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教学思想凝练

2016-10-25 07:06戴世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社会转型课堂教学

【名师简介】戴世锋,广东仲元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历史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全国优秀班主任、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得者、第二届“羊城最美教师”、广州市番禺区名教师、广州市番禺区优秀人才(禺山金才奖),入选《中学历史教学》教坛人物(2014年第10期)。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广东戴世锋名师工作坊主持人、广东省高中历史教师职务培训专家、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范生培养授课专家、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广东省级“优课”评审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范生技能竞赛评审专家、广州市中学历史中心组成员、《中学生报》主编等。

[摘 要]从“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中学历史教师史学观念现状、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历史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等方面看,关注史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成果、新思路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必修课。以“社会转型”的视角为切入点,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找准历史教学方向,初步凝练“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的教学思想。从挖掘新材料充实教学资源、运用新视角解读教学核心、依托新方法重构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分析史学研究成果的运用策略。实践证明,该教学思想对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以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01

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系统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见解,具有稳定性和统领性。教学思想表现了教师教学自觉的程度,也是教学是否成熟、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教学风格、教学流派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1]笔者作为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批中学名教师培养对象,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向阳、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魏恤民、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吴美娟这三位导师的指导下,以“社会转型”的视角为切入点,找准历史教学的方向,凝练“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的教学思想,探讨史学研究新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犹如历史学不能等同于历史一样,历史教育亦不能等同于历史学。历史教育基于历史学而不依赖历史学,二者不能划等号。”[2]本文所指的史学研究新成果是新史观、新方法、新材料与新史论的统称。“新”并非完全是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是指在史学研究领域已经较为成熟的且还没有充分吸收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新史观、新方法、新材料和新观点。

一、研究背景

1.从“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看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转变。中外学者对社会转型有不同定义、理解,从整体的梳理和分析看,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共同的意旨:首先,社会转型不是社会局部的改变,而是社会整体系统从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其次,社会现代化与社会转型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最后,社会转型的“转”是一种状态、一个历史阶段、一种趋势,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而社会转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从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看

历史知识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如“社会转型”。中学历史教学不以学术研究为重点,但历史专业发展必须得到学术的滋养。中学教师必须思考这个层面,既要有学术的理解力,又要对人类的基本价值观有一定的理解,挖掘出隐含在教材内容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并把它们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整天忙着应付做题。

3.从中学历史教师史学观念现状看

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历史教师不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史学观念严重滞后于学术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学忽视对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对学术动态反应漠然,表现出极大的封闭性,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成果严重脱节,以致对教材体系难以准确把握,对教材的许多内容解读产生偏差。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学历史新课程发展的瓶颈。

4.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看

历史学习需要以不同的视角理解知识的能力,学会在学术前沿重新理解组织教材内容的能力。这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密切关注史学前沿发展,并不断将其内化在教学当中,引领学生拓宽对历史问题理解的视角,实现大学历史教育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有效衔接。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历史能力的培养,还应是公民基本价值观的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以“社会转型”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5.从历史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看

高考命题的主体人员由高校教师组成,高校教师在高考命题中必然会把自己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关注史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成果、新思路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必修课。

二、运用策略

1.挖掘新材料,充实教学资源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史料实证意识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要逐步学会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进而运用史料形成新问题,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3]近年来,史学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很多“公认”的看法和结论得到了修正。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我们相信,很多逐渐被多数学者认可的新观点将逐渐进入历史教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应该等到教材改变时才改变我们自己的认识,而要主动地恰当地将史学新成果的新鲜血液注入历史课堂教学的肌体。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一些学术前沿的讯息。因此,历史教师要注意广泛涉猎,及时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并恰当运用在历史课堂中。

例1:关于“鸦片战争的原因”的若干研究成果[4]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体制,不应看作一种由清政府完全控制的静态的制度,而是在中西互动过程中经历了再建构的过程,西方商人集团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来华西方商人及其团体,利用各种手段,对清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章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侵蚀。

——吴义雄《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体制再认识》

材料二 瘾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包括了全国各地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们。但鸦片流毒于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各阶层普及的。瘾民群体逐渐扩大的过程正是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上层社会逐渐蔓延到下层社会的过程。

——朱庆葆、刘霆《鸦片战争后,瘾君子众生相》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因制度、文化、观念等差异,导致在处理共同问题时交流不畅,双方的“对话”成了各自的“独白”……

