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的新选择

2016-10-27 16:12陈薇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阳阳上学女儿

陈薇

到去年为止,全国约有14.5万国际学校学生,约80%学生在高中,家长以70后为主;而最近两年,小学的国际学校越来越火爆。另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报告称,大陆地区在家上学的真正实践者约为2000人。这些人成为在国内反抗教育制度的“冒险”者

“像你这样的,如果在我们班上,班主任会让全班同学打你、骂你的!”有一天,天津家长周茂莲听见儿子对另一个孩子这么说。她很意外,连忙询问。儿子告诉她,班上曾有一位同学因淘气,班主任公开允许全班同学“教训”他。

或许因为某位老师、或许是题海战术,又可能是孩子不适,种种原因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出于对传统公立学校教育的忧虑、失望,对个性教育的追求,最终选择离开公立教育,冒着巨大风险,走向一条非主流的教育道路。

统一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很难满足父母们的多元需求。国际学校、学堂私塾、在家上学,这些家长们的新选择,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它们是对当今学校教育的挑战和抵抗,也是对回归教育本性的尝试和渴求。从长期铁板一块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它们撕开了一道裂口,为家长们提供了更多教育选择的可能。

“我越来越感到,孩子们教育方式的竞争,实际上是家长之间的竞争。这个竞争是个无底洞,没有标准,没有底线。”一位曾辗转于公立、私立、国际学校的家长在论坛上留言,“凭心而论,无论走哪条路,都能达到同样的目标,家长应该根据自身和孩子客观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过度消耗

“一年过去了,我们全家像疲惫的骆驼,每天在老师的鞭子下,挥汗如雨地跋涉在沙漠里。”2010年6月底,女儿阳阳考完最后两门课后,妈妈肖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阳阳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重点公立小学,刚读完一年级。

肖白记得,去年的圣诞夜,女儿的作业包括:语文1-5课复习,听写生字背课文、复习声母表、改小卷子,还有一页汉字要写。数学口算练习一页,改卷子、复习钟表、复习部分整体的加减。英语复习21-24课单词、背诵……

题海战术轰炸下的阳阳, 成绩不错,还做了班长,但对学习时常感觉厌倦、抵制。每逢大考之前,女儿还时常流鼻涕、咳嗽、低烧,害怕得睡不着觉。“后来觉得,孩子的眼睛都已经不亮了。”肖白忧心忡忡。

这不是她想象中的小学教育。她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读的小学,五年制,远远没有这么辛苦。她担心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是快乐的,是终生的。如果早早厌倦了,人的潜力很难发挥出来,会过早止步不前。过度消耗孩子的智力,这是中国教育没有解决的难题。”

肖白在外企工作近20年,对国际教育有所了解。她印象中,外国低年级的孩子写文章,是允许出现错误拼读的,因为老师担心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会影响孩子写作和想象的乐趣。

她对这所重点小学的诸多做法越来越不满:午休说话了,要罚抄课文,“写字本身这件事是不能作为惩罚的”;在学校填写调查问卷,关于喜不喜欢老师、体育课有没有被占用,老师是一题一题教着孩子“按规定”填写的,“这就是教孩子撒谎,要求绝对拥护自己……”

最终,让肖白下定决心让孩子离开的,是另一件事儿。阳阳性格活泼。有一次,她蹦蹦跳跳地去交作业,老师不满意,说别的孩子都是走过来的,你是跑过来的,不稳重。为此,午饭时,这位负责打饭的老师,拿着勺子磕了一下阳阳的饭盆,以示告诫。

阳阳觉得委屈,忍住了眼泪,回家后告诉肖白。肖白听了特别心酸,恨不得马上让孩子离开。

“其实每一个离开公立学校的家长,或多或少都有这部分原因。都觉得体制僵化、刷题太狠;另外,老师对不同孩子的标准,不是那么公正能让人接受。”肖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四年级时,阳阳转入同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国际学校。肖白签了字,自愿放弃学籍。

2016年5月,新浪教育发布了一份《国际学校家长群体分析及择校行为分析报告》,有6834位家长填写了问卷。即将择校和已经择校的家长均将“对国内应试教育不满意”作为首选;同时,“孩子比较适应国际教育的方式”也让众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国际教育。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这部分家庭占比19.17%。以国际教育资源丰富的北京为例,非京籍学生就读公立学校的难度越来越大,若想在北京接受完整的中小学教育,绝大部分只能考虑就读私立学校。

调查还发现,国际学校家长中80后、85后占36%,以30-40岁居多。妈妈主要承担了家庭教育信息搜集者的角色。同时,家长文化水平偏高,59%的家长为本科学历,22%的家长为研究生学历,还有5%为博士,不少家长是海归。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中产阶级家庭数量越来越多。

