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中国经济传递新信息

2016-10-22 05:33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31期
关键词:峰会绿色改革

信号:中国经济传递新信息

作为东道主,中国在G20杭州峰会所提供的全球治理方案备受关注,而G20也成为各方观察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7月15日,中国公布上半年经济增长6.7%的成绩单,中国经济依旧是世界经济“稳定器”。IMF近期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则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估从之前的6.5%提高至6.6%。

以中国信心提振世界经济。在本届峰会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作为3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最大成果,各方就结构性改革9大优先领域和48条指导原则以及衡量改革进展和成效的指标体系达成一致。

结构性改革列举的9大优先领域,涉及贸易、金融、劳动市场、创新、竞争等,各国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G20成员将每两年进行一次改革效果评估。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杭州峰会前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推动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这在G20历史上是第一次,体现了标本兼治促增长的理念。”

本届G20峰会对结构性改革的空前重视,与中国深改步伐颇为同步——中国国内正推动“三降一去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9月3日的B20峰会上,面对中国重工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习近平表示,“从2016年开始,中国政府已采取多项调整措施,要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用3-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此外,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到多位财经高官的发言,一系列政策信号的释放将让各方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更为稳定。

推进“一带一路”:注重利益共享

9月3日,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开幕式上,习近平表示,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的红利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亚投行行长金立群透露,亚投行董事会6月批准了首批4个基础设施贷款项目,分别来自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贷款总额为5亿美元。多边开发银行联合融资推进基础设施项目或将在未来成为常态。

G20峰会关注世界经济,关注创新增长、经济治理、国际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而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推进产能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联通的力度等举措,正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世界经济的生动实践。

本届峰会期间,习近平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等多国元首会谈时,也都将“一带一路”作为重要议题。

通过G20峰会这个大舞台,中方倡导的“一带一路”不仅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还将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其中,为中国及沿线国家带来众多“红利”。

外商投资松绑:打造开放新高地

本次会议,习近平对全球治理提出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政策建议,而中国也带头放宽外商投资准入。

中国目前已通过“外资三法”的修订草案,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这是中国提升投资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说,此次修订的四部法律,分别增加一条规定,对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将相关审批事项改为备案管理;国家规定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国务院发布或者批准发布。这既解决了自贸试验区法律授权到期问题,也解决了在全国范围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面临的法律适用问题。

王受文表示,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运行30多年的外商投资“逐案审批”管理模式,是中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将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创造更加公平、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切实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

扩容SDR产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一年前,中国央行实施人民币汇改。习近平表示,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此次峰会召开前,世界银行在中国成功发行了首只以人民币结算的SDR(特别提款权)债券,发行规模为5亿SDR,期限为3年,结算货币为人民币。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今后中国将为SDR债券和其他以SDR计价的金融产品发行创造更好条件。

9月5日晚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在G20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全球经济增长、IMF份额改革、扩大SDR使用等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二十国集团欢迎人民币在今年10月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对巩固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强化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G20支持研究扩大SDR的使用。”拉加德同时表示:“看到中国使用SDR的决心,我们很受鼓舞,所以,不要走开,故事精彩继续。”

保持稳健货币:平衡多方面目标

在新常态下,分化成为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资本流动变化、经济增速调整、杠杆率上升等新情况对货币政策提出了不同要求。

央行副行长易纲9月1日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面对目前比较复杂的、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平衡的经济形势,我国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

易纲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包含三个要素:第一,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第二,要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农业、扶贫攻坚的力度;第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一个适度的、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近期运用多重工具来维护市场流动性。央行9月1日数据显示,2016年8月,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共2890亿元,其中期限6个月1515亿元、1年期1375亿元,利率分别为2.85%、3.0%。同时收回到期中期借贷便利2370亿元。8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17545亿元。

与此同时,8月,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共8亿元,其中隔夜8亿元,利率为2.75%。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有利于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另外,8月,人民银行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银行净增加抵押补充贷款共683亿元,8月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18800亿元。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还重启了14天逆回购。

金融助力环保:绿色投融资铺开

习近平曾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部署大气、水、土壤三大治污战役的同时,中国未来将利用金融工具助力环保。

今年G20首次讨论绿色金融议题,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此举被认为将支持全球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中国多部委也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框架。中央深改组会议日前审议通过《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目前中国环境治理任务繁重,环保投资需求巨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正当其时。

“我国绿色金融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机遇,越来越多国内金融机构加入绿色金融的角逐和竞争,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表示。

从2006年首推节能减排贷款,2008年采纳赤道原则,再到把发展绿色金融上升为集团战略,曾经的“拓荒者”兴业银行已植“绿”十年,目前全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超过4300亿元,在企业融资余额中的占比超过14%。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B20)上,习近平说,我们将力争在重大项目、重点方向率先突破,积极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科技方面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

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仅G20中19个成员的研发投入就占全球的87.3%,每百万人口研发人员均值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9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的71.7%,知识产权使用费占全球的75.6%,科技期刊论文发表量占全世界的76.2%,居民专利申请量占世界的96.6%。

在G20框架下研讨和实施科技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引领活力,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家张连起接受采访时表示,就像量子卫星,以后会有类似的一些国家大计划、科研大计划、大工程、率先突破。总书记贯穿这个创新路线,提到中国要引领国际科学的前沿。这个应该说是体现了大国的担当和责任,也体现了中国方案、中国自信,特别是中国创新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从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看,中国位列世界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第25位,成为报告发布以来第一个跻身25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国家。

今年上半年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猜你喜欢
峰会绿色改革
绿色低碳
改革之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历届峰会回顾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