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校園:防微:從規則做起

2016-10-27 18:10卜樂
澳门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校園學生老師

卜樂

在大陸,近些年校園暴力盛行,涉及的學生面越來越廣,幾年前的一份數據顯示超過20%的中學生曾捲入校園暴力,在這些事件中,有人為施暴者,有人是受害者,更有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又害者,除了看到的觸目驚心的身體傷害,那些無法看到的精神傷害也在蠶食這些年輕的孩子,校園究竟怎麼了,我們又需要怎樣的校園?

誰是受害者

而關於校園暴力的廣義上的數據總量統計和區域分析現在還沒有官方的統計,我們原則上將校園內與校園周邊對學生發起的暴力行為統稱為校園暴力。就學生主體而言,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學生對學生:學生之間在校內與校外的暴力行為

(2)老師對學生:老師在對待學生議題上採用的暴力舉動

(3)社青對學生:在上學、放學的過程中社會青年對在校學生的暴力攻擊等。

而校內暴力與校外暴力在形式和原因上仍有區別,有些已經涉及到校園刑事犯罪等,而我們今天集中希望探討的校園暴力主要集中在學生與學生之間有關的勒索、打架、欺凌等的行為,很多時候往往表現為一群學生對一個學生的欺凌狀態,日常在校園中可以看到一群高年級的學生向低年級學生索要食物、金錢等。有時我們會用霸凌這個詞來形容,其實這個中文的翻譯最早來自英文詞彙中的“Bully”,在台灣將校園暴力也會統稱為校園霸凌,通過霸凌的描述可以更全面地概括包含肉體、精神、財產在內的暴力侵害,所以很大程度上霸凌這個詞來形容校園暴力現象是很貼切的。

當然從侵害的後果來看,行事的方式不同如精神與肉體,其造成的後果也有差別,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在大陸會看到霸凌對學生身體的損害,從一些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一些涉及到人身傷害:燒燙傷、攻擊、捶打等行為,但是卻沒有重視欺凌的精神創傷和精神層面的霸凌行為等。特別是在這個網絡發達的年代,很多時候竟然是視頻主動流到網絡上,我們才發現某個學校的個別學生有嚴重的校園霸凌行為。有時是施暴者自己上傳,通過拍攝視頻比如指定吃煙頭、吞蘋果核、毆打、扒衣服等行為,進而從身體和心靈上進一步羞辱受害者,更進行廣泛的網絡傳播讓受害者從此背負長期的陰影與壓力;當然有時是旁觀者用戲謔的方式發到網上,這樣的行為對於雙方而言都是受害者。在平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由一、二個青少年挑頭,繼而一群人開始欺凌一位學生,而欺凌的時間從最初的打一下就跑演變為現在新聞中常出現的施暴數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而且每位參加者在這樣的行動中為了凸顯自己的個性與存在,往往極盡自己所能來霸凌受害者,一方面可能是排解內心壓力,另一方面是防止如果不合群就被排斥的心態,所以一來對於被欺凌者而言,身心的傷害更是多重的。

在近些年的報道中,我們發現女生似乎更容易受害,有不少人更是經常性被欺負,當然除了個別受害者自身存在不當行為,大多數被施暴者都可能存在生性怯懦、不合群、不願社交等狀況,當然發生在男生群體中的打架、鬥毆的表現形式,很多人則不以為意。事實上,無論男女受害者,一旦霸凌行為發生,受害人的創傷很多時候是難以估量的。因為無論是否處理施暴者,對於受害者而言創傷並沒有減少,有時潛在的壓力反而增加。如果校方等處置了施暴者,受害人不一定敢繼續待在這所學校,因為後續可能發生群體性排斥受害者的情況;如果沒有處置施暴者,也就意味著下一次被霸凌的威脅始終存在,受害者面對到的暴力可能就無處不在。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受害者一時被打可能並不是極端害怕,而有人在校園中或者校外等著他,才讓受害者長期恐懼,而這樣的恐懼一般人無法估計,更有一些校園老師認為學生間的打架行為、推推搡搡不算暴力,造成身體的輕微傷的程度才算暴力。

冷暴力,被人漠視

言已至此,不僅要問在中國,何為暴力?從日常生活中交流中,我們不難發現,社會現在對於暴力的理解存在偏差。例如在家庭中我們將冷漠視為家暴的一種;在群體生活中,一班人孤立一個或者少部分人也視為暴力的一種,簡稱為“冷暴力”。這種造成的傷害往往比打一架要嚴重得多。而真實的社會中,無法認可“冷暴力”的存在,很多人將暴力只停留在對於身體的一定程度的攻擊層面,並沒有接受“對暴力零容忍”這種的理念。

