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歌唱

2016-10-31 20:04门曼丽
戏剧之家 2016年19期

【摘 要】话剧是西方舶来品,在中国的成长几经曲折,不同时期的创作者们力求话剧成为自我民族文化服务的载体。延安模式就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线,直接用本土创作自我歌唱,重述自我文化,是一条满足精神需求,完成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道路。

【关键词】延安模式;立足实际;文化重述

中图分类号:I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73-01

话剧是西方舶来品,早期话剧是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诞生的。它的诞生具有先天的目的性,用以启发民智,唤醒民众。在话剧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背负着强烈的实用目的,并在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借鉴与融合古今中外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确立了自我的独特品格。但纵观中国现当代话剧史,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影响力较大,自身文化融合较少。其在思维方式、技巧风格、精神内涵方面复述西方的文化,而今天的剧场运动,依然有着追随在西方潮流下的痕迹。在西方现代派进入中国后,话剧在美学取向上彰显了与民族古典文化某些相通之处。这种相通是建立在西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知半解的误用,不是话剧自身和民族艺术精神、传统艺术的重新碰撞。在观众有一定培养的今天,是否该为本土化的复兴作出更深的反思。延安模式在当时的艰难环境有着积极的探索,对当下的戏剧环境更有借鉴意义。

一、观众的本土化培养

在话剧艺术中最重要最后检验的一环是观众的参与,观众对于话剧演出成功与否有着切身的关系。延安的各个剧团在没有一定观众基础的条件下,连续上演剧目,实现话剧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其中的本土化培养观众的审美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观众对这一艺术样式观赏习惯,在初期阶段上演的《汉奸的子孙》、《中华母亲》等,这些剧目贴近现实生活,与当下的人们面临的危机紧密相连,对人们审视自己自我生活有启发作用。之后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要求文艺工作者到人民群众中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源泉,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延安话剧的艺术家运用陕北秧歌、旱船、小车、花鼓等民间艺术形式加以新内容的改造,展开了新秧歌运动。通过有目的的剧目的上演与适应中国传统审美习惯探索,培养了话剧的观众欣赏水平,在观众欣赏本土化戏剧方面做出尝试。

当下的话剧面临的是有一定培养的观众,他们熟悉话剧的基本特性,熟悉剧场里约定成俗的规则,作为成熟的观众还深谙剧本的创作技巧、思维方式、传达的精神内涵。但是观众所熟悉的艺术样式,是在西方思维方式技巧下的解读,与自身的文化内涵联系薄弱。所以就当下而言,我们的观众仍需要培养,培养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精神内涵、传统创作技巧的认知,改变长久以来在西方价值观下的文化认同。以自己的民族文化填补贫瘠的精神世界,改变追随西方潮流的附庸形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存在好与坏之分,更多的是适合与不适合。西方的价值观下的人性分析,对于有另一个背景的文化群体可能不是最佳答案。戏剧工作者为什么不挖掘出来自己观众的特性,而要把别人分析评价过的概念,再次搬演。是对观众的不自信,还是自我创作的不自信,答案已然分晓。

二、创作的本土化道路

延安地区为了宣传革命的需要,在剧目的创作上一直保持与战场、革命、压迫反抗等相关的剧目类型,用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唤醒人们的觉醒。在创作上一直保持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评判面临的境遇,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在其中得到发扬。从延安模式出发,当下的话剧创作呈现出媚俗于观众的倾向,一些作品虽然能够与观众现实生活联系,但内涵深度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高度。创作技巧上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思想创作上满足观众自我麻痹的愿望,创作者更没有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重塑灵魂的气魄。不献媚于观众,从现实中人们最需要的精神文化落脚,揭示人们精神背后的伤疤,触痛社会的黑暗,是当下艺术家应该重塑的话题。在习近平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创作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国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这是针对当下文艺创作普遍的“浮躁”心理提出的要求,创作者与观众都是处在不能认真创作与欣赏的状态,消费着各自的剩余价值。最终只能分道扬镳,一拍两散。

“中国作家如何才能用方块字把我们的文学资源、中国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变成自己当下的叙述”,文化内涵思维方式的获取,重要的是来自于中国文化的深厚资源,来自于中国人的生存现实,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摹写导致自我文化的丧失。文化的重述能够重拾中国文化的自信,重构本土化的中国形象,对当下文化追随于西方文化的趋势进行有力的驳斥,对文化的同质化现象进行反思,为失去自我的现代人打开重回文化本体的途径,回溯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锐,蒋韵.人间——重述白蛇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38.

[2]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5).

[3]张庚.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J].理论与现实第1卷第3期,1939.

作者简介:

门曼丽,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