日用品。她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心气,同时也反映了使用者、收藏者的心境意气。她的兴盛衰落更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和社会的烙印,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表现的是灿烂的民族文化。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宇。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阳羡,是陶都宜兴的古名,一丸土就是名播天下享有“泥中泥”美誉的紫砂壶的唯一原料—紫砂泥。其实,宜兴紫砂享有如此美誉,除紫砂特有的材质,传统的成型工艺外,还和它独特的装饰手法是分不开的,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

紫砂壶形态万千,大致可归纳为“三形”、“三态”。三形为几何形、筋纹形和自然形,即我们俗称的光素、筋瓤、花塑;三态为动态、静态、动静结合态。宜兴紫砂造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程式化,一种程式化造型又有许多相类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形体结构。每种紫砂造型的程式经反复推敲和修改,更趋于完美的规范化,标志着紫砂艺术在这些形态项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以物态形象出现的这些规范化作品,都是经过历代优秀艺人们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定式,并一直流传成为世人所爱的造型式样而被奉为“经典造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杨永善教授在《陶瓷造型艺术》概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造型”是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通常所说的“造型”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创造物体形态的活动;二是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具体形态。又指出:“造型,永远在创造、演进。”因此,要想不受“限制”的牵制,我们就必须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美学理念的增强、创新路径的开拓,利用紫砂可塑性强的随意性优势,扬长避短、别开生面。在不脱离传统工艺技法运用的范畴内进行多形态的设计,大胆与陈式脱离,所作不仅千壶千面,而且独出心裁、巧夺天工。

紫砂制作中的延伸空间艺紫砂陶艺术是作者的感情承载,那一把把或小巧或墩实的紫砂妙作,件件传神,处处传情。而作者的创作总是连结着他率真的脾气和心灵深处朴实的感悟。羊在先民中,是有些民族崇拜的图腾,羊被选入十二生肖,名列第八,当之无愧。作者情意深厚,意蕴深远,给现代匆匆行人一丝深深的希望。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爱子之心。作品真情意切,等到时光褪去、夕阳西下,母亲灿烂的笑容依然还在,合家团圆的景象定能感染所有人,这是作者寓意的喜气洋洋之景。

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外延。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以往历史上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它不仅是華夏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同时,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傅英书.紫砂收藏的学问[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3]骆彦卿,帅茨平.中国紫砂图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茶艺紫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校园茶艺飘香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读壶记》
紫砂壶估值的再发现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紫砂雕塑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