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哲思对“虚拟”

2016-10-31 08:04项香女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虚拟慧眼周作人

项香女

2016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在全国仅存的九套作文中,个人认为是独树一帜的。首先,在审题上,命题者非常善良地给出了三种选择,考生只要任选一种,自圆其说便可,既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减少了考生写作上偏题离题的可能,又给考生适当的限制,使写作不至于如天马行空。其次,是材料内容够“潮”,用VR 设备虚拟现实,玩起了虚拟与现实的穿越。再次,是文体限定为论述类文章,与今年年初浙江省的考试说明相吻合,满足了高三师生备考时的期许。

这样的考题,本应该是很简单的,但从全省考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偷换概念、偏离题意、文体不符、宿构套作的作文不胜枚举,甚至抄语用题、阅读题的也不在少数。如何慧眼哲思对考题?这不能不引起下一届高三师生备考的注意。在这之中,考场作文《清醒于虚拟之中》所犯的错误令人痛惜,值得引以为鉴。

清醒于虚拟之中

美学家朱光潜曾把“此身,此时,此地”立为座右铭。“此身”是了解内心所求,“此时,此地”则告诫自己在何处应干什么事。立于虚拟之潮中,我们应清醒地观察虚拟之潮,了解内心,作出抉择。

虚拟设备风行之潮,带来无尽便利与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沉溺于虚拟的情况。面对虚拟浪潮,我们无法刻意逃避,但也不能迷失其中。倘若清醒于虚拟之中,我们不仅能享用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饕餮大餐,更能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迷失于此。

幽默大师林语堂,清醒于他的“虚拟”之中。作为文人,科技快速发展对于他来说便是与手工现实相悖的虚拟。面对“虚拟”,林语堂不曾感到迷茫。传输幽默文字的同时,他也加入到创造的行列。他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并推广开来。作为文人,科学技术明显过于高深,而林清醒于“虚拟”之中,不迷失不逃脱,找好“此身”,让“虚拟”为自己所用,为他的丰富文学创作再增一笔亮色。

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汉嘉,面对“虚拟”带来的冲击,刻意远离,终成悲剧。在工业革命带来的“虚拟”冲击之下,汉嘉无法接受快捷的机器,钟情于自己日夜相伴的废纸压力机。最终将自己打包,送向天堂。面对科技革命的冲击,汉嘉无法清醒于“虚拟”之中,只顾一味逃避,最终湮没在现实中。

作家周作人面对“虚拟”带来的冲击,迷失于此,留得“汉奸”骂名。面对日寇掠夺,中国陷入了不同于现实的“虚拟”。周作人为了一己之利,沦为汉奸,留下骂名。“虚拟”瞬间击溃了他,不曾想过“此身”,让他臭名远扬。

“虚拟现实”技术是当下的虚拟,而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时代的虚拟,即不同于现实状况的大潮。要像林语堂一样掌握分寸,拿捏“此身,此时,此地”,方能立于虚拟之中。若像汉嘉一样刻意远离,则将被虚拟大潮淹没;若像周作人一样完全缴械于虚拟,则会迷失此身,适得其反。所以清醒于虚拟之中,要求我们聆听“此身”,看准“此地”,再踏步前行。

正如陆九渊所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面对虚拟大潮,我们应该看准“此地”,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再踏步前行。清醒于虚拟之中,方能雄立于现实之上。

这是一篇初评为50分后来审核为30分的作文。

首先,这篇文章文体特征明显,属于比较典型的议论文。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引用朱光潜先生的“此身,此时,此地”作为全文的总纲并加以阐述,之后,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应清醒地观察虚拟之潮,了解内心,作出抉择”,简洁,明了。

第二段作为展开论证的“桥梁”,为下文论证的展开作了很充分的准备。内容上,理性地思考“虚拟”给人带来的利弊;结构上,先从利处入手,再从弊处对应,并紧扣“清醒于虚拟之中”展开。这一段,起到了非常好的承前启后作用。

第三至第五段,考生列举了三个例子,从正反角度论证清醒于虚拟之中的利弊。在第六段,考生总结了前三段,“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时代的虚拟”,再一次回应第一段的“此身,此时,此地”,明确中心论点:清醒于虚拟之中。最后一段再次强调清醒于虚拟之中的价值,思路清晰,结构圆满。

其次,考生有着不错的知识积累。在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过程中,考生列举了林语堂、赫拉巴尔作品中的汉嘉、周作人等例子。比较可贵的是,考生知道林语堂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虽然,这款打字机的结果是“不知所终”,但毕竟不是常识;更难得的是,考生应该读过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这更不是大部分考生能做到的;有些考生恐怕连周作人成为“汉奸”,很大部分原因是“一己之利”也不清楚。考场作文时,需要例论,考生经常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而这名考生积累的“米”足够丰富。

