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佛塔之国的奇妙之旅

2016-10-26 05:38马丽娅
藏天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蒲甘曼德勒佛塔

文/图 马丽娅

缅甸:佛塔之国的奇妙之旅

文/图 马丽娅

在字典里,“缅”字有遥远难到达之意,而“甸”字在古代则有郊外之意。其实,在中国古代西南人眼里,缅甸一直都有“遥远难到达的郊外”的意思。但借着云南德宏州芒市直飞缅甸曼德勒的航班,这个曾经的“遥远郊外”被拉近到了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航程范围里。

芒市直飞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航班即将降落,我们已经能清楚地看见在地面缓缓舒展开的伊洛瓦底江和遍布的大小佛塔。这一景象在飞机降落在蒲甘时更为明显——佛塔,是这一趟旅行的一条主线,围绕着缅甸那些大大小小的佛塔,我们在缅甸境内最精华的景点里绕了一个圈。

缅甸有着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为之倾倒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这里的135个少数民族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也同样让游客叹为观止。这里还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尤其是1962年开始到1988年的数十年封闭,这个东南亚第二大国,有着太多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更有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这一趟,当我们走进缅甸、驻足缅甸时,源源不断地发现着缅甸带给我们的惊喜。

“瓦城”的华人玉石商人

行程抵达缅甸的第一站,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虽说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但这里看起来城市化建设并不那么发达。曼德勒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曼德勒和它周围十多公里范围内,有着实皆、茵瓦、阿马拉布拉等众多曾在古代缅甸作为国都的地方,这里保存着大量缅甸风格的古建筑。

因为缅甸历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就在曼德勒城的附近,生活在这里的华人都习惯性地将曼德勒称为“瓦城”。因为近期正是缅甸翡翠公盘的日子,来曼德勒做玉石生意的华人比较多。傍晚在一家叫做“四川麻辣菜”的小店吃烧烤,隔壁桌几个商人毫不避讳地抱着一块数公斤重的翡翠毛料在讨论。或许是来公盘的外地商人多了,曼德勒的当地手机卡都已售罄,开通国际漫游的手机信号也不是很好。不过,在2011年时,这里甚至连开通国际漫游的手机也难以收到信号。

缅甸东枝菜场里卖花的小贩

换个角度看乌本桥

曼德勒城南外11公里,有一个叫做阿马拉布拉的地方。这里曾是缅甸贡榜王朝都城,而更让这里出名的,是一座世界知名的长桥——乌本桥U Bein's Bridge。

整座长达1200 米的长桥,由1086 根高大的柚木搭建而成。这座柚木桥从1856年在东塔曼湖上开始矗立,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因为在这座长桥附近能拍到极美的日落美景,因此乌本桥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来到曼德勒不可或缺的宝地。

缅甸鲜果

乌本桥所在的阿马拉布拉曾担任过缅甸短暂时期的首都。这里湖泊一带原本是低洼地带,雨季来临湖水上涨,这里就成为一片汪洋。于是当时的敏东王下令用珍贵的柚木修建了这座木桥。从桥头开始,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些给人休息的座椅,另外整座桥上还建有六座供人休息和遮风避雨的亭子。在佛教里,有身和同局、口和同语、心和同制、德和同守、见解和则同进、利益和则共享这“六和”的说法。在人们看来,乌本桥上的六座亭子,正体现了佛教中“六和”的思想,因为这个缘故,许多缅甸人在相恋时会不远千里赶来,登上这座桥,在这里立誓永远和睦互敬。久而久之,乌本桥也被亲切地称为“爱情桥”或“情人桥”。

我们没有按照惯例在傍晚来到乌本桥,而是选择了来这里拍摄日出。凌晨4 点搭车来到乌本桥旁,这时,黎明前的宁静被村民家的狗给打破。或许是见过了太多游客的缘故,这里的狗都毫不怕人,甚至成为我们等待日出时与我们玩耍的好伙伴。凌晨五点,天有些蒙蒙亮了,终于隐约可见到湖面上悠长的木桥。数百根高大直立的柚木垂直插入土中,由一面的小山坡延伸到一片河滩上,再跨过水面到达对面的村庄。随着天空发亮,不断有独木小船从远处划到桥下一片水域,整齐地排列起来,开始在桥下不断撒网。

再过一会,静静的桥上开始有了丰富的场景——晨跑者、僧侣、穿着粉红色袈裟的尼姑们成为这里的第一批过客。再过一会,桥对面村落里的小贩们也出来了,他们或用头高高顶起装满糯米饭的簸箕,或骑着自行车,开始一天的生计。再过一会,一群吵闹的乌鸦开始聚拢在桥上的亭子旁,原来是有人喂食吸引来了这群乌鸦。霞光从天际边腾起,照亮了远处的一座佛塔金色塔尖,也在天空中投出淡淡的粉色。而乌本桥依旧安静地矗立在水中,陪伴着早起的人们。