今年2月三名赴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因為涉嫌霸凌同學案件,遭美國法院判處6年至13年的有期徒刑。其中涉及到綁架、嚴重人身傷害、攻擊罪以及攻擊導致的嚴重人身傷害等罪名,而且需要在美國服刑期滿後才被遣返回中國。一時間引發輿論熱議與社會的反思,緣何我們的小留學生:三位高中生,能夠以強迫脫光衣服、用煙頭燙傷乳頭、掌摑、剃頭髮的方式來對待兩位16及18歲的同樣來自中國的女同學?其中一位18歲的受害同學更是被綁架到公園施暴,過程持續五小時之久。這樁案件在美國引起極大的社會憤怒,消息傳來中國無疑是對大陸民眾的一次法制衝擊,我們看到了美國是如何維護學生的安全,看到了法制和社會氛圍的力量。這對於中國而言更是一次契機,我們需要思考在當下必須正視各種形式的校園霸凌、暴力現象,更要關注長期被忽略的精神性霸凌等,未來更要進一步加快研究如何系統性地根治這樣的校園頑疾,這種頑疾一日不除,影響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全社會。

成長教育長期缺失

眾所周知,中國長期奉行遵守教育,強調單純的接受式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更是只片面注重課業成績上的發展,關於人的生命教育、健康成長、尊嚴教育等幾乎難尋隻字片語,我們現階段的應試教育根本沒有給這些必要的成長課程留下些許的空間。打開課本,教科書中言必談革命戰爭,“正義壓倒邪惡”的理論,而正義通常只是被冠以“暴力”的形式,這樣就使得學生簡單地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加上平時的課堂上對於學生之間糾紛如何解決並沒有一個系統與專業地引導,即使是老師在受訓時都沒有接觸過相關的教育,這樣直接導致到無有效方法解決的情況下,暴力便成為了最好的藉口。在我國,城市小孩當眾羞辱農村孩子,或者所謂的好學生言語羞辱後進學生都是存在的,在我們的教育體制與成人世界的認知中,這並不是什麼暴力或者過錯行為,而在國外“當眾羞辱”是嚴重的行為,很多時候會涉及到犯罪層面,這就是認知的差異。包括今天我們在國內動輒可以通過電視劇、電影等看到各種戰爭片的宣傳,似乎有一種宣傳暴力與仇恨的傾向,在我國文藝市場是不分級的,不分成人與幼童,從遊戲到電視劇、電影,雖然我們在色情上嚴防,但是在暴力上卻隻字不提,審查制度不禁或者不分級這些武打、戰爭片,如此一來孩子成為最直接的受害人,他從生活中、課本里以及影視產品中獲取了極端思維,認為暴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帶著這樣的思維當這些小孩受到挫折、壓力、糾紛時就會第一時間想起暴力解決,而不肯採用其他理性溝通、和解、協商等途徑,這是我們在青少年成長教育中最嚴重的缺失。

當然一旦暴力思維主導了暴力行為時,很多人想到我們還有法律,法律在校園欺凌這個議題上也分級別,將暴力的程度分為輕微傷與輕傷等,輕傷就屬於刑事法律的範疇,而輕微傷則是屬於治安處罰條例管理的範圍;當然如果涉及到非法拘禁就適用相關治安法律,可實行拘留等。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聲音,每每發生嚴重的霸凌事件,就希望提高刑罰程度、降低受刑人年齡等,其實回歸到我國社會現實面和法律的初衷來看,我們希望法律能夠扮演嚴而不厲的角色,法律需要的是嚴格,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嚴厲,我們希望法律被嚴格執行,就如同當眾羞辱這樣的行為應該嚴格被禁止。面對糾紛,不要動不動就要適用法律,因為在法律前我們還有很多救濟與解決措施,比如訓誡等,我們希望無論是法律還是校規都應該從嚴厲轉變為嚴格,都要明文禁止類似當眾羞辱這樣的行為,從而使得人人都能夠在最初級的行為上約束自己,制止他人施暴的行為,我們努力防微杜漸,從看似不嚴重的細節和行為做起,讓教育與校園都回歸到最初的本質,畢竟我們制定青少年的法律和校園規定,不是為了打擊更多的孩子,而是保護他們更好地成長。法律不是萬能的,即使懂法也不一定保證不犯法,現在我們國家在打造法制觀念的同時,更應該樹立關鍵的“規則意識”,形成一種規則觀念,那就是:我不能受到侵犯的同時我也不能侵犯他人,當這種規則的意識形成,加上各種積極探討反欺凌的校園討論和主動參與增多,逐漸就會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這樣從前的旁觀者也知道了不可以冷漠視之,積極主動地去反對暴力,從被動灌輸式變成主動參與式,如此我們的校園才會更加和諧平安。

當然除了強化學生主體性上的改變,更要加強對我國老師的培訓,要明確學校需要做什麼?我們對於生命教育、尊嚴教育、成長教育的培訓在哪裡?老師們更要積極扭轉過去單純地認定肉體攻擊的暴力認知,進一步全方位地關懷每一位學生,而不是僅僅在於課業成績與是否受到輕傷等,純淨的校園是每一個老師,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家長更是社會最美好的期待。

猜你喜欢
校園學生老師
校园拾趣
学生作品选登
请假
我被老师批评了
土逗校园
一道题的反思
土逗校园
老师,我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