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兵服务的曲坛楷模

2016-10-27 19:12朱亚楠
曲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曲艺大师艺术

朱亚楠

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大师7岁卖唱乞讨,11岁从师学唱“武老二”,早年以说唱《武松打虎》《武松赶会》《鲁达除霸》等传统名篇赢得盛誉。他继承传统但不抱残守缺,敬重传统且更勇于创新,在业内率先去除荤口骂口,凭着正气浩然的优秀曲目和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力吸引观众,倡导既通俗又雅正的说唱艺术审美取向。在他的带动下,山东快书得以净化更新、提升品位,从撂地进入剧场和电台,成为独树一帜、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门类。早在解放前,元钧大师就被公认为山东快书曲种开拓者和高派艺术创始人,更敬佩他是向往光明、追求进步,不惧特务寄枪弹威胁,敢于在左翼舞台上向反动势力亮剑的民间文艺斗士。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融入新社会,努力适应新需求,换掉长衫演唱新段子,表现新人物,歌颂新生活,一时传为佳话,为翻身艺人弃旧图新做出了榜样。1951年,元钧大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两个多月前,在一次小型聚会上,高洪胜同志用“艺人、军人、凡人”六个字概括他父亲的一生,很实在,有分量。沿袭我军优良传统,部队文艺工作者首先姓“军”。 元钧大师从入伍到去世,43年来,一直以首先姓“军”自重、自强、自律、自立于曲坛艺苑。

1951年3月,元钧大师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身临战火燃烧的抗美援朝最前线。敌军依仗空中优势狂轰滥炸,来自天津的慰问团团员、相声名家常宝堃和琴师程树棠光荣牺牲。同行在身边浴血倒下,元钧大师不但没有退缩,反而主动提出要求参军。当时以他特殊的身份,参军可以长远,可以暂时,也可以临时借用。他本人态度坚决而明确:“既然参军就长期参军,不暂时,更不临时借用。”他在地方作艺,每个月赚的钱比大学教授多,部队还在实行供给制,参了军,收入就要大大缩水,但参军入伍仍然是他不二的选择。经过血与火、名与利的考验,在慰问团团长廖承志的推荐和副团长、总政治部文化部陈沂部长的支持下,元钧大师如愿穿上军装,编入总政直属的技艺团曲艺队,拿如今的新潮话说,实现了从山东快书一代宗师到人民军队文艺战士的华丽转身。

身为军人的元钧大师,自觉坚持面向基层,全心全意为兵服务。参军不久,他又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不避艰险,不讲条件,抓住战斗的间隙、空袭的空当和一切可能的机会,在战地前沿打开大厢板的军用卡车上,在勉强转得开身的堑壕和防炮洞里,为一线部队表演他最拿手的快书段子。铁路运输开通后,火车过站短时停靠,他也一定要下去给站上执勤的同志唱上一段。《武松打虎》唱得最多,唱到结尾加上四句:“美帝国主义就是纸老虎,志愿军就是武二郎,你要打虎就使劲打,别叫它缓过劲来把人伤!”大大激发了志愿军将士决胜强敌的战斗精神。在总政技艺团时他是曲艺队队长,后来调任北京军区曲艺队艺术指导。不管在什么职位,名气有多大,他都是心往下想,眼往下看,脚往下走,劲往下使,把下部队演唱当日子过。铧犁板随身带着,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从内陆营区到边陲哨所,从海防基地到空勤场站,召之即来,不请自求,唱遍了陆海空三军。每次演出他都亮出看家本领,使出浑身解数,尽全力为基层送欢乐,给官兵添力量,无论春夏秋冬,下了台都是一身大汗。听说有在岗的哨兵、当灶的炊事员没看上演出,自己再累,也绝不让他们落下遗憾,经常是正式演出刚一结束就给一两个观众加演专场。在元钧大师心里,为兵服务就要完全彻底,尽可能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