凌晨五点,天有些蒙蒙亮了,终于隐约可见到湖面上悠长的木桥。数百根高大直立的柚木垂直插入土中,由一面的小山坡延伸到一片河滩上,再跨过水面到达对面的村庄。随着天空发亮,不断有独木小船从远处划到桥下一片水域,整齐地排列起来,开始在桥下不断撒网。

缅甸随处可见的佛塔,有的金光闪闪,有的古朴典雅。

缅甸男性一生都要至少出家一次

远远看去,乌本桥只有纤细的柚木搭建,直到走进才会发现,原来这些历经200多年风雨的柚木都粗达三四十厘米。虽说木桥百年风雨依旧,但走近你才会发现,浸泡在水中的木质部分不少已经被腐蚀冲刷殆尽,其中有一段桥桩已经换成了水泥柱。

玛哈甘达庸寺的布施

在缅甸,88%的民众都信仰小乘佛教,其中人数最多的缅族人几乎全部信仰佛教。多少年来,信佛的缅甸人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拿出一笔钱来供养佛祖,或是修建佛塔,或是向佛塔进献珠宝、黄金,或是举家前往大型寺庙进行一次布施。而几乎每一个缅甸男子,都有一次或数次出家做和尚的经历:在寺庙里学习、修行之外,每天化缘接受布施也是他们做和尚必不可少的一项程序。在小一些的寺庙,和尚每天要很早起床,前往附近村寨人家化缘,接受村民提供的食物布施,他们每天在中午后就不再进食。而大一些的寺院,在外出化缘之外,还会有不少行善的个人、家庭或团体,向整个寺院的和尚提供食物。德勒的玛哈甘达庸寺就是这样一个寺庙。

缅甸时间上午10点,玛哈甘达庸寺里的2000多名和尚们已经开始准备前往餐厅进餐了。一些十多岁的年轻僧侣很快在餐厅外的路上排成两行,等待进入餐厅。一只在寺庙里生活的小猫已经熟悉了这样的场面,干脆走到两列队伍之中的空地上,认真的梳理起毛发,顽皮的小猫与安静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得游客们挤到小猫前拍照。临近十点,一群年龄稍长的僧侣整齐的站在了之前排好的僧侣队伍之前,这时,整个寺院依旧安静如初,只有游客相机不断的响声。十点十分,另一位年纪更长的僧侣,敲响了餐厅外一根巨大的金属柱,僧侣们的午餐正式开始了。长长的红衣队伍鱼贯而入,他们用手里巨大的钵,接过前来布施的人们装进的米饭、菜和面包。这时候,更多年轻一些的和尚从寺院的角落井然有序地走进了队伍之中,安静地走进餐厅。大约半小时,2000多位僧侣已经全部走进餐厅,最先进去就餐的僧侣已经吃完午餐走出餐厅。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完成,所有人肃然起敬。

蒲甘:美而伟大的造塔运动

诗人于坚曾在一篇描写缅甸的文章里提到:要了解真正的缅甸,有两个地方必须要去,一个是万塔之城的蒲甘,那是缅甸人心中的圣地,散落于原野的万千佛塔,诉说着他们心中最深切的向往。还有一个是茵莱湖,在海拔1000米的高原上,茵莱湖纯净得像神的一滴眼泪,生活在湖上的人,心地也像湖水一样纯净。

缅甸有句俗语:“多得像蒲甘的塔一样数不清”。当我们来到蒲甘时,真的见识到了“数不清”的佛塔。建造佛塔,是小乘佛教中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在缅甸尤为盛行。历朝历代,无论是缅甸国王还是平民百姓,对他们来说,建造一座佛塔就是完成一个最大的善果。于是,人们穷尽一生收入,献造一座佛塔以供养佛祖。

建立于849年的蒲甘王朝,在1044年阿努律陀国王登基及以小乘佛教为国教后,开始了大规模建造佛塔的工程,在这之后的250多年里,一个个国王和他的臣民们,在伊洛瓦底江畔,不断地修建着佛塔和寺庙,直到1283年,元朝铁蹄踏上缅甸,终止了这场美与伟大的造塔运动。

玛哈甘达庸寺布施

蒲甘的佛塔群

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流经的蒲甘,与印尼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并列为世界三大佛教遗址,在河畔40公里的范围里,保留着2000多座古塔和400多座古庙。而据西方学者研究,在缅甸建造佛塔最为狂热的年代,蒲甘平原上曾屹立过大约13000座佛塔。在缅甸民间说法里,蒲甘有“四万宝塔城”的称号。

