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融化在乐声中

2016-10-29 12:19唐燕飞
江苏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舞曲图谱匈牙利

唐燕飞

【设计理念】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一首旋律经典、知名度高、值得静静聆听、细细品味的世界名曲。无论是乐曲的篇幅,还是赏析的难易程度,都比较适合小学生。五年级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欣赏过《铁匠波尔卡》《微笑波尔卡》《雷鸣电闪波尔卡》《蓝色多瑙河》等管弦乐作品,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和作品分析能力。选择《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旨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深入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

音乐欣赏重在倾听,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倾听方式。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演”音乐——初次聆听,情境表演;“画”音乐——再次聆听,呈现图谱;“玩”音乐——分段聆听,配器律动;“品”音乐——观赏影片,升华感受;“赏”音乐——换赏版本,拓宽视野。

课始,随着音乐,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生活场景的表演——刷墙、挂画、擦汗、搅油漆等,学生在一系列或急或慢的动作模仿中,逐渐发现所做动作和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努力配合音乐完成表演。这种“动态倾听”,打破了传统的聆听模式,牢牢抓住了学生听觉的注意力,他们对乐曲的整体构成有了模糊的认识,进而萌发亲近作品的欲望。

分析乐曲是整节课的重难点,笔者借助电子白板,呈现整首曲子的图谱,力求让学生整体感知,强化音乐听觉。图谱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在视听结合的学习状态下,音乐变得鲜活而具体,学生的倾听变得更形象、更生动,他们能够更细致地感受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学生在图谱的引领下,逐步深入每一个乐段、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符。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配上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舞蹈,能进一步凸显《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曲风特点。专注的演奏、用心的体会、快乐的舞蹈编织成美丽的乐章,每一个学生都化身为音乐精灵,全身心地融入热情奔放的旋律中,与经典浑然一体。

在影片《大独裁者》的欣赏中,学生被卓别林幽默、滑稽的表演深深折服。那么,为什么在音乐的配合下,会有此效果呢?通过提问,笔者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最终发现:正是音乐节奏的张弛、速度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成就了这部经典影片。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传统的管弦乐版本,拓展欣赏其他版本,感受古典音乐的“变脸”。

【教学目标】

1.感受《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热烈、奔放的情绪,在情境表演、听辨音乐、呈现图谱等音乐学习活动中,感受作品时快时慢、时强时弱的特点。

2.通过赏析,帮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引导他们初步分辨三部曲式的音乐结构,并进行打击乐器的伴奏设计和身势律动的表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欣赏电影音乐和其他的演奏版本,进一步加深音乐印象,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演”音乐,初次听——情境表演,感受情绪

1.出示工具。(油漆桶、大小刷子、画、锤子、钉子)

2.初听音乐、表演情境。

A大刷子——小刷子——钉钉子——把画抚平并轻轻挂好

B搅拌油漆——擦汗休息——搅拌油漆——擦汗休息——搅拌油漆

A大刷子——小刷子——钉钉子——把画抚平并轻轻挂好——拍三下手

3.交流音乐感受。

师: 同学们,在刚才的劳动中,背景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干劲十足、欢快、愉悦……)

4.揭示曲名(出示课题)。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经典的乐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打破传统的聆听模式,在演绎生活场景的一系列动作中,初步达成教学目标,感受《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热烈、奔放的情绪。】

二、“画”音乐,再次听——呈现图谱,分析结构

1.再次聆听,呈现图谱。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根据自己的感受画音乐,如果听到相同的旋律,可以用相同的线条或符号来表示。

教师随着音乐,在白板上画图谱。

2.观察图谱,找出异同。

图谱如下,见图1。

活动要求:仔细观察图谱,找出相同的部分,并在课件上标注出来。

3.梳理结构,分析曲式。(图谱上标出ABA)

【“带着学生画图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欣赏过程。在视听统整的学习状态下,音乐变得鲜活而具体,学生的倾听变得更形象、更深入,音乐想象力也变得丰富起来,在忽高忽低、或疏或密的画笔中,学生感受到了音乐要素的变化。通过观察图谱中呈现出的异同部分,三部曲式的乐曲结构一目了然,进一步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玩”音乐,分段听——奏动结合,融入音乐

1.A乐段(a+b)。

a主题,乐谱如下:

活动要求:先听上半部分的旋律,说一说它是怎样的情绪?