元钧大师业精于勤,立足本行,博采众家,把武术、舞蹈、京剧等姊妹行当的技艺元素熔于一炉,铸成了憨中见巧,刚柔相济,张弛有致,举重若轻,轻松风趣、灵动隽永的舞台艺术风格,一举手、一投足、一转眼球、一挑眉梢,从里到外透着神韵带着戏,堪称“曲坛一绝”。首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矛盾同志赋诗称赞:“轻敲绰板轻摇舌,既慷慨兮复诡谲。绝技快书高元钧,沁人心脾如冰雪。”他的弟子们也有一说:“某某的形象,某某的口风,某某的表演,某某的身架,加起来就有点儿像老爷子了。”四个弟子的表演凑起来,还只“有点儿像”,虽然透着笑谈意味,但能显见元钧大师的艺术造诣具有不可复制的独创性特色。

演技精湛无双,而他从不满足现状,对曲本进行二度创作极其认真,一字字推敲、一句句琢磨怎么演得更到位更传神更出新,认真到了苛刻的程度。 “打虎”的段子唱到武松在景阳冈连气喝了十八大碗酒,起身就要走,店家说天晚了,岗上有恶虎伤人,劝武松住店,等明早客人多了搭伙过岗,以保平安无事。武松带醉质问:“住在你这就不怕虎了吗?”这句话经由元钧大师精心处理,后半句自然而然转为京剧韵白:“住在你这,就—不怕—虎了吗?”把武松当时的心情、醉态和英雄气概表现得活龙活现。另一个新段子,有句唱词表的是志愿军“抗美援朝出了国”,他总觉得出口不够劲道,效果不够强烈,于是反复锤炼,头四个字逐一顿开,后三个字加重语气,唱出来就是:“抗、美、援、朝、出了国!”顺势加大动作幅度,把一句很容易寻常看待、一带而过的过程叙述,灌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正义感自豪感。“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古代文论(《淮南子》)锐意推崇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态度,充分体现在元钧大师的说唱生涯中。

平时他处处留神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探索他们的真情实感,把源源不断的新体验新感悟化入舞台艺术形象塑造。一年冬天,有个战士上门求教快书表演,元钧大师正在排演一个练兵比武的唱段,一听来者是步兵班长,高兴坏了,立马找来一根木棍,请他点拨刺杀要领,一老一小当下就在冰雪铺地的院子里比划开了,来拜师的成了师傅,该收徒的倒成了徒弟。能者为师,学无止境,艺术上精进不息,务必做到好上加好,只为广大观众特别是基层官兵更喜欢、更爱看,获得更优质的审美享受,吸收更丰富的精神营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元钧大师的表演也因此能够精彩连连,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每次都是一个多钟头下不来台,唱完大段正书,还得返场好几个小段儿才能在恋恋不舍的掌声中谢幕退场。

解放后前期,山东快书领军新中国曲艺,《一车高粱米》《抓俘虏》《三只鸡》等反映现实军事生活的曲目最为火爆。这些个段子一一经过元钧大师精益求精的编创打磨和出神入化的舞台呈现,唱响前方后方,风靡广大城乡,成为具有经典资质的说唱艺术精品。尤其最受“最可爱的人”欢迎的《一车高粱米》,在整个曲坛触发了“链式反应”,助推了方兴未艾的军事题材曲艺编演热潮。那些日子里,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事、边海防对敌斗争、反特防奸、肃清残匪和表现军民鱼水情的说演弹唱大量涌现,势如春潮奔涌。元钧大师勇立潮头,引领潮流,台上演,台下写,师徒联手,良性互动,接着又推出《长空激战》《侦察兵》《师长帮厨》等一连串快书力作,故事曲折生动,人物骨肉丰满,礼赞英雄壮举,颂扬先进事迹,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遵循形象化、典型化创作规律,达成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结合的向度上,对军事题材曲艺编演起到了十分有力的示范促进作用。

