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

2016-10-21 15:17王晓鸣王旭吴晶霞赵国超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伙伴关系

王晓鸣 王旭 吴晶霞 赵国超

摘要:绿色农房是当代农房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合作方式等问题,在分析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参与方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农户、施工队、村委会、农民组织等内部参与方和政府、企业、NGO、金融机构等外部参与方共同构成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以湖北省堰河村为案例,分析了当地绿色农房建设的两种典型模式——NGO引导模式和村委会引导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前绿色农房推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绿色农房,伙伴关系,建设模式,参与方,堰河村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7-0036-42 收稿日期:2016-04-21

1 引言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村镇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必须坚持走绿色农房发展道路。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绿色农房建设的通知》,提出了“安全实用、节能减废、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绿色农房建设要求和“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绿色建材使用要求。由于绿色农房建设涉及众多新建造模式、新技术应用和新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特征,必须建立新型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才能支撑绿色农房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建筑、绿色住宅投入了较多关注,然而,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城市建筑和住宅,关于绿色农房的研究较少。在对绿色农房的研究中,绿色农房建造评价标准和建造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对绿色农房建设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基于参与方的视角,将伙伴关系模式引入到绿色农房建设中,并结合湖北省堰河村的实际案例,探索切实可行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

2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提出

2.1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基本概念

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房一般由农户自建或集体合作建造。与城市绿色建筑推广相比,在农村建设绿色农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建设伙伴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模式,其参与性、协调性和柔性合作的方式,十分适合我国绿色农房建设特点和推广需求。

伙伴关系(Partnering)模式的定义是美国建筑业协会(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CII)在1991年提出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为了获取特定的商业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各组织的资源而作出的一种长期承诺。这种长期承诺要求各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利益共生的融洽关系。

建设工程的伙伴关系是指,在建设活动实施过程中,业主、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监理单位、投资方、银行、保险公司、政府部门等各个参与方之间围绕共同的目标,以信任、承诺、合作为基础,促进各参与方相互沟通与协调,减少参与方之间的冲突,最终使各参与方的利益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项目管理模式。

结合中国农村地区建房特点,本文定义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是指,在农房建设过程中,通过农户、施工队、村委会、农民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NGO)、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参与,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密切协作、良好沟通的融洽关系,共同打造“安全实用、节能减废、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绿色农房。

2.2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发展需求

绿色农房对新型建设伙伴关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幾个方面:

(1)柔性合作的需求。自建模式是我国农房建设最基本的模式,其特点为:农户作为建房主体,自筹资金,自请施工队,自己组织建筑材料,并完成从宅基地申请、资金筹集、房屋设计、施工建造、竣工验收、使用维护等全部管理工作。在当前条件下,由于绿色农房建设对理念普及、技术应用、组织管理等的特殊要求,需要突破传统的自建模式,通过外界的干预和引导,建立一种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建设模式。伙伴关系模式特有的柔性合作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建设合同关系,要求各参与方之间互相信任、理解、沟通和协调,可以极大促进绿色农房的建设发展。

(2)技术应用的需求。绿色农房建设除了需要传统的建设技术之外,对节能减排、资源集约利用等相关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农户、施工队、村委会等当地参与方对这些技术并不熟悉,因而需要政府、NGO、企业等外部参与方的协助和支持。通过加强多方合作,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互相沟通和协作,共同促进绿色建造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责任共担的需求。绿色农房的建设要求各参与方除了关注自身利益外,还要兼顾农房的安全性、节能性、经济性、舒适性及美观性。各参与方需要根据自身建设行为的特点承担相应的建设责任,如施工队负责绿色施工、村委会负责建设活动监管、NGO负责绿色理念和技术引进、政府负责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等,任何一方违背了自身责任都会造成绿色农房建设的失败。因此,建立一种参与方之间互相信任、互相监督、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可大大提高绿色农房建设的实施效率。

3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构建

3.1 绿色农房建设的参与方分析

绿色农房建设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农户、施工队、村委会、农民组织、政府、NGO、企业和金融机构。各方的参与行为分析如下:

