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真实过程

2016-10-29 12:19陈红
江苏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词作诗词古诗词

陈红

优秀的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内涵丰富,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古诗词教学也是学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特别是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诗词教学的实际中,不少课堂依然固守模式化的教学经验,从解读字词含义到理解诗句大意,再到了解作者情感,最后背诵诗文,文本蕴含的教学价值往往在这样机械的操作中支离破碎,学生只能在识字、背诵诗词和说出诗词大意层次上止步不前。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蒯威老师的《渔歌子》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诗词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一场真实的学习过程,避免逐词逐句讲解的机械做法。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让古诗词也能“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孩子。真实的学习过程,代表着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习的经验和学科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那么,蒯老师是如何实现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真实过程的呢?如何将“少教多学”的理念落到实处的呢?

一、把握学习起点

真实有效的学习起点应该是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进发的“桥梁”,停步于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重复教学或直接进入学生的未知世界均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乏味和困倦。《渔歌子》是一首学生熟悉的词作,短短27个字,却有24个字在写景,仅“不须归”三个字在写人。根据六年级学生对词作的掌握情况,蒯老师在初读教学中只抓住“鳜鱼”“箬笠”“蓑衣”这几个对学生已有经验来说较陌生的词汇,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初步理解教学,直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表达词人态度的“不须归”,继而对其质疑、探究,不拖泥带水,直指学生学习核心,使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有价值的学习。

二、注重思维实践

学生语文学习的历程应该是有思维味的。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的能力。完成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促使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并将个人的体会和见解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把教师的“理解”和“感悟”强加于学生。蒯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楚,层次分明,紧紧抓住引导学生探究“不须归”的原因,从表层的词句意思读懂“不须归”,到整合词句深化“不须归”,再到知人论世认同“不须归”,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由浅入深。在经历扎扎实实思维跋涉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词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诗词学习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关注言语秘妙

学生语文学习的历程应该是有语文味的。《渔歌子》的美在于用极简的语言描绘了充满意境的画面。如果学生仅仅从单个的词语反复推敲,忽视词语和词语组合产生的神奇效果,那么无疑,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蒯老师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利用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领悟诗词中的意境美,引领学生思考感悟词作描绘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通过想象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操作看似简单,却富有实效。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与文字相遇,内化了语言,触摸到了词作的灵魂。

四、重视课堂变化

吕叔湘先生曾说:“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然而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分寸同题,要讲得不多不少,要讲得切合实际。讲得太多,占用的时间太多,一则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多练习,二则不知不觉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为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讲语文,不是为了学会用语文。”这节课上蒯老师讲得少而精,他只把工夫用在“导”字上,做足引导、指导、诱导之功,导方法、导技巧、导规律。蒯老师的课堂回到“学什么”“怎么学”的“学习课程”领域。学生学习发生积极的变化,为学生知识、能力、智慧、人格等持续发展奠下坚实基础。由蒯老师的课想开去,让学生“多学”,经历语文学习的真实过程,我又有了更多的思考:

学习观的改变——从学习为了“解答问题”到学习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应当努力实现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为本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儿童始终站在课堂的中央。努力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放手让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有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观的改变——从教学是“知识的授受”到教学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对学生信任、放手、激励、点燃。鼓励学生的学习求助行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关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等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学教授里欧·巴士卡里雅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高明的教师之所以高明恰恰是因为明知而不说,教师应当拥有这样的课堂智慧。

教学模式的改变——从学生的“被教”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依附、顺从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阅读理解潜能、发现探究潜能、表现展示潜能、自我实现潜能。

只有把课真正回到“人本”“学本”“生本”上来,才能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我们的阅读,不是以读懂为主的,是以知道、了解、把握文章内容是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这样的表现形式对他的感情表达、思想表达的意义是什么,这才是语文。

只有当教学设计体现我们的教学主张与思想,关注学生的差异,真正使得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表达,用心灵体悟……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习才会真正发生,甚至深度发生!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词作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