元钧大师恪尽职守,不仅限于奉献精品佳作,还一直在为两件大事操心尽力:一是山东快书曲种传承,二是军旅说唱艺术繁荣。他呕心沥血、辛劳多年整理出版了《高元钧山东快书集》,在被郭沫若称作“通俗史诗”的《武十回》基础上,凭记忆增补完善了堪称民族民间文艺瑰宝的传统大书《武松传》。与人合作的《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山东快书艺术浅论》《快板快书研究》等专著填补了快书快板的理论学术空白,为系统教学取代口传心授创造了条件,开启了先机。他更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人才。元钧大师有句口头禅:“只要你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凡有找他学唱的,无论工农商学兵,一律来者不拒,热诚施教。每逢下部队,他都是一边演出,一边传艺,面对面、手把手教业余文艺骨干如何把快书唱好演好编好,从发音到动作,从情节铺设到遣词造句,从系“扣子”到甩“包袱”,现身说法,一丝不苟,耐心细致,乐此不疲,在军营文化阵地上不间断地播洒山东快书和说唱艺术的种子。

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为适应山东快书风行部队的需求,总政治部连续举办山东快书培训班,每次办班必请元钧大师挑头教学。学员们多是二十上下岁的小青年,元钧大师对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慈爱如父,同时又严格要求,毫不放纵。有个年轻人用心不专,下了课不抓紧复习练功,尽惦着逛大街、看电影,元钧大师一看苗头不对,慈父立变严师,直截了当批评他说:“你已经是个解放军战士了,要知道,这山东快书也是门能为部队和社会服务的本事,可你这样三心二意是学不出来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呐!”。“史无前例”的年月,元钧大师被扣上“反动权威”的帽子下放劳动,找他学艺的人仍然络绎不绝,他顶着极“左”压力,人少“开小灶”,人多上大课。还是那番老话:“学传统段子不许有荤口、带骂词。”“一个人走错了路,可以走回来,做错了事,可以改过来,这是个人的事。说错了书,会影响好多人,可不能乱学乱说!”

抱着“传艺德为先”的纯正信念,元钧大师把思想品德培养贯穿在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教学过程中,他个人更是以身作则,“任凭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贯坚守道德高地。一茬茬培训班学员、一批批求学者以他为师,蒙受陶冶,获益精深,德才俱进,陆续成名的就有200多人。在军队从艺的刘学智、刘洪斌、陈增智、李洪基、李燕平、牛范增、孙振业、孙长文、武汉卿、范延东等,在地方从艺的黄枫、冯广月、刘司昌等等,其中有快书表演名家,有曲艺作家,有曲艺理论家,更有跨行多能的说唱艺术大家,个个都是元钧大师的亲传弟子。他们也带出了众多的后起之秀,在曲坛艺苑继续发挥着耕耘播种、承前启后的骨干作用。“弟子遍全军,桃李满天下。”传承山东快书,繁荣军旅曲艺,推动说唱艺术事业持续发展,元钧大师可谓居功至伟,成就与贡献足以光耀史册!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我们深深感到,讲话中着重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把握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对我们国家和军队的作家艺术家成才成功之道的精准概括和科学总结。在这方面,元钧大师正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一个很有启示性的楷模。

元钧大师在他大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与军队结缘尤深,“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经常、更集中地着落在为兵服务上。他出身贫苦,与来自老百姓的人民军队血脉相通,一拍即合。他亲历战火,深知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色和英雄血性。他把鼓舞军心振奋士气、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创作演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成是履行文艺战士职能和共产党员责任,乃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所在。最可贵的是,他坚守此道,终生不渝,为我们做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学习榜样。我们军队文艺工作者,尤其要从元钧大师的人品艺德中汲取做人和从艺的正能量,力求德艺双馨,担当时代使命,振奋创新精神,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和英雄军队,与近平同志提出的强军目标情志相通的优秀作品,为传承理想信念火种和红色传统基因,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为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构建和加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做出更多、更大、更新的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曲艺大师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