(1)农户。农户是农房建设的基本主体。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包括:选择愿意开展绿色施工的施工队;监督施工队的绿色施工行为,积极地与其沟通和协作;选择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减少空调和采暖设备的使用,降低建筑能耗等。

(2)施工队。指承接农房建设任务的当地施工队伍或工匠。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包括:积极学习绿色施工技术,如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的施工技术等;在建设活动中节约资源和成本,充分利用当地建材;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污染等。

(3)村委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向村民宣传绿色农房理念,鼓励农户和当地施工队开展绿色施工建造;积极引入外部参与方支持绿色农房建设,如政府、NGO、企业和金融机构;协调内外部参与方之间的关系等。

(4)农民组织。指由农民组成的民间社团,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自治组织等。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为绿色农房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人力、技术支持;引导农民集资建房等。

(5)政府。主要包括乡镇政府、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为农户建设绿色农房提供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资金补助;引导农户集体开发建设绿色住宅小区等。

(6)NGO。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科研院校、专家学者等。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向村民和村委会宣传绿色农房理念;为绿色农房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开展绿色施工技术推广与培训等。

(7)企业。包括开发商、设备建材供应商、施工企业等。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投入资金,开发农村绿色住宅小区;供应绿色建材和设备,如墙体、门窗隔热保温节能材料、建筑智能遮阳材料等;参与绿色农房的施工建造等。

(8)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为建房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3.2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构成要素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任、合作、协调、沟通、激励和约束。这些要素共同配合,保证了伙伴关系的顺利实施。

(1)信任与合作。信任是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由于建设绿色农房会带来部分参与方的经济利益损失(如增加农户的投资,延长施工队的工期等),如果没有信任,各方会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而忽略伙伴关系的共同目标。合作是基于信任的积极合作。实现建设绿色农房的共同目标需要各方的配合与合作,从而保证建设活动的顺利实施,实现多方共赢。

(2)沟通和协调。在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中,各参与方通过沟通来明确彼此的责任和义务,互相监督,同时也互相理解和宽容,增强伙伴关系的凝聚性、包容性和公开性。协调是各参与方通过协商达成妥协的过程。由于各参与方除了要考虑自身利益,还要关注建筑的绿色效益,通过各方之间的相互协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从而达到两者的均衡。

(3)激励和约束。如前所述,进行绿色农房建设必然会牺牲部分参与方的利益,因而采取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措施来规范和引导相关参与方的行为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刺激、诱导和促进各方达成建设绿色农房的共同意愿;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或惩罚措施来限制各参与方的行为,引导其开展绿色农房建设。

3.3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构建

通过以上对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参与方和构成要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由农户、施工队、农民组织、村委会等内部参与方和企业、政府、NGO、金融机构等外部参与方共同构成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如图1所示。

结合实际情况,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具体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政府引导、NGO引导、企业引导和村委会引导模式,如表1所示。

4 堰河村绿色农房建设实证分析

堰河村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西部百日山麓,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03户,1050人。近几年,堰河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单位”和国家AAA级景区、湖北省旅游名村、全省第一也是唯一挂牌的“绿色幸福村”。华中科技大学王晓鸣教授课题组依托其承担的三个省级和国家级课题,从2006年至今多次深入堰河村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基础数据。

4.1 NGO引导型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

位于“堰河新村”住宅小区的12号楼农民住宅是一栋典型的绿色农房,其建设过程突破了传统农房建设的局限,各个参与方之间建立了融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绿色农房建设发展极具参考价值。12号楼为二层混合砌体结构,宅基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1平方米。由户主杨世全自筹资金建设,图2为12号楼实景。

通过各方合作,该住宅建成之后有着良好的建筑节能效果。建筑节能率达到57.78%,且节能成本较低,其热舒适性明显优于同类未进行节能设计和施工的参照建筑。

12号楼农民住宅建设活动的参与方包括:NGO、村委会、农户、当地施工队和相关企业。其建设伙伴关系组织模式如图3所示。各参与方的行为分析如下:

(1)NGO。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和民间环保组织北京绿十字。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晓鸣教授课题组依托其承担的课题向户主杨世全宣传绿色农房理念,进行绿色施工技术指导,并引进了部分企业。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孙君在堰河村做了大量的规划设计工作,为12号楼提供了初步设计方案。

