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丹艺术论》嘱词

2016-10-24 19:44籍翔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罗丹雕塑

籍翔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浅谈《罗丹艺术论》嘱词

籍翔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罗丹艺术论》是一本写雕塑大师罗丹对艺术的见解的书。嘱词部分被放在书的开头,是罗丹在垂暮之年写给青年艺术家的心里话。他告诫年轻的艺者,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更不存在一定要和某位大师一样就是成功,艺术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路,才是真的艺术。

罗丹;雕塑;艺术

罗丹,所有学艺术的朋友一定耳熟能详。在未看《罗丹艺术论》前,在我印象中的罗丹并无十分特别之处,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会被公认为“雕塑史上第三座高峰”。我看过的自文艺复兴自米开朗基罗以后,很多雕塑艺术家的作品出神入画、栩栩如生,如法国的吕德,意大利的贝尔尼尼等,让人看着那细节处精致真实的表现,光滑的雕塑表面如真人肌肤一般,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回看罗丹名作“地狱之门”,块面粗犷、轮廓模糊,即使部分原因是因为铜雕形式,那再看他的石雕作品,也基本同样是粗犷的风格,大部分作品并不完整,肢体或残缺,或埋在石中未雕出,如《思》。

确实,在罗丹生前虽已被推举为大师,但他的作品很多在发布初期并不被人理解和欣赏。他的“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现在看来的伟作,在当时却被其买家很不满意而弃用。为什么?因为太“真”。

罗丹从小受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很大,从他作品中可看到很多米开朗基罗的影子。但罗丹生活的时代,我觉得至少有两件事对传统雕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照相机的发明,二是印象派的产生。雕塑一直没有绘画那样风格多变和流派众多,但上述两大事件冲击和影响了大多数的视觉艺术领域,雕塑也不例外,相机的发明使一批不太成熟的艺术家变得很痛苦,甚至觉得绘画已走到尽头。罗丹却说:“照相说谎,艺术写真。”

“真”是什么,是我们用眼看到的东西吗?不是,“真”是我们用眼看到后,又经过大脑对此事物在印象上的加工后,我们心灵上的独一无二的体会。例如,一幅描写战争题材的画,在不谙世事的儿童眼中和在成年人的眼中,看到和感觉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艺术家的工作绝不仅仅是再现一个场景或一个人物这样的事,而是要把当时的气氛,自己感情也融入作品,有意图地去反映事实,让观赏者产生心灵共鸣。在罗丹看来,一幅画、一件雕塑,都可以讲诉一个故事。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开始就喜欢上罗丹的作品的。当我们看到那些技术精湛装饰性很强的雕塑作品时,就象我们看洛可可时期的油画一般,感叹那些艺术家们无比的耐心和无微不至的再现力。一如饥饿的我们吃了一口肥肉那样解馋的感觉;但当我们日子过好了,天天吃肥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是否太腻了?是否能有清新的蔬菜让我们感受真正来自大自然的味道?那就是罗丹的作品给我的感受。《皮格马利翁及其雕像》是我最喜欢的罗丹作品之一,皮格马利翁深情望着还未完全从石头中雕出的女子雕像,让我看到了罗丹对其雕像的感情也如他这个作品一样热烈。形体并不细致却很优美动人,留给我们更多的遐想空间。

罗丹热爱所有好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热爱生活和人类,他把他的热爱用嘱词来告诉所有年轻的艺术家。在通读全书后,我再一次看《嘱词》部分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大致归纳了一下:

1.尊重大师。研究性学习,但不要单纯模仿。

2.追求真实。美与丑的概念在艺术中,就是真实和虚假。

3.无论雕塑和绘画,都要深入空间。

4.对待艺术要有持久的耐心。

5.要做艺术家,首先做人要做好。

在此嘱词中,罗丹主要以一个“真”字贯穿全文,让青年艺术家不能哗众取宠,要追求真实的情感,有了真,就会找到真正的美,就能够不断热爱艺术;同时要有耐性地努力工作,“灵感”是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才能有的东西;当你真正被感动,真正懂得了生活,你的作品就会被众人肯定。

罗丹说:“绝无内在的真,故绝非艺术。”我的理解是,失去了内核思想支撑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是不可能从深处打动观者的,故只有“艺术”的皮而无艺术的骨。人无骨而不立,艺术亦然。“可是不要装腔作势故意去勾引群众。要单纯,要天真!”刻意的设计无法成为经典,短视的名利亦不能长久生存。只有心灵上能产生共鸣的作品,才能铸就永恒。

我很赞同大师的一句话,就是必须要上升到一个人类的高度来看待世界,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学说和角度。很多道理,我们其实都懂,但未必懂得总结和归纳。大师,就是帮我们总结和归纳这此道理的人,把一个个道理汇编成顺理成章的理论,然后让自己和所有人再从中受益。所以,罗丹是大师,也无愧是“雕塑史上的第三座高峰”。

J309.1

A

1005-5312(2016)11-0010-01

猜你喜欢
米开朗基罗罗丹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米开朗基罗
写实雕塑
米开朗基罗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罗丹手稿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