“教育家长是很难的一件事。有些孩子已经拥有了独立思想,家长却没有进步,仍然是中国式父母的思维方式。”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校长助理李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举例说,有孩子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70后家长却不同意,希望孩子考一个常青藤名校。

他了解到,到去年为止,全国约有14.5万国际学校学生,约80%学生在高中,家长以70后为主。相较于70后家长的焦虑,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入读国际学校的学生年龄在提前,家长越来越年轻。特别是最近两年,小学的国际学校越来越火爆,“这可能是因为80后、85后的独生子女一代,本身就有在国外接受教育、或是海外就业的背景,对国际学校更加执着,心态却更加放松、宽容、有个性”。

阳阳转入国际学校后,肖白轻松了很多。她不再收到班主任里群发的成绩通知、批评或表扬家长配合等等信息了;不用在学校活动时出钱制作展板、孩子演出时去后台帮忙了;也不用排班值日,去学校帮孩子打扫卫生了——她的一位朋友是电器公司高管,因为个子高,在家委会的职责之一是,负责往高处挂东西。

刚去国际学校,阳阳需要加大英文阅读量。肖白像以前一样,每天监督一页书有多少不会的单词,不懂的是不是查了字典。不料,外籍老师不让她这样做。理由是,要让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而不是学会了多少单词。肖白放手后,却发现孩子的造句、语法能力通过自己阅读已大有提升,越来越主动阅读各种原版书籍。

有一次,两位同学因一根圆珠笔的归属问题争执不休。其中一位同学说,笔是上周五妈妈买的。外籍老师非常重视这件事,特意给妈妈发邮件确认是否属实,妈妈回复没有买。老师认为这是严重的撒谎行为,立即让妈妈中午就赶到学校来。

这让肖白感受到西方老师是基于事实的公正:类似的事情在公立学校也时有发生。老师无意清断,处理方法一般是各打五十大板,不准瞎吵吵,再吵就两个人都处罚。

2016年9月,阳阳已经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她转学到一个离家更近的顺义区国际学校。

明年开始,肖白打算为她报名参加美国大学夏令营,她希望孩子不管去哪里读大学,最终成为一个有专业技能、被社会需要的人。

阳阳自己的职业理想总在变化。去年看了一个综艺节目后,她特别想去动物园养白鲸;今年又说,要去韩国当整容医生。不久前,她告诉妈妈,自己又有好几位同学去美国读高中了,是不是也可以试试?

肖白则不太乐意,她希望孩子在国内把高中读完。读了美国高中,孩子就彻底没机会学习中文了。现在,阳阳听的歌是欧美的,随手带一本书是英文的,不会坐公交地铁,不知道海淀西城在哪里。肖白带她去北京胡同,她会觉得臭。

这是现在让肖白比较重视的事儿。她希望女儿多沾沾中国的地气,多一点中国文化烙印。即将到来的这个国庆假期,肖白本来打算带女儿去国外旅游,想想算了,还是领着她在北京城里转转。

尽管不完美,到目前为止,肖白觉得,自己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在适当的时机,从重点公立小学转学国际学校,女儿一方面建立了好的学习习惯,又不至于被泯灭个性,“我还是希望有一个折中的方案,既能符合社会主流期待,还能保留个性和灵性。”

她有一个亲戚的孩子,高考后去了美国读书。走之前,女孩很懒散,半年后回国,却让她刮目相看:会做长篇的专业基础课论文,手边带着大部头的原版工具书,也懂得帮忙收拾碗筷了。以前孩子都是过了中午才醒,这次回来竟然比她起得还早——这让她对阳阳的未来,充满信心。

做人更重要

不喝牛奶、不吃猪肉,每周一次清炖羊肉;不吃精米,每周一次糙米饭,平时吃孩子们自种的玉米、南瓜、豆浆,全麦馒头和花卷。早上练武术、打扫房间、讲故事、练毛笔字,下午学围棋、学英语,每晚有总结分享会。在北京市昌平区凤凰岭山脚下的一个书院,10岁男孩强强已这样生活了2年时间。

强强很喜欢这样的日子。每两个月休假一周,他被父母接回天津的家里。他会像书院老师问自己那样,小大人般询问妈妈:“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呀?上次推荐给你们的电影,你们看了吗?”