——李冠杰《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交涉中观念的差异》

2.运用新视角,解读教学核心

历史教育价值的挖掘往往与史观分不开。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于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其实更体现在史学观念上。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原有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5]历史课堂教学的立意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知识立意,第二层为能力立意,第三层为素养立意。这三个层次并非孤立存在,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一堂课应该有一个起到导航作用的核心目标,历史教学核心目标以历史学科素养作为归宿,不断追问和践行历史知识的意义。因为它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社会,知道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个体的责任。

例2:“用‘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工业革命”设计思路

3.依托新方法,重构教学过程

当代史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历史研究的很多新成果往往依靠新方法去获得。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大量引入史学研究新方法,如历史比较、心态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社会史学、历史假设等史学研究方法。每一种史学研究方法都有特定的功用,同时又都有自身的局限。历史比较法适合分析跨度较长的历史事件,在课堂教学中还能用其来设计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习题。心态史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状态,用以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态史学,能够为学生开启审视历史的新视角,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立体、更丰富的历史。计量史学突破历史定性分析的局限,逐渐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互补的新的研究方式,使历史研究变得更精确、全面,因而结论就更具有说服力。

例3:“中西方现代化转型冲突与鸦片战争”设计思路[6]

三、成果推广

1.成果获奖

专著《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获广东省2008-2014年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成果研究报告《用“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获广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培育项目)、首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层次教学成果一等奖。

2.成果发表

出版专著《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第1版,2015年第2版);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学月刊》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约20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4篇,分别是《“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历史学科“五环学习法”探讨——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2015年第4期)、《创设探究情境 有效落实目标——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为例》(2013年第10期)、《“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题及高考复习策略》(2012年第4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若干启示》(2012年第3期)。

3.示范辐射

近年来,承担市级以上专题发言或讲座约20次,如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行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范生教育《基于大学与中学历史教育衔接的教学主张: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批中学名教师培养《科研:名师成长的助推器》,珠海市高中历史教研《漫谈历史教师专业成长》,韶关市始兴中学青年教师培养《基于“历史意识”的教学目标》;承担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等举行的历史教研主题发言,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韶关市乐昌教育局教研室、阳江市阳东区第一中学、台山市第一中学、韶关市始兴中学、增城市高级中学、顺德区杏坛中学等地高考备考讲座等。

四、价值分析

1.有利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发和使用新的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常开常新,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7]这将有利于拓展狭窄的教学内容,带动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推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将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亦将有全新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关注史学研究动态,自己在对现行教材的解读、分析中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史学研究成果,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合理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新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理解。

2.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新课标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新课标采纳了当代史学研究中的新史观,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一方面,在许多问题上及时引用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教材的编排因受多种限制而出现其内容相对于学术发展而言的滞后现象。教材与学术无论是同步还是滞后,都需要教师及时地关注和了解学术动态,吸取学术研究的成果,丰富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3.有利于教师学科教学素养的提升

面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学术观点滞后,教学研究意识淡薄,职业倦怠,内驱力不足,缺乏系统的专业提升等问题,本研究在分析中学历史教师学科教学素养的需求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策略、实施模式和评价体系,为提升中学历史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提供参考,促进教师实现从单一的教书匠变成多元的组织者、研究者、引导者,解决如何提升中学教师“内功”的问题,促进教科研结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4.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引入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整合教材内容,或者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发现教材自身的缺陷,纠正教材原有的不足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勇于质疑、探索,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研讨、辩论,这必然会促使学生从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转变,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总之,教学思想的凝练不仅是教师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抓手。要成为教育名师,凝练教学思想应当成为新常态。有了新常态,就会反过来促进我们课堂教学的新发展。做个有思想的教师,最重要的是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成为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

[ 注 释 ]

[1]余文森.教学主张: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N].中国教育报,20140126(4).

[2]赵亚夫,唐云波.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J].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5.

[3]董国强.略论新理论新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4(1).

[4]戴世锋.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54-55.

[5]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3).

[6]戴世锋.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中西方现代化转型冲突与鸦片战争[J].中学历史教学,2015(4-5).

[7]张向阳.历史教学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39.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社会转型课堂教学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中职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教学对策研究
试论实现英语教学“学习增值”的策略
课堂教学与管理工作措施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