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低龄化趋势渐显需帮孩子撑起保护伞

2016-10-24 05:23豆子
至爱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民电脑儿童

文|豆子

网民低龄化趋势渐显需帮孩子撑起保护伞

文|豆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道出了现代人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和生活状态,特别是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普及率的提升,我国的电子产品用户趋于低龄化,并逐渐向未成年人蔓延。

地铁、公交车上随处可见五六岁的小娃娃,一手托着手机,一手熟练地在屏幕上滑动,“西瓜”切得飞快;八九岁的小学生,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边看着视频网站上的动画片,边吃着晚饭;十几岁的初中生也逐渐加入到“低头一族”中,他们经常一手握着地铁扶手,一手快速翻动手机屏幕,耳朵上还挂着一副耳机……这样的场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越发显得司空见 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10岁—19岁群体占比为20.1%,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比为2.9%,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2%。从数据上可以看出,10岁以下的“小网虫”已逾2000万人,互联网以逐年递增的趋势向儿童群体渗透。

网民低龄化已成普遍现象

“孩子是从几岁开始接触网络的?”

上海静安区的郭女士告诉记者:“我儿子现在5岁,已经开始接触网络了,虽然没有直接在电脑上打游戏,但是当爸爸在手机上打游戏的时候,他总会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时不时还会建议指导。闲暇时会用父母的手机看动画片,我们虽有意识地在控制儿子与手机、平板电脑的接触,但是看得出来孩子已经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尤其是游戏,那个认真的样子都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在采访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孩子对平板电脑和手机的使用技巧甚至超过家长,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原住民”。大部分的中国儿童(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内容,指18岁以下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接触到互联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56%的儿童初次上网的年龄甚至低于5岁,相信这个数据截至目前会再创新低。

“孩子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少?”

江阴市的吴阿姨年近60,她退休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女儿带孩子,她告诉记者:“女儿、女婿每天都很忙,孩子主要都是我来带,接送、做饭、洗衣等等。现在小孩子比我们那时候聪明,但是很不好管。小外孙现在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回来不是电视就是iPad,我要忙着做饭,说他也不听,有100句话等着回复你。每天下午4点放学回家到晚上9点左右睡觉眼睛跟粘到屏幕上一样,一说写作业就磨磨蹭 蹭……”

吴阿姨所说的现象不是个别的,受访的10位家长中,有5位主要由老人接管,父母只能在周末陪伴孩子;3位是父母和老人共同管理;只有两位家长是自己独立抚养小孩。由老人看护的孩子上网打游戏、看视频的占比非常高,每天平均1小时—2小时;父母独立管理的孩子相对来说自我约束力较强,适当、适度、适量在孩子身上有明显的体现。“该如何看待孩子与网络的关系?”

上海市徐汇区的翟女士表示:“女儿麻花(化名)今年9月份开始读初中预备班了,最开始接触到网络是在小学的课堂上,老师会在课后准备一些益智游戏、寓言故事动画放在网络上,家长可以下载后给小朋友观看,以丰富课余生活。”

“我们也会找一些如白雪公主、冰雪女王之类的动画,下载后再给小朋友观看,不会让孩子自己上网随意观看。现在是个互联网时代,如果一味地抵制,甚至有的家长谈网色变是很不现实的。我们没有刻意地去防范,主要是通过和孩子的多沟通,让她适度地去学习一些经筛选后的网络资讯。适当充实她的课余生活,多参加集体活动,组织小型的家庭观影会,孩子自然就不会把精力放到网络或游戏上,更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

翟女士是受访的10位家长中少数没有担忧和困扰的,至少现阶段麻花没有对互联网表现出过度的好奇和沉迷。从受访反馈信息来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使用网络的目的也大不相同。5岁以下的低学龄儿童主要以动画片为主,他们对游戏更多的是出于新鲜和好奇,并且没有明确的互联网意识,对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网络就等于手机、平板电脑;对于8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来说,看视频、玩游戏、听故事等娱乐是上网的主要目的,上网对于此年龄段儿童来说“看”已经不是主要目的,动手动脑参与其中更会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对于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玩游戏占据了他们上网的主要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互联网。家长已经无法简单用“断网”来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了。

地铁上爷爷奶奶在认真指导小朋友打游戏

儿童上网需警惕多种风险

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在享受着互联网、手机、宽带、在线游戏等种种新体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危机。日前,腾讯安全团队联合腾讯儿童发起了专项“儿童网络保护大调查”,未成年人反馈的7638份问卷中显示,网络诈骗、不良信息和网络欺凌是未成年人群体遭遇的三大负面因素。其中,网络诈骗比例最高,占受访者总数的 61%。

据腾讯公司6月1日发布的《儿童安全上网指引报告》显示,儿童上网是风险与机遇共存的,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认知不足、过度上网、卷入违法犯罪等。其中,容易发生财产安全问题的主要是网络诈骗和账号被盗;在线遭遇网络欺凌、骚扰等问题易对儿童造成心理伤害,长时间被不良信息灌输易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其中引人关注的是网络欺凌,不仅对儿童身心有影响,更有一些成年人因遭遇网络欺凌而自杀,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

长期沉浸在网络中,不仅仅会对儿童心理上产生影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儿童初期接触网络都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孩子本身自控力相对较弱,寒、暑假长时间在家就非常容易上网成瘾,患上“电脑综合症”。上海市长宁区的蒋女士就有这样的困扰:“儿子在十几岁时,就被查出近视眼了,并伴有轻微散光,戴上眼镜后度数还一直上升,每天对着电脑,说不听的。”

儿童过早地长期接触电子屏幕不仅仅会影响视力发育,电脑屏幕对身体的辐射,长期坐卧不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等问题都是父母不可忽视的。

防范大于治理 社会需共勉

用一句老话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你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捷的同时,就没办法消除它负面的影响。而如果用好这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于还没有明确辨识度和自控力的儿童来说,就需要政府、企业、家长各方共同努力和维护。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网络环境的运营及治理,网络企业也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学校应该加入网络安全培训课程等等,这是众多受访家长的心声。但是家长们说的最多的还是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关注度不够,后悔没有在萌芽中消灭问题,反而让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了孩子生活的主导。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维护,希望政府、企业都能关注到网络健康问题,打造“绿色互联网”,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希望家长对孩子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互动,多一些分享,让孩子“用网而不沉迷”,享受休闲的同时能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让孩子的童年变得美好和充实。

建议家长从以下几点出发:

语言

行为

猜你喜欢
网民电脑儿童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