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生发

2016-10-29 12:19黄黎敏
江苏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拓印青铜器青铜

黄黎敏

《青铜艺术》是苏少版《美术》五下的内容,属“欣赏·评述”领域。众所周知,我国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明极其辉煌,且独具特色。夏商周三代铸造出了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礼器、酒器、水器、食器、灯器、兵器等,它们代表并标志着我国古代高超的金属冶炼水平和文化艺术成就。而教材内容设置的意义也就在于此,《青铜艺术》一课旨在带领学生走进那个遥远而隐约的时代,感受它的伟大和神秘。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张玲珑老师执教的《青铜艺术》一课立足当下,追溯历史,师生共同悦览青铜艺术、追慕青铜时代,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对青铜艺术的学习正在悄然发生……

一、美在情境的渲染

受客观条件所限,在常态化教学环境下,学生较难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青铜艺术。为此,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运用纸浆仿制青铜器皿,运用细沙模拟考古现场,运用着装营造历史氛围等,课堂的情境如若穿越,给予了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在之后的发掘青铜古物的游戏中,学生体验考古过程,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美在学教的互动

课堂学习过程中,张老师先讲授了青铜器的基本常识,再由学生分组对本组“青铜器”的器型、纹饰等展开具体的学习与探究,最后再重新回到全班的集体交流。这种“总—分—总”的教学流程使得学生对不同青铜器的学习各有侧重,既重点突出,又涵盖广泛。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和课上观察到的信息相互汇合,并进行了有效的梳理、概括,感受了前人精美的设计、精湛的技艺。

除此之外,“学习单”完整、及时地记录下了学生发现美、探究美、概括美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反思过程。

三、美在自主的选择

对美的表现应该是因人而异、随性自为的。教师依次出示了勾描、仿制、拓印等多件后人表现青铜之美的二次创作。以此为鉴,学生选择写话、临摹、拓印、写生等不同形式的作业进行练习。多样化的创作选择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彰显,情感的表达得以丰富,对原物的崇敬与情趣被深深地寄托于所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

四、美在艺术的交融

青铜艺术是综合的艺术,从设计到制作,从铭文到纹饰,从造型到应用,集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宗教等为一体。《青铜艺术》一课是一节综合的艺术之旅,教师通过直观的青铜器制作步骤解析,使学生了解了失蜡法和陶范法,感受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之美;通过乐曲欣赏,学生了解了编钟的音律,领略了两种艺术的融合之美。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在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好。这种美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且一直在发生,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启发学生关注这些正在发生着的美,继而发掘其中美的因子,活化、酵化这些因子,并由此生发更多的美。我们注意到,张玲珑老师的《青铜艺术》一课积极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努力为儿童提供个性发展契机,注重引导学生再创造,课堂时时处处生发着不一样的美,即:美在发生中持续生发,术在长成中不断成长。

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学习——真正发生的学习!

(作者系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美术教师,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拓印青铜器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春天的风拓印着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魅力拓印,拓印美丽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青铜古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