虽说蒲甘是众多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但荒凉的蒲甘平原上,还是只有为数不多的柏油公路,更多的是大路两边无数条通往古迹的小沙路。在佛塔与佛塔之间的沙地上,人们种了一些芝麻或花生。而那些千年前的佛塔和丛林就在沙路两旁,搭乘当地马车,车夫能从各条小路把你带到最美的佛塔旁。下了车,走几步就可以轻松走进历史的荒野中,你甚至可以跟着车夫,找到最美的拍摄角度。

在蒲甘日落塔Shwesandaw Paya拍摄日落,是几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一定会做的事情。Shwesandaw的意思是“金色神圣的发舍利”,以供奉珍藏在塔内佑庇古王进贡的佛发舍利为塔名。光脚爬上高耸的日落塔,举目四眺,蒲甘最大的阿南陀塔、最高的他冰瑜塔等都尽收眼底。而无数的不知名的小塔,也掩映在平原的一片绿色之中。

炎热的荒漠中,最凉爽的就是那些摆放佛像的空心佛塔内部。阿南陀寺(Ananda pahto)佛塔高51米、每边约长60米,是蒲甘最大的古寺。这座堪称缅甸早期寺庙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杰作的寺庙的南部大殿里,有着被公认的蒲甘最为庄严而美丽的佛像,这尊大佛有个奇特之处,就是当你远离佛像时,你看到的佛像笑容可掬,可走得越近,你会发现大佛的面容越来越严肃。当然,这里也是整个缅甸为数不多的允许女性走近贴金箔的佛寺。

马车夫KoKyaw和他的马“luckstar”白天载着我们走了接近5个小时,在炎炎荒漠中不断寻找、发现着散落在其中的每一座精美的佛塔。晚上,同行摄影发烧友心血来潮,决定到漆黑的荒漠中拍摄银河,还没吃饭的KoKyaw很快赶着马车来到酒店接我们。而辛苦了一天的“luckstar”却显得很不情愿。

夜里的蒲甘一片黑暗,巨大的平原上只有零星几座佛塔上面有灯,即使是农家也被黑暗笼罩其中。英语并不好的我们用简单词汇与KoKyaw交流,他心神领会地驾着马车带我们来到了荒漠中一处亮着灯的古老寺庙旁,他和住在旁边的一户人家简单交流一下,这户人家的老人,帮我们关掉了古寺上的一盏灯,一瞬间举目望去的地方都一片漆黑,而银河完美地横跨在古寺塔顶的空中。于是,我们顺利地拍摄到了连KoKyaw都惊叹的蒲甘银河,累得够呛却心满意足。

庄严肃穆的佛塔群

蒲甘的银河

东枝:灵秀茵莱湖

在缅甸境内大多数时候只能乘坐小飞机出行。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东枝与缅甸其他地方的不同,或许这里海拔相对较高的缘故,这里的气温要比曼德勒低很多,甚至有穿着皮衣工作的机场工人。另外一点,是这里的人对生活的热爱——不管是路边人家还是湖里的水上人家,都会开辟一块地方用于种植花草,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漂亮的小花园。

当我们踏上长条木船即将深入茵莱湖时,天空下起了大雨。船夫们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大雨已经习以为常,只是默默地给我们这些惊叫的游客递来了雨衣和雨伞。雨中,我们的快船开始向茵莱湖深处驶去。同样细长的木船,载着僧人、农夫还有一船船物资往来于茵莱湖上。作为缅甸第二大内陆湖,呈细长型的茵莱湖因为有了单脚划船的水上人家、浮岛农田而成为缅甸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而近些年模仿水上人家建起来的水上酒店,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卖点。

生活在茵莱湖上的茵达族人把家安在了湖中,世世代代与水相依相惜。他们聚居的村落搭建在高高木桩之上,无数根木桩在湖上支撑起他们的木屋。他们不但举家在波光粼粼的湖上居住,还把猫、鸡、猪等家畜也搬到了水上木屋里。当我们的船驶入湖中水上村落里时,水上村落的人们都把头探出来,一面有些惊讶地看着我们这些举着相机的不速之客,一面又挥着手与我们微笑着打招呼。

茵莱湖的水上木屋

茵莱湖水上人家的孩子

茵莱湖上捕鱼人单脚划船

远远望去,湖畔或岛边浅水之上村落点点别有天地:每家的门前都系有一叶扁舟,一出家门就以船代步。所以,人们从小练就了独特的用单脚划船的功夫。我们的快船在宽阔湖面上行驶,不时会遇见单脚划船、腾出手下网的捕鱼人。穿着缅甸特色笼基的他们,稳稳地站在独木舟一端,另一只脚绕在一只木浆上。以肩膀和单脚转动木浆划船,双手则悠然地张开、下网,一个人在船上忙碌,可以行船捕鱼两不误。我们看来高难度的金鸡独立动作,在他们身上却显得流畅舒展,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他们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状态。

