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风俗闯关东

2016-10-27 05:45杨满良梁忆
神州民俗 2016年9期
关键词:山东人火盆北大荒

杨满良 梁忆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兴隆泉乡内,现在还居住着当年来北大荒垦荒的山东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弹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沧桑岁月虽早已使他们鬓满秋痕,但却留下了老山东人闪光的足迹和一些挥之不去的历史文化。

时间回到1956年,党中央号召开发北大荒,山东移民局便把山东的泗水、章丘和泰安三个县的1300多名志愿者组成垦荒队,浩浩荡荡挺进北大荒。当时,大多垦荒队员都不知东北是什么样子,就知道那里非常寒冷。听当年动员他们来东北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到东北可终年吃到棒子面,不像山东一年四季吃地瓜干儿;住的是高楼大厦,“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生活好着呢!可他们来到驻地下汽车一看,“我的那个娘,哪里有什么高楼大厦,原来是要嘛没嘛”。进入他们视野的,无非是“举目天苍苍,低头草茫茫。百里无人烟,到处是野狼”的荒凉景象,大家一下子就都惊呆了。

马架子·干打垒

“好马不吃回头草”,山东人有的是力气,既然来了,也不能就灰溜溜地逃回去呀,一个字就是“干”!刚到北大荒时,垦荒队员住的是马架子,俗称草窝棚。就是用几根木头支成三角架,上面盖些枯草和树枝,地面铺一些干草用以栖身。白天风吹雨淋,晚上蚊虫叮咬,难以入眠。吃的是集体食堂,主食就是棒子面粥,就着咸菜,没有半点荤腥,难以下咽。穿的是斜纹和咔叽布做的夹衣,补丁罗补丁。多数人没鞋穿,整日光着脚板子。种地用人拉犁,赤膀躬耕。后来上级给每个屯分几匹马代替人拉犁种地,但条件也仍然十分艰苦。到秋天有了粮食和收益,才住上了“干打垒”。所谓“干打垒”就是用沙土作原料,用木桩木板夹土,用铁榔头夯实,一层一层地打成墙,墙上放檩子,铺上高梁杆,杆上放秫秸和草,草上抹碱泥,用以防水。但由于房屋数量有限,只能住集体宿舍,六间房子一栋,每栋一铺大炕。即便是年轻队员结了婚,也都分住集体宿舍。为了防止野兽偷袭,把窗户开的很小,就像碉堡的枪眼,成为北大荒新农村一处别致的风景。

一位老垦荒队员对我说,当时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垦荒队员的进驻,确使沉寂了几百年的古国荒原从此有了生机。那些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野狼不甘心人类侵占他们世袭的领地,每晚都睁大莹绿色的眼睛在远处窥视他们,看得让人心里发毛。至今,这里有的干打垒还完整保存。看到它,就会想起山东移民,就会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就会使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大煎饼·面糊粥

垦荒队员挺进北大荒的当年冬天,有很多年轻人回山东探家,便把煎饼鏊子背到了东北。从此,煎饼鏊子和由此摊出的大煎饼便在东北扎了根。垦荒队员正是用大煎饼、面糊粥作主食才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后来,虽然由小乡制变成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后又改社为乡,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穿、住、行等都与时俱进,但唯一不变的是山东人与生俱来的饮食习惯:吃大煎饼。冬天是摊煎饼的大好时机,家家都支上煎饼鏊子,摊出的煎饼一摞一摞的。到了农忙季节,由于没有时间做饭,便用大煎饼作主食。吃的时候,煎饼散开放在桌上,把大酱、大葱和炒好的土豆丝放进去卷起来,咬上一口香气扑鼻,吃饱了到地里铲地半天都不会饿。山东人这种特有的饮食习惯,在本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韵味悠长。

令人惊喜的是,如今这里的大煎饼已是今非昔比,小煎饼已形成了大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腻了鸡鸭鱼肉甚至是山珍海味的人们,倒有了返璞归真的需求——对粗粮尤感兴趣,对大煎饼也情有独钟。看准了这个商机,很多山东人便把过去自己爱吃的煎饼由自己家里挪到了市场上,进而摆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有一个长林村为此还成立了老山东煎饼协会,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加工出了黄豆煎饼、花生煎饼、小米煎饼、山芝麻煎饼等多个品种,实现了粗粮细作。并把煎饼进行包装,创立了“庆源鲁香”牌的九村大煎饼,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还走出了国门销往俄罗斯。别看山东人摊的煎饼很薄,但农民的钱包可是厚了。

大棉袄·二棉裤

那时的北大荒冬天特别寒冷,气温零下40多度,寒风呼啸,积雪没腰。干打垒虽然保温,但由于取暖条件有限,使人还是冻得受不了。没办法,只能在穿上想招。为了防止冻耳朵,便戴上狗皮帽子;为了怕冻手,便缝制手焐子;为了不冻脚趾,便穿上草靰鞡和毡疙瘩,为了全身暖和,便穿上大棉袄和二棉裤,打起了绑腿。特别是二棉裤,裤腰又肥又长,长的都到了后背,这样不透风。后来,山东人的这身冬装成了典型的移民服装,载入到了民俗文化史册。

大烟袋·烤火盆

冬天为了防寒,除了在穿上动脑筋,有的山东人便把防风根上的须子摘掉掺到黄土和马粪里和成泥发酵后,制作成火盆,寒冷的冬日将烧火作饭未燃尽的火灰掏出来放到火盆里,用烙铁压实后可保留一个上午。如果觉得冻手,便到火盆上去烤烤。火盆里还可以烧土豆和粉条子给小孩子们吃。而老太太则享受大烟袋,边烤火边抽烟,十分惬意。

收礼账·排座次

山东人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无论出丧、嫁娶,还是老人过生日及妇女生小孩,都要请客。特别是喜事,更要相互祝贺。但与本地人不同的是,要先随礼,后请客。办事的人家根据客人的礼账,挨家挨户去请,而且必须请到,不能遗漏,否则就是失礼,以后你家再办事人家就不来了。办事喝酒时,围桌而座的人要有讲究。辈份最大的,坐在面对门的位置,辈份小的在辈份大的两边依次排座。主人来敬酒时,客人要先喝半杯,再喝大半杯,最后喝一整杯,按山东人的说法,这叫“芝麻开花节节高”,象征步步好运气,醇香的酒液中散发着浓浓的乡情,值得品味。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时移世易,当初意气风发来到北大荒的山东移民,早已经满头白发,虽然容貌早已改变,并且在当地生根。但源于山东故乡的风俗,却深入每个移民的血液之中,怎么样都割舍不掉!

猜你喜欢
山东人火盆北大荒
《山东人的云南血脉》开启移民文化研究新话题
祖母的火盆
最温暖的火盆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从北京到北大荒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Music education in the UK: Theory and Practice
红灯女侠翠云娘(上)
郑元无
用北大荒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