妈妈周茂莲,在天津开了一家少儿中医保健院。她的小顾客们,因为坐姿不正确且学习负担重,五六年级就有颈椎错位的,引发头疼、脖子疼。还有的可能因为运动量不足,身体处于亚健康,不得不申请休学。

“焦虑”,是那些来诊所孩子的家长们的共同特征。等待治疗的时间里,家长们坐到一起就开始诉苦。三年级写作文,规定要用多少个成语、多少个排比句,没有达到就打回来重写;作业写到十点、十一点的,假期十几张卷子的:个个都是类似的遭遇。

周茂莲曾经也焦虑过。儿子强强在天津一所公立小学读一年级时,没有上过学前班,写字明显比同班同学慢很多。每次,老师表扬今天谁谁默写全对、谁谁写得好时,从来都没有强强的份。

别人的家庭作业是一个字写一行,强强一个字要写三行。“横要平,竖要直,撇有尖,捺有角”,老师让妈妈周茂莲多多督促,言语间有些不满:“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可以,你的孩子就学不会?!”

着急时,周茂莲也这么说儿子:“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就不可以?”

她特意买了那种1公分宽的胶带。强强哪个字写得不好,擦掉重写,不好再擦,直到本子上破了个窟窿。强强再把字写在A4纸上,剪下小方块,用胶带贴在作业本上。“一个学期,我们用完了6卷胶带。”周茂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尽管她不想唯分数论,尽管她希望孩子有个更快乐的童年,然而,当被裹挟着进入公立学校那一套传统的应试教育洪流后,她发现,一切已经不是家长所能控制的了。她无意间就与老师成为同一战线,成为焦虑万分的中国式父母。

孩子上学后,被表扬得越来越少,被否定得越来越多。她每天最难熬的时间,是下午3点后接孩子放学回家写作业。她要检查、签字,与孩子、与自我做斗争。每天晚上,她都需要躺很久才能入睡:“这一天孩子过得不开心,我们也不开心。为什么我要去忍受这一切?”

她终于决定,要带孩子离开公立学校。此前,她对新教育有所了解。强强读小学之前,曾经去过一个读经学堂的夏令营。35天,爸爸接强强回家时,强强问过:“咱们可不可以直接读这样的学校?”

周茂莲首先选择了北京另一所以教授传统文化为主的私立小学,一年后因老师介绍,认识了书院创办人白杨,决定把孩子监护权委托给他。在她看来,这所书院规模更小、教育体系更加完整、更接地气。

书院目前有8名学生,北京学生只有2名,其他来自山东、上海等各地。“所有进入新教育的家长和家庭,都是需求使然。”白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或者是现状有迫在眉睫的问题了,或者是对体制内教育有无力感,或者是对孩子的未来有更深的担忧。”

他见过一些有健康问题的孩子,不适合在需要集体管理、统一行动的公立学校中读书。便秘,皮肤过敏,还有一小时去三次厕所的、到五六岁还控制不了大便的。还有的家长,认为成绩、分数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做人,让个人价值得到贡献和发挥。

与传统公立学校相比,书院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很不一样。比如,以学习母语的方法学英语。第一步是看闪卡,将动画片里的400个基础单词的读音与图片连接;接着听故事,以原版动画片和原版科普教材磨耳朵,最后才学习语法。

书院没有课程表,每天、每周及每月的学习计划,由孩子自主决定、老师审核指导,“通过孩子自我认知和确认,达成快乐的接受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逐步养成做任何事情都先对自己负责。”

周茂莲确实发现,进入书院后,强强确实懂得自我驱动了。起初,她担心儿子,总是在电话中询问有没有冻着、饿着;儿子告诉她,不用再问这些了,都已经处理好了。更重要的事情是,“你们最近在做什么?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呀?”

坐火车时,强强会主动把重行李背上,这让妈妈觉得儿子像个值得依赖的男子汉,“以前叫他,他也会帮忙;但他没有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不会自觉自主地想到这么做。”

在周茂莲看来,只要保有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孩子什么时候学习都可以。然而,做人的踏实、真诚、厚道、仁义等等品质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家庭贫困,她在高中辍学,很早进入社会挣钱养家,建筑小工、服务员、售货员都干过,自学4年,一直在努力着。

所见所闻越多,她越发感觉,分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素质。她的少儿保健院里,来的家长中不乏硕士、博士毕业。但是,这些曾经的学霸们,不知道将孩子弄坏的玩具归位、水洒在按摩床上也不说一声,让她大为失望。

她为强强选择的书院,注重“诚、敬、恕”的品格修养。书院里同样发生过“不告而拿”的事情。白杨从监控中发现了那个孩子。他召集孩子们开会,要求孩子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如果现在就承认,我们就算一次‘过。如果现在还不承认,加倍。”后来,这个孩子承担了自己定下的责罚。

强强已经习惯于在书院中成为“小大人”。他喜欢洒扫庭院,在厨房帮工,有时还愿意帮忙喂鸡种菜。他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挣自己的积分,按自我意愿消费。他想成为一名未来的老师、中医,最近觉得做记者也不错。

