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与居民自助的传统民居修缮
——真实性历史街区保护的探索

2016-10-26 02:39李锦生
公关世界 2016年13期
关键词:民居补贴居民

文/李锦生

政府主导与居民自助的传统民居修缮
——真实性历史街区保护的探索

文/李锦生

目前主流的历史街区保护大致有两条路子∶一是文创及商业化的路子,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中植入商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功能,比如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二是大量未开发的历史街区,还延续着原有生活,是一种“冰冻封存”的方式。我们不禁要问,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汇集了诸多诉求,是各方矛盾和利益集中的地方——老百姓有民生方面的诉求,要求改善居住生活环境,老旧设施、房屋需要得到修缮;政府有政府诉求,既希望历史街区能形成特色片区,成为城市名片,但同时也要考虑投入产出;开发商希望能够盈利。这些诉求难以用一个规划、一个政策来解决。

以平遥为例探讨传统民居保护,是因为平遥古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中的传统历史民居数量众多。同时,老百姓在这里生活,可能比一般的城市更适合作为研究对象。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保护街区面积在几公顷或者几十公顷,比较少有将一个完整的城市作为保护对象。

一、平遥保护工作历程回顾

1982年阮仪三先生带领同济大学团队给平遥做了一版很好的县城总体规划,可以说这个规划抢救了平遥古城,使当地意识到古城需要保护,而不应拆除,不应拓宽马路。所谓的“刀下留城”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986年12月8日,平遥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7~1989年,我成为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项目负责人。这个规划对传统民居非常重视,在保护、维修、使用方面提出了多种务实措施。同时,还提出一定的优惠政策,希望老房子的维修得到一些政策支持,以及修复的补贴、减税。

这个规划已经有30年了。这30年中,民居的维修修缮一直不曾中断。1997年平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当地编制了民居修缮办法,希望老百姓修房子时,要按照控规、修规等保护规划的要求来做。实践证明,其中问题非常多。之后,又在一些新的地区探索新的技术。

2011年,范家街片区进行修缮细化的时候,做得很细致,甚至于对历史建筑做了病理分析、土壤分析,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随后又有了2012年左右制定修缮办法的过程,这都是在探索保护规划用什么方法实施。

二、“政府主导+居民自助”模式

到2010年,1987年的名城保护规划已经到期,应该进行再编制。但一直没有启动。因为有很多事情没有想清楚。在20多年的实践里,我们做了各种探索,有各种经验和教训,但是有一个事情一直没有做探索:能不能实施政府主导,或者政府和一部分居民自助出资的修缮办法,这就是“政府主导+居民自助”。我们认为理论上可行,但又不踏实,总想把这个规划的实施做一次尝试后,如果可以,再去修订规划。我们希望这个规划从制定到实施,从过程中总结出来经验和问题,再指导规划编制。

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条件就是产权明晰,性质是居住,资金县里拿一部分,省里奖励一部分。对此我们制定了很详细的标准以及严格的工作流程,这既算是公共管理工作,也是规划实施工作,还是政策的体现工作。

2012年,按建筑面积测量,政府按工程总费用补贴2/3;2013年,按室内面积测量,三类三级定额补助标准,补贴金额占建筑修缮费用的2/3,工程总费用的1/2左右。专家委员会依据《平遥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在院落中的位置、建筑体量、用材大小、建筑结构、装饰工艺、历史价值进行分类,在分类基础上对残损定级。

从老百姓提交申请,到评审、组织招标方案,再到签订协议、施工监督、验收等,最后到补贴发放;从申请人到规划局,到专家委员会,到设计、施工、文物、财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追求数量,没有追求修多少、必须修完多少,只是想探索公共政策或者一个方法的可行性。我们自己还是很怀疑自己,这些工作确实是微整形、微保护。也许这座房子修修屋顶,这座房子后墙全修,那座能留的能用的基本留下来。每栋房子方案不一样,应对点也不一样。

三、相关经验

1.引入第三方评价监督,加强社会参与。

实行专家委员会制度。人员构成上,由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地方学者、热心市民各部门共同参与。其中有很多分工,包括建筑现状评估、修缮方案评审、工程竣工验收等;同时考虑到技术人员要有足够的现场工作时间、减轻规划局和文物局工作压力、保证设计方案科学性这三个方面,将部分工作进行了技术外包。从工作的帮扶、申请人施工单位之间的关联性上,也形成了很好的关系。

2.合理竞争机制,保证工程质量。

一是在方案阶段,组织设计单位公开招标,每个院落3个设计方案。二是在施工阶段,也要对施工单位进行筛选,从四个“值”来进行评估。资质值:古建筑施工资质;工种值:泥工、木工、雕刻工;人力值:每个专业3名以上、有传统维修技术并经过相关部门认定;经验值:2次以上维修项目且验收合格。这样才可以保证很好的工程质量,同时也促进古建筑工程公司的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使传统建造技艺得到传承,以及制定合理的竞争机制等。在整个过程中对技艺的传承,人才的培养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3.渐进式修缮,维持多样性。

维持历史建筑的多样性。从技术角度讲比较好,撬动了社会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带动。每年对20个左右院落进行精细化修缮和系统性维修(区别于未补贴院落的局部修缮),这样做的现实意义是可以依据户主财力,体现个体需求与审美,从而促进居住形态的多样性以及民居建筑的有机生长。

四、总结与展望

从平遥看历史城市保护的趋势。从管理方式上:历史城区、历史街区,从条管变块管;从建筑遗产上:抓紧具象价值,才可能维护抽象价值。

历史街区景区化,是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平遥民居修缮补贴办法,通过制度建立和程序设计,确保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不再是个人文化兴趣的追求,而是政府对遗产保护的价值导向。通过资金补贴,引导居民共同保持传统民居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是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深化、细化、具体化的探索。

政府补贴引导传统民居修缮制度的建立,是历史街区保护困局的突破口。这个模式可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优化人居环境,强化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传承古建筑营造技术。同时,通过各部门协调、协作的机制设计,有利于政策推进和落实。探索技术外包,保障修缮工程的质量,兼顾居民使用要求与审美情趣。渐进式的修缮,保证生活延续。对传统民居的有效保护,实现了对历史街区、历史城市的真实性保护。

这项工作不是单方面可以完成的。如果政府大包大揽,将受到财力限制,而且居民意愿无法体现,就会对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如果居民完全自主进行,则只能做抢救性的维持,不系统,容易反复花钱。加之基础设施不能同步更新,无法有效提升人居环境。

修房子的目的,不在房子本身。修不好房子,原因也不在技术,更不在规划。平遥实践的意义,在于直面复杂的历史街区,敢于尝试破解,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规划、审视研究。以此为基础的完善与修正,恰是一套完整的历史城市、历史街区原真性保护的有效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李锦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猜你喜欢
民居补贴居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石器时代的居民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