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防治麻楝蛀斑螟效果研究

2016-10-27 06:31张胜男沈婧包倪雯梁永婵朱映李奕震孙朝辉
河北林业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孔率赤眼蜂空白对照

张胜男,沈婧,包倪雯,梁永婵,朱映,李奕震,孙朝辉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生物技术防治麻楝蛀斑螟效果研究

张胜男,沈婧,包倪雯,梁永婵,朱映,李奕震,孙朝辉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麻楝蛀斑螟是一种严重危害楝科植物的钻蛀害虫,该文利用迷向丝和赤眼蜂对麻楝蛀斑螟进行防治。结果表明:采用迷向丝防治麻楝蛀斑螟新蛀孔率为0.27%,放蜂区为11.08%,放蜂迷向区为1.36%,空白对照区为7.06%,说明迷向丝具有一定防治效果,释放赤眼蜂防治麻楝蛀斑螟效果较差。

麻楝蛀斑螟;生物防治;迷向丝;赤眼蜂

麻楝蛀斑螟[Hypsipyla robusta(Lepidoptera:Pyralidae)],隶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钻蛀害虫[1],国内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份,国外广泛分布在孟加拉国、越南、老挝、泰国、菲律宾、科特迪瓦和汤加等国[2]。麻楝蛀斑螟喜食楝科植物,如大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红椿(Tooa.ciliata)、香椿(T.sinensis)等[3],在我国红椿危害最为严重[4-5]。

迷向丝的原理是利用高浓度的性诱剂,释放一种性信息素,干扰麻楝蛀斑螟雌雄虫的交尾,最大限度的降低繁殖数量,起到干扰和诱杀的作用,是一种绿色安全,对人畜和环境安全的生物防治方法。麻楝蛀斑螟的以往研究中,主要涉及该虫的雌雄蛹鉴定[6-7]、成虫羽化节律及生殖行为[8]、成虫性信息素鉴定及野外诱捕[9],尚未报道迷向法及采用赤眼蜂对麻楝蛀斑螟进行生物防控,本文通过迷向丝和赤眼蜂防治麻楝蛀斑螟,旨在为大面积应用迷向法及赤眼蜂防控麻楝蛀斑螟奠定科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华南农业大学宁西试验基地,林分为2a生人工红椿林,树高2m,胸径2cm,郁闭度为0.5,处理前红椿植株被害率100%。

1.2试验材料

试验时间为2013年10月,迷向丝由团队自己制作,小卵型赤眼蜂购自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3试验方法

试验共计4个处理:放蜂区、迷向区、放蜂迷向区和空白对照区;放蜂区只释放小卵型赤眼蜂,每5d释放1次,每个蜂卡间隔10m,连续释放4次;迷向区是将迷向丝悬挂在树冠中上部、通风较好的红椿树枝上,每棵树悬挂迷向丝1根,悬挂高度不低于1.5m;放蜂迷向区是既释放小卵型赤眼蜂又悬挂迷向丝,操作方法同上述方法保持一致。空白对照区不做任何处理。15d后,调查统计各处理新梢危害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使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麻楝蛀斑螟,处理前红椿被害株率100%。由表1所知,迷向丝处理后老蛀孔率10.93%,新蛀孔率为0.27%。说明迷向丝对害虫控制明显,迷向区内新蛀梢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区。

表1 不同处理对麻楝蛀斑螟防治效果检查

释放赤眼蜂防治麻楝蛀斑螟,试验前红椿被害株率100%。由表1所知,释放赤眼蜂处理后老蛀孔率为36.24%,树梢新蛀孔率为11.08%。说明采用释放赤眼蜂的方法防治麻楝蛀斑螟无效果。

释放赤眼蜂迷向丝防治麻楝蛀斑螟,试验前红椿被害株率100%。由表1看出,释放赤眼蜂处理后老蛀孔率为29.48%,树梢新蛀孔率为1.36%。说明采用赤眼蜂迷向丝的方法控制麻楝蛀斑螟危害有明显的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生物技术防控麻楝蛀斑螟结果表明:迷向技术防控麻楝蛀斑螟效果较为明显,而单一赤眼蜂防控效果欠佳。目前生物防治技术一般见效慢,化学防治最为广泛;本试验的化学防治对比试验显示:使用扑杀磷1500倍液喷雾,每10d 1次,连续喷洒3次,7d后调查,红椿林株被害率低于2%,新梢被害率低于0.4%(合计调查120株、835个枝梢,只有2株、3个枝梢被害)。对照区(不进行防治)新梢被害率29.6%(合计调查120株(44株被害),186个新梢(55新梢被害)),株被害率35.8%。说明应用扑杀磷1500倍液喷雾的方法可以显著减轻麻楝蛀斑螟的危害。对照区(不进行防治)新梢被害率29.6%(合计调查120株(44株被害),186个新梢(55新梢被害)),株被害率35.8%。说明应用扑杀磷1500倍液喷雾的方法可以显著减轻麻楝蛀斑螟的危害。

目前,化学防治最为广泛,可以快速控制住该虫的危害,成本也比较低。使用赤眼蜂,成本高,效果不好。使用迷向丝,在较大的面积时,可以考虑。对于防治麻楝蛀斑螟,我们可以采用化学防治和迷向丝相结合,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1]郭本森.麻楝梢斑螟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5(增刊1):139-144.

[2]Balachander M,Remadevi O K,Sasidharan T O,et al. Virulence and mycotoxic effects of Metarhizium anisopli原ae on Mahogany shoot borer,Hypsipyla robusta(Lepi原doptera:Pyralidae)[J].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2012,23(4):651-659.

[3]顾茂彬,刘元福.麻楝梢斑螟的初步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1984(3):118-120.

[4]程冬生,崔同林.珍贵树种红椿的利用价值及培育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0(4):39-40.

[5]吴际友,程勇,王旭军,等.红椿无性系嫩枝扦插繁殖试验[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4):5-7.

[6]马涛,杨兴翠,孙朝辉,等.麻楝蛀斑螟蛹和成虫的雌雄形态鉴定[J].中国森林病虫,2013,32(6):15-17.

[7]卢进,刘志韬,李莉玲,等.麻楝蛀斑螟触角感器和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超微结构观察[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6):96-100.

[8]马涛,孙朝辉,李奕震,等.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节律及生殖行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3(1):6-10.

[9]Ma T,Liu Z,Lu J,et al.A key compound:(Z)-9-tetrade原cen-1-ol as sex pheromone active component of Hyp原sipyla robusta(Lepidoptera:Pyralidae)[J].Chemoecology,2015,25(6):1-6.

S763.42

A

1002-3356(2016)03-0019-02

2016-04-28

张胜男(1992-),女,学士,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化学生态学和森林昆虫学。E-mail:2268339633@qq.com

孙朝辉(1963-),女,学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森林病虫防治。

猜你喜欢
孔率赤眼蜂空白对照
外源性透明质酸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成牙骨质、成纤维分化的影响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例析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风屏障开孔率对高速列车气动力的影响
恐龙那么重,为什么没有压坏自己的蛋
恐龙那么重,为什么没有压坏自己的蛋?
过表达H3K9me3去甲基化酶对猪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效率的影响(内文第 96 ~ 101 页)图版
镜像治疗截肢后幻肢痛的随机对照试验
阜蒙县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