学生边听a主题,边用手在空中画旋律图谱,形象地感受节奏的特点,并交流这段旋律的情绪。(热情、奔放)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速度较快、力度较强)

出示乐谱,请学生哼唱旋律,交流节奏的特点——连续的附点节奏给人一种推波助澜的感觉,显得热烈、欢快。

全体学生跟琴视唱旋律,熟悉音乐主题。

根据旋律的特点和图谱的提示,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加入演奏。

(提供打击乐器:碰铃、响板、串铃、沙球、铃鼓、打棒、三角铁)

b主题,乐谱如下:

听旋律,跟着教师拍一拍,重音处击手掌,圆点处点手心,弧线处画线条。

师:b和a比较,哪段旋律的力度更强?(b的力度更强,因此更为热烈欢快)

师:b旋律中,哪个地方变化最大?为什么?请同学们在图谱中指出来。

交流力度和速度的特点——时强时弱,时快时慢,以及情绪的变化。

根据旋律的特点和图谱的提示,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其伴奏。

预设:

合奏并指谱小结:这段旋律速度时快时慢、力度时强时弱,这正是匈牙利舞曲的特点。

2.B乐段。

乐谱如下:

出示乐谱,播放旋律,找出速度和情绪变化最明显的小节,色块显示,再次点出《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特点。

教师律动,学生模仿。

动作设计:

小碎步+重踏步(双手叉腰)

左右轻微摇晃身体

男生高举女生的手,女生转圈

左右轻微摇晃身体

男生高举女生的手,女生转圈

全体学习动作。

请中间两大组跳舞,右边一大组用响板和打棒在前四乐句的最后两个音处伴奏,左边一大组用铃鼓在最后两大乐句的后半句伴奏。

3.完整聆听,发现乐段的反复,并显示反复记号。

4.设计尾声的演奏形式。(预设:所有打击乐器齐奏)

5.全体学生完整表演。

6.梳理感受。

速度——变化自由

节奏——有张有弛

力度——强弱分明

情绪——奔放热烈

7.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师:现在,老师要隆重地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就是这首乐曲的作者——勃拉姆斯。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乐师家庭,他在维也纳时,对当地的吉卜赛音乐非常感兴趣。吉卜赛是个有着悠久浪漫史的民族,由于受迫害从一个国家流浪到另一个国家,最后在匈牙利找到了避难所,吉卜赛音乐热情洋溢、自由浪漫,他们的音乐被融入匈牙利的民族音乐,因此,勃拉姆斯根据吉卜赛音乐创作乐曲——《匈牙利舞曲》,一共二十一首。今天我们欣赏了第五首,了解了这首乐曲速度、力度上的特点,这首乐曲最初是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管弦乐合奏曲,更加富有表现力。

【此环节,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了AB两个乐段,教学深入作品的每一个乐句,让学生细致地感受速度、力度的变化,突破了教学难点,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大胆、愉快、积极地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在“快乐玩经典”的过程中,达到“所有孩子和音乐融为一体”的美好境界。】

四、“品”音乐,观电影——品味音乐,升华感受

观影:同学们,你们现在对这首乐曲应该很熟悉了吧!大家喜欢看电影吗?电影刚发明时,由于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没有声音,称为无声电影。后来,才慢慢地发展为有声电影。电影中的声音种类很多,其中一种声音就是音乐。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欣赏电影《大独裁者》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听一听演员是怎么利用《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音乐进行表演的,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播放电影《大独裁者》的片段。

交流:影片片段给你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音乐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结:这个电影片段是卓别林的神来之笔。卓别林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表演时,正是利用了《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时快时慢、忽强忽弱的特点,才造就了这一经典瞬间。

【此环节,教师故意把已经深深扎进作品的学生们拽出来,启发学生从电影的角度细细品味匈牙利舞曲的风格特点,并主动探究音乐对电影表演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对音乐有了更多的理解。】

五、“赏”音乐,换版本——拓展视野,深化审美

拓展欣赏爵士版本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交流:你更喜欢哪个版本?并说说理由。

总结:《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一首古典乐曲,因为经典,所以被演绎成多个版本。刚才的版本中,年轻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保留匈牙利舞曲特点的同时,加入了吉他、爵士鼓等流行音乐的元素,让乐曲充满时尚的气息,经典得以传承。

师:同学们,希望通过这节音乐课,我们能记住并爱上这首雅俗共赏的经典之作《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拓展欣赏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新的演奏版本不仅保留了匈牙利舞曲的特点,演奏家还巧妙地加入了爵士乐的元素,古典音乐瞬间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和时尚的气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猜你喜欢
舞曲图谱匈牙利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2001-2020)
嗅一嗅
图表
最精确人类大脑图谱出炉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