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微课例研究

2016-11-01 13:24郭利敏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反思课堂教学

【摘 要】以高一政治教学中的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为例,探讨参与理念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微课例,并就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展示和反思,提出对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参与理念 微课例 课堂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85-03

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40分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效率是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2014—2015学年度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开展了“参与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课例研修活动,笔者是政治教研组的试点教师。在本轮的课例研究中,我们通过使用量表来观察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活动、学生学习倾听互动等形式,进行了“一课两轮式”的课例研究,通过“第一次上课—反思—第二次上课—再反思”的模式,改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本文以高一政治教学中的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为例对微课例进行探讨。

一、微课例研究开展的具体措施

(一)量表的选择

1.教师问题设计: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教师提问分析及量表设计。

2.学生的活动量表:学生活动参与度评价表、学生活动观察表。

3.课堂教学时间分配量表。

(二)微课例研究的开展

1.研究主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例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3.上课:4月15日,笔者第一次上课。组内老师进行分工,孙老师负责录像,苏老师负责教师问题设计及记录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李老师负责学生活动记录表和观察课堂教学时间分配。4月16日,课题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研讨并提出修改建议。4月20日,笔者第二次上课。组内老师进行分工,孙老师负责录像,苏老师负责教师问题设计及记录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李老师负责学生活动记录表和观察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再次进行研讨。

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是:本节课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民主集中制及其表现。为此,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增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思路是,采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中学习理解民主集中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以展示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教育功能。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播放视频: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提醒学生认真听和看,观察与会的主要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什么国家机关?

学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教师出示视频中我国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周强、曹建明)的照片。设疑:你知道他们都是谁、担任什么领导职务、是怎样选举产生的、代表哪些国家机关吗?

学生: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教师:回答很好,这些国家机关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教材第60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简表并稍作讲解(横向和纵向)。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回答各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和关系,并指出这些国家机构的关系其实反映了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面我们来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教师讲解教材内容:民主和集中的含义及两者关系、民主集中制的含义、表现。

学生看书倾听、做笔记。

教师展示幻灯片:背景材料(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主要内容)。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权力。大会审议并批准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并批准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还表决了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表决了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原则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开始思考,并分组讨论(时间3分钟)。

学生成果整合展示……

教师点拨总结。

【课后反思】

1.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表现这一重点没有得到突出,关于民主和集中的含义讲解的知识点是自己补充的,这是不需要的,加大了学习难度,过多地占用了上课时间。

2.课堂环节的衔接与过渡基本流畅,个别环节的衔接与过渡略显生硬,课堂语言应该更精练更明确一些。

3.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没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第二次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播放视频: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提醒学生认真听和看,观察与会的主要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什么国家机关?

学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教师出示视频中我国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周强、曹建明)的照片。设疑:你知道他们都是谁、担任什么领导职务、是怎样选举产生的、代表哪些国家机关吗?

学生: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教师:回答很好,这些国家机关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教材第60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简表并稍作讲解(横向和纵向)。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回答各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和关系,并指出这些国家机构的关系其实反映了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面我们针对这次会议的内容来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教师展示幻灯片:背景材料(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视频主要内容)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的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权力。大会审议并批准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并批准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还表决了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表决了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原则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第三段—— 61页第一段。

学生开始边看书边思考,并分组讨论。(时间3分钟)

学生成果整合展示……

学生结合背景材料回答,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其含义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其表现为三点,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教师点拨并适当讲解。

教师:(拓展运用)下面我们来体验分析一道试题。

教师展示典型例题(幻灯片):

(2013年安徽高考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由此可见( )

①我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权、审议权和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④其他国家机关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易错选择肢,澄清易混知识点,如人大的权力、人大代表的权利和公民的政治性权利等。

【课后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把不必要的内容删除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与第一次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调整了“民主集中制的表现”这一教学内容的顺序。即教师先抛出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回答自己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并通过组内探讨尝试去解决情境设置的问题,然后再由老师总结。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印象,而且避免了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此外,在探究之后设置了一道典型例题,有利于知识的拓展运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微课例研究小结

经过一学期的课例研究活动,笔者对参与式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看法。

(一)重塑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及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课堂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学生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探究寻找真理,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或思路,而不是老师传授现成的答案或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组的老师就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多说一些,让他们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在第一堂课上,大多是笔者在讲授,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经过修改后,笔者删去大量自己讲授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出结论,学习新知,课堂的气氛由此变得很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凸显。

(二)合理预设是促进课堂参与成功和知识有效生成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而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就此次课例而言,笔者在预设这节课时,第一步是情境导入,通过视频展示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新闻实况,用学生普遍关注的时政热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快得到提高,通过视频的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让学生整体感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步是再现视频中大家熟悉的国家领导人的照片,让学生猜测他们分别对应哪些国家机关,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横向和纵向划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设置是从学生身边的时政即生活逻辑入手,在教学上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过渡。一方面让学生温习上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节的“民主集中制的体现”相关知识做教学铺垫。第三步是让学生针对这次会议的内容来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研究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表现。本教学环节中,笔者不断鼓励诱导,学生开始表现出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以训练提升。学生用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主集中制”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使抽象理论具体化。第四步是知识的拓展运用,通过做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设置干扰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效率得以提高。总之,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促进知识在课堂上有效生成。

(三)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即要让学生依据既有知识储备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组合信息,去创造出相关的知识或发现规律,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影响教学效率,因而把课堂预设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平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死板、单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充分体现。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过程,生成也是动态的过程。课堂上出现偏离“预设”情况,恰恰是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知识碰撞而得出的个性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适时适度加以合理引导和点拨,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在本节课的第二次教学中,课堂互动实际上不是非常有效,生成的信息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存在无效生成的信息。但较第一次教学而言,在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知识探索和建构,提高学生参与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对教师来说,如何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并准确利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则需要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反思、总结和交流。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更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校通过课例研究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教研组成员通过共同参与研讨在参与中成长,在互助中发展,相信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叶朝义.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结合[J].考试(教研版),2012(11)

【作者简介】郭利敏,硕士研究生,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反思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