再次,考生具备了思辨性的思维能力。继第一段提出观点之后,考生的理性思考在第二段体现得非常清晰:虚拟设备,能给人“带来无尽便利与丰富生活”,但也会使我们“沉溺于虚拟”,所以,“无法刻意逃避,但也不能迷失其中”,再一次明确观点,并点题——假如我们清醒于虚拟之中,不仅能享用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饕餮大餐,更能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迷失于此。

显然,考生想到了“虚拟”带来的利弊,所以,特别强调我们应有的态度:既要享用,又不能迷失。

至此,初评50分,“文”与“分”符。

如果一直这样慧眼识“虚拟”,理性思“现实”,那么,恐怕不止得“50”分。可惜,考生迷糊了“虚拟”的概念。按照材料的提示,“虚拟”是指用VR设备构建起来的虚拟场景,命题者同时还呈现了几个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这样既有抽象概念又有具象“现场”,考生应该不会错解“虚拟”的含义的。但这名考生列举的例子,却实实在在地告诉阅卷人他理解的“虚拟”是林语堂不曾迷茫,跟上了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这一例子让阅卷老师“迷茫”了:林语堂的打字机,何曾与VR的虚拟场景有关系?很明显,考生错解了材料中“虚拟”的内涵。如果仅此一例,文章还不至于降到30分。《过于喧嚣的孤独》中汉嘉的例子,则使文章离材料中的“虚拟”越来越远了。

汉嘉是赫拉巴尔用20年时间,三易其稿创作出来的小说人物,且不说艺术虚构的人物是不是可以作论据,即就汉嘉的生活而言,与材料中的“虚拟”也是毫不相干。按照考生的定位,汉嘉的“虚拟”是相对于废纸压力机的工业革命,小说作者带着感伤塑造了这么一个平凡、普通、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废纸回收站的打包工,考生想借这个将苍蝇乱飞、老鼠乱窜、潮湿恶臭的地下室当作天堂的打包工,因为无法接受这一场工业革命,刻意远离,一味逃避,最终被湮没的命运,证明我们是不可以拒绝“虚拟”的,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考生自己觉得能自圆其说,却离正确的“虚拟”越来越远。周作人的例子就更不用说了。

可见,即使考生具备了写作议论文的基本能力,读懂材料、审清题意仍是首要能力。

从今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有较多考生错解“虚拟”,有些考生把“虚拟”解读成创新,有些解读成技术革命的浪潮,有些解读成虚构,还有些解读成新事物、新世纪。这名考生对“虚拟”的理解有两个意思:一是与手工业相对应的工业革命;二是日寇侵略,中国陷入不同于现实的“虚构”(周作人的例子,不明所指)。错解“虚拟”,导致偏离题意。所以,平时作文训练时,首先,应用“慧眼”捕捉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抓住总起句或总结句。就这则材料而言,有三个重点词句:一是概念VR(虚拟现实);二是场景(虚拟现实的场景);三是代词“这个”“它”的内涵,即虚拟现实世界。然后综合理解,即面对虚拟世界,我们选择“拥抱、远离、若即若离”这三种态度中的一种即可。其次,培养或训练有层次地说理的能力。考场中,考生很难去严密推理。但,作为议论文写作,有层次地说理既是论证过程的必需,也是支撑论点的必需。就这篇作文而言,虽然在第二段有理性的思考,可惜没贯串始终。其实考生只要表明对“虚拟世界”的态度,再就态度进行一个因果追问,并在追问中就利弊进行分析,应该就可以把道理说明白了。如选择“若即若离”这个观点,追问为什么要“即”,为什么要“离”,分析因“利”而“即”、因“弊”而“离”的原因,再总结提升,就可以了。

当然,这里的因果追问和总结提升,是可以很有广度和深度的,有如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老师所言:“如何正确对待这种新生活,是即将进入更高层次学习的年青一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与今后的社会发展前景密切相关,而且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乃至人与自我的关系。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都能深化作文主题。”或许,我们做不到这样深广的思考,但作为一种追求,是可以心向往之的。

总之,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题,开了自主命题以来限定写论述类文章的先河。相信,这一导向会持续几年,甚至可能此后几年高考作文就明确到写议论文的要求上。那么,审题精准、文体明确、思考理性,不管对老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对学生的作文备考,都是不可忽视的要求。愿我们的师生既具慧眼,又蕴哲思,始终能够从容应对。

猜你喜欢
虚拟慧眼周作人
借我一双慧眼
借我一双慧眼
不说穿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借你一双慧眼
借你一双慧眼
周作人的后半生
鲁迅与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