至于强强的未来,周茂莲说尊重孩子的选择。想去国外读书,或是在国内通过自考上大学,哪怕不考大学,成为拥有一技之长、凭本事吃饭的人,她都支持。“成为一个明白人就好了。”她的想法简单而直接。

在家上学

“上课学《英雄王二小》,全班同学都哭了,一个男孩站起来提出不同意见:‘都怨你们,这么小的孩子就不应该让他参加战争啊!老师生了气,命令孩子到讲台边站着。男孩嘴里嘀咕着,老师更生气了,说态度不好,打电话让家长到学校来。家长来了,男孩才说,自己在默念九九八十一难呢。”北京家长赵阳,曾经听说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个男孩,后来开始在家上学。

赵阳,圈内称为“申申妈”。女儿小名申申,今年12岁,也是在家上学群体中的一员。在家上学,这种起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种青少年教育成长方式,在中国已不是新鲜事。一些案例也已成为另类教育的榜样,最出名的是作家郑渊洁和他的儿子郑亚旗。2013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报告称,中国大陆地区在家上学的真正实践者约为2000人。

申申离开学校,导火索是一次假期。2013年五一,一家人去黄山旅游,多待了几天。回来后,学校老师不乐意了,说申申无组织无纪律,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将申申的班长等职位全部撤掉。

事实上,申申妈早就对学校不满意了。女儿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寄宿制公立小学,明显不适应。刚上一年级就配了眼镜,吃饭挑食,睡不好觉,面黄肌瘦的,“女儿都说自己像个孤儿”。

至于学习,女儿也颇有微辞:“老师说,错一道题写20遍,我写10遍不行吗?期末考试前有60套卷子,我做10套不行吗?”能不能多看些课外书;这段时间少学数学,多画画……

当然,这些请求不可能得到老师的许可。女儿转而向她求助,请妈妈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请假,甚至提出:“妈妈,我能不能周一到周四不上学?”

在学校里,周一到周四学新课,周五复习。女儿觉得,自己只需要上复习的那一天课程就可以了。起初,申申妈不答应。她脑子想的还是自己小学老师的那一套说辞:“那样哪成啊,哪怕天上下了刀子,你也得把家里大锅顶在头上来上学。(上学)讲究的是一种精神。别人都能克服,你怎么不能克服?”

直到女儿说得多了,申申妈才认真起来。女儿似乎很有学习天赋,有时缺课一两天,完全能跟上,成绩还名列前茅,“像是用半边脑袋就能学习的那种人”。一来二去,申申妈胆子也大了,开始思考女儿的请求。

2013年五一假期后,申申正式离开学校,在家上学。那时,她正在读三年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家长们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前五位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进度过慢”“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孩子厌倦学校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其中四项均与学校有着密切关系。

在家上学的孩子们,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家长买全套学校教材自己教,有的家长则抛弃这些应试教育教材自己教。有的孩子一心学体育,还有的学钢琴、中医等等,都有偏科。申申则不一样,她按照自己兴趣,什么都学。前一年她对英语着迷,今年爱上绘画。现在,女儿会从网络上接一些兼职工作,已经为家里赚了几万块钱——申申妈甚至都不担心孩子的就业了。

不过,她也有隐忧:“学校太统一了,这些孩子又太有个性了,很难组织起来。”在家上学后,女儿的同伴越来越少。事实上,在家上学孩子的朋友圈,往往也被家长们“包办”了。尽管知道这样不好,但家长们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帮孩子选朋友。

没有比较,女儿对自己越来越自信。有人曾经告诫过她,孩子不经历竞争、不经历挫折也不好。

接受采访,等于公开了私下教孩子的事。这让申申妈有顾虑。根据《义务教育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论是在家上学,还是送孩子去没有办学资质的学堂、私塾,都违反了法律规定。

这几天,申申妈忙着给教委、学校轮番打电话。如果还在公立学校,2016年9月,申申应该刚上初一。因为没有报名参加小升初考试,申申的学籍还不知道落到哪里。接下来,申申妈打算研究奖学金这事儿,希望孩子将来出国留学。至于去哪里,她还比较模糊,“要看孩子决定学什么才行”。

不过,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回想起以前为孩子报名9个兴趣班的日子、天天为了女儿和老公吵架的日子,她说,勇气为她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其实,这件事就像辞职、分手一样,看上去严重,其实不过是千千万万个选择中的一个而已。”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强强、肖白、阳阳为化名)

猜你喜欢
阳阳上学女儿
浅谈公开不充分的判断与审查实践
交换秘密
上学啦
和女儿的日常
聪明de猴子
水上乐园迷宫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