(2)村委会。村委会引导农户集中建房,统一规划和设计,打造了“堰河新村”新型住宅小区。村委会积极接受NGO的指导和建议,协调户主杨世全和NGO之间的关系,为12号楼绿色农房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农户。12号楼户主杨世全积极接受村委会的规划引导和NGO的技术支持,通过不断地与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绿十字的专家进行交流沟通,积极接纳相关的新技術和新材料,确定了建设绿色农房的目标。

(4)当地施工队。当地施工队在户主杨世全的要求下积极进行绿色施工:墙体保温施工、节能门窗安装施工、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施工、节电节水设备安装施工等。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成本。

(5)企业。华中科技大学在相关课题实施过程中,为12号楼引进了一些节能建材和设备供应企业,包括:武汉莱克利安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外墙外保温材料);武汉传木门窗有限公司(提供保温窗节能门窗);领辉(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太阳能供热水设计和太阳能设备);节水节电器具供应商(提供节电节能型照明设施以及符合国家节水标准的水龙头和卫生洁具)。

4.2 村委会引导型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

通过NGO的引导,堰河村村委会开始逐步接受并推广绿色农房理念,开发出了一套适合堰河村绿色农房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严格管理农房建设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农房选址严格规划。宅基地严格审批管理,严控一户多宅现象;引导村民沿村内道路建房,统一布局和规划;引导三组和四组分散于山上的独立和散居农户集中建房,强化节约用地。

(2)绿色建材使用要求。初期,村委会要求村内房屋色调统一,禁止采用红色瓦,提倡采用灰色瓷砖或不贴瓷砖。后来,村委会开始统一村内房屋建筑风格,青砖、灰瓦、木窗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堰河村新型绿色农房。

(3)采取相关激励措施。从2012年开始,村委会给新建房屋的农户补贴砖、瓦和水泥(每户按建筑面积补贴2万-4万元不等),大大调动了村民建房的积极性。统一规格的砖瓦也促进了农房建筑风格的统一。

图4总结了堰河村新型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模式。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全由村庄内部参与方构成的建房模式,极具内生性和可持续性。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堰河村的新型绿色农房特色越来越显著,成为周边村庄争相模仿的对象。图5为堰河村新型绿色农房实景。

5 结语

当前,绿色农房的建设还需要政府、企业、NGO等外部参与方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吸引企业投资和NGO的技术支持,共同打造绿色农房示范工程,普及绿色农房建造技术,从而鼓励和带动农户、施工队、村委会、农民组织等内部参与方自发开展绿色农房建设,形成真正可持续的绿色农房建设模式。

在堰河村的案例中,通过前期NGO的引导,村委会和村民逐步接受了绿色农房的理念,后期在村委会的严格管理下,堰河村的绿色农房建设开始走上正轨。然而,当前堰河村村委会采取的相关管制措施还远远不够,除了在选址、选材方面的管制,村委会还可以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来促进绿色农房的建设发展,例如:向村民普及绿色农房建设理念和建设要求;加强对当地施工队的监督,与NGO等外部组织合作开展绿色施工技术和方法的培训指导;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对绿色农房建设的补助和支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地节能环保建材和设备厂商与村民合作等。

参考文献:

1.刘志峰.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国房地产.2015.32

2.刘卉颖 苏义坤 公婷.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湖北农业科学.2015.6

3.Junyan Dong,Hong Jin.The Design Strategy of Green Rural Housing of Tibetan Areas in Yunnan,China.Renewable Energy.2013.49

4.Liu,W.,Spaargaren,G.,Mol,A.P.J.,Heerink, N.& Wang,C.,Low Carbon Rural Housing Provision in China:Particip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4.35

5.易继伟.Partnering:一种新的建筑管理模式.建设监理.1998.4

6.王晓鸣 王旭.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作者简介:

王晓鸣,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村镇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王旭,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村镇建设与工程社会学。

吴晶霞,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可持续发展。

赵国超,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低碳建设。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绿色生态村镇规划建设评价监测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14BAL04B03-3)。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伙伴关系
中国媒体在海湾打造“伙伴关系”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服务伙伴关系演化、本土化及治理之道
我国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模型的理性选择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