在水上村落附近,有着大片漂浮于水上的绿色草甸,让我们这些初来到访的人以为这是湖上的湿地。没想到的是,这些由无数根深深插入湖中的长竹竿固定住的,正是茵莱湖上神奇的“浮岛农田”。

茵莱湖上生长有不少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当地人就把这些植物聚拢在一块,任由他们与淤泥杂草等一起腐败、堆积,再用竹竿将这些漂浮的杂草等固定,形成奇妙的浮岛农田。这些绿油油的“浮岛”一年四季静静漂在茵莱湖上,随着水涨潮落而荡漾,还可以像船一样划来划去,永远也不担心沉没。当地人就在厚厚的浮岛上种植西红柿、豆、瓜等蔬菜,远远看去和陆地上的菜地并无不同,不过这里的种植方式,堪称最环保最绿色的农业状态了。据说这些浮岛也和土地一样具有交易的价值,唯一不同的是,你可以把买到的浮岛田“划”到自家地盘上去。

奇妙的莲丝围巾

茵莱湖里有很多制作手工艺品的水上人家,简单的银器、雪茄加工作坊之外,最神奇的是这里特有的“莲丝”纺织作坊。

走进制作莲丝围巾的水上人家,一位老人坐在低矮的小木桌前忙碌着,桌角插着两朵还未绽放的莲花——这就是制作莲丝围巾的材料。

老人先用一把普通的小刀,轻轻划一圈手里握着的荷花茎,细弱的花茎被整齐割断。老人缓慢拉开花茎两段,白色的细丝就从花茎中被抽出。这种细丝有些像我们吃藕时咬出来的细丝,只是更长一些。

茵莱湖上的孩子们从小就掌握划船技能

就是这些天然植物“丝”制作出了莲丝围巾

手工漆器价格并不高,非常受游客欢迎

接着,老人把这一缕白丝放在桌子一角,用沾了少许水的手轻轻一搓,这些白丝就成了一股白线。在我们看来纤弱不已的莲丝,居然真的变成了一股线,“藕断丝连”居然还能成线。每次小刀切断的花茎不过3、4厘米,拉出的白丝能搓成的细线也不足十厘米。所以老人要不断将藕丝续上,搓成一根连续不断的长线。据说,这根长线之后还有经过蜂蜜水浸泡、晾晒、染色等多重工序,才能最终制成用于纺织的丝线。茵莱湖上有不少这样制作莲丝围巾的家庭式作坊,他们使用着神奇而传统的工艺,制作着繁复的莲丝围巾。

给制作的漆器抛光

雕刻和镶嵌是漆器的主要装饰

这样一条莲丝围巾有着类似粗麻的手感,但垂坠的质感不错,因为制作复杂,最便宜的围巾也要100多美金。

旅游贴士

货币:缅甸目前很少有自动取款机和刷卡付款设备,因此到缅甸最好带上足够的现金用于交换货币。缅甸人对美金新旧程度要求较高,有折痕的美金很难兑换。

时差:比中国慢1小时30分钟。

服装:缅甸气候炎热,因此可以携带夏天衣服,再带一件小外套解决飞机或汽车上空调过冷的问题。到缅甸要随时前往佛寺、佛塔参观,女性要穿长过膝盖的裤子或裙子,当然也不能露出肩膀。男性要求较为宽松。按当地特色,带一双便于行走的人字拖是最合理的安排。另外最好带上防晒霜、雨伞、太阳镜。

药品:最好随身携带防蚊虫叮咬的药。预防肠胃不适的药也要有所准备。

电压:220V ,酒店大多数插头都与国内相同。

小费:缅甸有支付小费习惯,房间小费每天约500~1000缅币;机场行李搬运小费约400~500缅币一件。很多重要佛寺会收取300~1000缅币不等的拍照税。

礼仪:进入寺庙或佛塔等地参观时,必须光脚进入进行参观。在缅甸最好不要以“左手手指”指人或进食,亦不可用左手抚摸孩子的头部,因为这些行为举止,在当地被视为“不敬”的举动。

通讯:目前缅甸的通讯落后。开通国际漫游的手机在缅甸可接收到信号,但信号质量较差。在当地目前很难买到电话卡,大一些的酒店都有免费w ifi提供。

茵莱湖水上度假酒店

MIANDIANFOTAZHIGUODEQIMIAOZHILU

猜你喜欢
蒲甘曼德勒佛塔
拉斯维加斯授权展2023 年改期
中国政府援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举行启动仪式
缅甸·曼德勒
缅甸蒲甘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爱唱和爱笑的大树
一心只读“圣贤”书
都市中的熟人社会——缅甸曼德勒华人的生存场域、社会交往及其与缅人的族群关系
长沙窑瓷器上的佛塔装饰
RP-HPLC法同时测定广金钱草中夏佛塔苷和异夏佛塔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