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2016-10-24 15:37郭爱伟杨亚晋陈粉粉周杰珑吴培福李青青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林业大学牧业森林

郭爱伟,杨亚晋,陈粉粉,周杰珑,吴培福,李青青

(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郭爱伟,杨亚晋,陈粉粉,周杰珑,吴培福,李青青

(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介绍了发展森林牧业的必要性,并以西南林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从确立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通过与林学学科的结合、渗透、延伸,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期为相关林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森林牧业

动物科学专业是目前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本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生长发育、遗传繁殖、营养、代谢等生命基本规律的学科[1]。根据2014年高等学校招生目录的统计,我国开设动物科学专业的各类高等院校共计99所,其中,农业院校24所,其他综合性院校68所,占总数的93%,林业院校7所,仅占开设专业高校总数的7%[2]。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动物科学专业以传统的家畜、家禽为研究对象,随着动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对象逐渐从家畜、家禽拓展到伴侣动物、野生动物、实验动物等,有些学校已经形成了优势和特色。例如,东北林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逐步形成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南林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办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充分依托该校的林学优势学科,坚持以创新为原则、以特色为生命,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适应能力的同时,根据地方自然资源优势和林下经济发展对林牧复合人才的需求,密切结合云南“森林”这一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与林学学科的结合、渗透、延伸,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为云南乃至西南等地区输送了合格的林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为云南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1 发展森林牧业的必要性

现代集约化养殖由于割裂了动物与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自然联系,使动物生产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从而导致动物发病率高、抗生素滥用、畜产品品质下降、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许多动物科学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让动物接近自然,使动物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综合运用动物、植物、营养、生态、微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速率,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优质、安全、高品质的动物产品。按照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向原有的森林系统或草原生态系统中加入新的生产环节,可完善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转化效率,在不破坏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林下养殖,遵循“牧不害林,林牧互益”,最终实现林业、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这就是“森林牧业”(Silvapastoral)的核心理念。由此可见,“森林牧业”是畜牧学、林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汇的一个学科。云南被称为“动植物王国”,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据调查,云南省林业用地面积为2 424.76万 hm2,有林地面积1 501.50万hm2,林地覆盖率为39.24%,森林面积约占全国的近1/10,是一个森林资源大省[4],发展“森林牧业”前景巨大。

表1 动物科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2 构建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动物科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不变,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林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积极培养基础宽厚、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扎实的动物科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林下动物生产综合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明确了动物科学专业既要发挥传统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在科学研究和基本实践技能的雄厚基础,又要突出体现在以森林牧业为特色。

2.2 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2.2.1 继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种缺憾,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有些学生胸无志向,迷茫无措,虚度年华,甚至淡漠生命[5]。我国老一辈畜牧学家许振英先生提出,大学生是民族的栋梁,大学的使命是培养有理想,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应当担负振兴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责任的,应当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的人才[6]。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应当开好人文素质类课程,特别是政治理论课,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大学校园中应举办人文教育讲座,举行人文研讨会,开展读书月活动,举办各类形式的文化艺术节和文艺演出,开展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和调查等活动。如西南林业大学举行的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大学生的绿色希望大合唱以及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征文活动,都得到了师生的好评,今后,还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2.2.2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制定“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教学体系不变,坚持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以及动物生产学三大核心板块不动摇的原则,在专业特色课方面体现“森林牧业”为特色。目前,西南林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总体培养框架由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双创教育4大模块构成,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以及实践教学中设置一些与林学相关的课程,以体现“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见表1)。通过动物科学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动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通过普通生物学、森林生态学、草食动物生产学、森林牧业专题、野生动物驯养学等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和了解了土壤、动物、森林(植物)、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从而构建起 “土壤—森林—动物”的林牧生态系统。以“森林牧业”为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的使命就是要加快 “土壤—森林—动物”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获得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提高森林的附加值。

2.2.3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及就业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7]。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专业方面的锻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西南林业大学已经与昆明正大、云南神农集团、云南野生动物园等企业建立了合作框架,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第二,重视科技创新,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申报校级和省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项目,或者发表论文,都给予一定的课外学分。第三,发挥科研优势,始终坚持将科研工作贯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8]。第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生产实践课程的地位,通过动物科学综合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遗传(品种)、繁殖、营养、饲料、疾病预防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小结

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专业优化和改革的发展方向,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和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是动物科学专业特色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本专业发展的驱动力。西南林业大学在建设以“森林牧业”特色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森林牧业”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仅仅依靠几门课程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森林牧业”,但如果涉及其他专业学科的课程过多,可能会导致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整。因此,要完善“森林牧业”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1]黄国清,王博,祝爱锦,等.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J].畜牧兽医杂志,2012,31(5):47-49,53.

[2]华彦,李和平,刘伟石,等.林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4):216-218.

[3]张久海,安树青,李国旗,等.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研究述评[J].中国草地学报,1999(4):52-60.

[4]倪家广.云南省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138-141,152.

[5]董国忠.动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之我见[J].畜牧兽医杂志,2007,26(3):25-27.

[6]许振英.拳拳爱国心,切切报国行[C]//许振英教授纪念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1-15.

[7]辛其兴.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5,36(12):91-93.

[8]孙宝丽,谢青梅,付晓兰,等.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6):91-9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Specializ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Animal Science Major Characterized by Silvapastora——Taking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as Example

GUO Ai-wei,YANG Ya-jin,CHEN Fen-fen,ZHOU Jie-long,WU Pei-fu,LI Qing-qing
(Faculty of Life Science,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We introduced the necessity for development of silvapastoral and expounded how to establish the teaching system for specialized talent cultivation for animal science major characterized by silvapastoral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with emphasis on the aim and model of cultivating talents.By combination with disciplines associated with forestry science,the specializ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animal science major characterized by silvapastoral was primarily established and achieved good effect,which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animal science major in associated forestry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animal science major;talent cultivation;silvapastoral

G640

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12-0089-03

2016-11-24

项目来源: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建设项目(50097505);云南省高校林下生物资源保护及利用科技创新团队(51400605)。

郭爱伟(1975—),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学。

(责任编辑:赵景娣)

猜你喜欢
林业大学牧业森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稿约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哈Q森林
蒙牛全购现代牧业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