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 入”与“ 情 入”(下)

2016-10-27 09:26刘曦林
老年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蒋兆和扎根齐白石

□刘曦林

“ 心 入”与“ 情 入”(下)

□刘曦林

四、齐白石乡心有路通

另一种情况,即自发生根者。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之前,以至后期创作之中,作为人民的一分子,自然而然地在社会里生存,在大自然里生息,并不明确掌握生活与创作的必然联系规律,但他由此获得的人生体验和自然信息,却成为他日后创作生涯里转化为艺术信息的丰厚储备。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齐白石、蒋兆和,可谓这种自发扎根于生活的例证。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自发性,更接近本真,艺术表现会更自然与真诚。当然,有自发之根,再自觉寻源则知之更深。

齐白石确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画如白居易的诗,老妪村童均可解读,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是乡巴佬,就是个老农民,更自称“湘上老农”,一辈子不失农人本色。其衰年变法的动因,自谓受黄瘿瓢、吴昌硕影响,“自创红花墨叶一派”,究其内美、内因,却与农民本质、家乡情怀极为相关。其实,齐翁变法之际,正是客久思乡最切之时,并以之刊于印,记入诗,寄于画。印如“望白石家山难舍”“故里山花此时开也”;诗如“饱谙尘世味,夜夜梦星塘”“此时正是梅开际,老屋檐前花有无”;题《牧牛图》诗“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更有为“不论白菜为菜之王”鸣不平,“以农器谱传吾子孙”之美谈,皆可证齐翁不忘农人本色,“心入”“情入”乡思之浓。在他艺术上走投无路之时,众皆知陈师曾、陈半丁伸出了援手,但却往往疏忽农村生活之根是其艺术升华的内在驱动,其通途即如齐自谓“万里乡心有路通”。他定居北京后,人家瞧不起这“乡巴佬”,他却更坦然地宣布“不是强夸根有味,需知此老是农夫。”齐白石坚持的农民本色,引来了衰年变法取之不尽的活水,从“心源”上造就了他的艺术峰头。

齐白石之后,效其题材者多,如齐画感人者少,不是没有“身入”生活的体验,除笔墨语言的差距之外,关键是欠缺“心入”“情入”之深。就蔬果而言,北京画院众画家,1950年代集体创作《农业大跃进》长卷,又有丈二大画《力争农业大丰收》,均写生数十种稻麦蔬果,诚为不易,但显然是全面丰收之逐一图解。今日画家,若只是像搞运动一样,打着横标到基层去走一圈,不无宣传鼓动作用,但若不在“心入”“情入”上下工夫,恐怕也属形式主义、花拳绣腿之类。

五、蒋兆和体民生衷曲

齐白石这类以花鸟、蔬果、草虫为题材的画家,须扎根人民,“情入”“心入”,人物画家更需如是。人物画可谓造型艺术的人学,对人有无仁者爱心,对人是否有研究甚为重要。以蒋兆和为例,他一生为民写真,尤以1930、1940年代之水墨人物画,直面下层人民之命运,情真意切,深沉感人,亦非偶然。笔者有幸曾与先生探讨人道主义,先生言,少年时代与穷人为邻,他们的悲惨生活,“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了”。21岁,画油画《黄包车夫的家庭》,“当时的认识是,要画穷苦人民的生活,并不是同情一个人,不是人道主义,自己本身就感受到这些生活,感受过人间生活的苦痛,因此,对中国画的改革和创新也是自然而然的。对我来讲,离开了人民群众,离开了生活,则无从谈起。”之后,自1936年的《朱门酒肉臭》到1943年的《流民图》,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连续问世,创造了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之高峰。他的画感动了许多人,种在了大众的心里,甚至感动了齐老爷子。齐为《蒋兆和画册》题词:“妙手丹青老,功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卖儿三尺画”,即指《卖子图》。这当然赖于他高度的水墨人物画技巧,从深层来讲,就是与百姓同心,其创作宗旨始终是为百姓命运呼喊。他和齐白石的共性是,在没有任何政策鼓励、行政命令的情况中,自发地立足在人民之中,概缘于他们自身就是人民的一分子,自然而然地流露着与人民共同的真心真情,并以此成为他们一贯主导的艺术倾向。蒋兆和在1940年出版的画册序言中说:“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茫茫的前途,走不尽的沙漠,给予我漂泊的生活中,藉此一支颓笔描写我心灵中一点感慨;不管他是怎样,事实与环境均能告诉我些真实的情感,则喜,则悲,听其自然,观其形色,体其衷曲,从不掩饰,盖吾之所以为作画而作画也。”“人之不幸者,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嗷嗷待哺的大众,求一衣一食而尚有不得,岂知人间之有天堂与幸福可求哉!但不知我们为艺术而艺术的同志们,又将作何以感,作何所求?!”不仅蒋先生的作品感动了观众,这前言也同样以其“心画”的真挚打动了许多人物画家,他体民生之衷曲的作风,也深刻影响了其后的一代代人物画大家。

蒋先生传人甚多,尤其周思聪继《流民图》之后,以《矿工图》组画创造了又一个高峰。她在纪念先生的文章中说:“学生深知,沉默寡言是你的外表,先生其实是奋力呐喊的人……为挣扎在最底层的民众疾声呐喊。这喊声至今仍震撼着人们的灵魂。”“是你的画引着我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理解人生。”她也正是踏着这条深刻认识历史与人生的道路,由先生自发的感悟进而自觉地深入了人民生活。1980年4月,她和卢沉为创作《矿工图》去辽源泰信矿搜集素材,她说:“接触最多的是老矿工,从他们身上可以了解到我们无法体验的精神世界。”之后,她一再强调“寄情”“感情注入”“有灵魂”“扑捉生活的深度意境”“拨动人类感情的心弦”“可贵者在于心灵对技巧的创造”……这些深切的体会,成为她研究生活和艺术的宗旨。

《蓬莱老槐》 刘曦林

六、拆除“心”的围墙

以上这些大师们自觉或自发地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成功经验皆肺腑之言,他们代表着中国绘画近百年来新传统的精华,吾侪当研究之,深思之,发扬之。由前辈的作品与言论的一致性,可以悟到艺术的规律,悟到艺术与民生、艺术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习总书记讲,文艺创作“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指出:“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道明了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今人有画室如别墅,住高屋、居高位,远尘世,既无齐、蒋自发有根之条件,亦不效古元、彦涵自觉于基层扎根,故其心源空空,治艺无根,笔墨无情,或者图式虚张,繁采寡情。现今之画展,极少感人之作,深究其原因,其“围墙”即心躁;到生活中去仅浮光掠影,身未深入生活之源,心无创作冲动,艺术上或重图式而轻内美之故。近年来,采风盛行,打着横标走马观花状不绝于电视,我一直不赞同这做法。虽然,自己参与了几次写生,画些山景、花草回来,感到采风总比不采风好,但采风毕竟不是扎根,画家仿佛只是人民的客人,生活的旁观者,人下去了,架子没放下,情感没融入。既未深入,难说贴近生活,贴近人民,遑论“心入”“情入”?!无动人之作,概缘于此。

猜你喜欢
蒋兆和扎根齐白石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齐白石买假画
蒋兆和简介
蒋兆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蒋兆和自叙
人道之光蒋兆和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