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福祉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2016-11-02 01:02王博杰唐海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福祉人类评估

王博杰,唐海萍①

(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人类福祉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王博杰1,2,唐海萍1,2①

(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维持和改善人类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阶段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和发展新方向,但目前人类福祉与生态学研究工作的结合还很有限。基于此,该文介绍了人类福祉的概念及其发展,综述了人类福祉评估的指标体系,总结了人类福祉在生态学研究中集中体现的3个方面: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人类福祉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并对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挑战作展望。构建评估人类福祉的综合指标体系、定量化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局地尺度的人类福祉研究是人类福祉在生态学领域研究中的前沿问题,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将促进人类福祉研究科学地应用于各级决策管理之中。

人类福祉;指标体系;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福祉(human well-being或welfare)是一个综合且不断发展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它与人的生活状态、感知和情感等联系紧密[1]。因此,需要结合多学科背景和指标,对人类福祉作全面而综合的评估。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来评价人类福祉[1-3],这3个方面也是可持续发展中关键的评价要素[4-5]。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生态压力巨大,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建设以人为本、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6]。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和提高人类福祉,达到生态和人类福祉的双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关系,该文阐释了人类福祉的概念并追溯其起源、发展,总结和评价了其指标体系,并对人类福祉在生态学中的3个热点研究问题作了简要综述,最后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及难点进行展望。

1 人类福祉的概念及其发展

人类福祉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其概念广泛而又模糊。由于研究领域、研究目的或研究区域的环境及人口特征的不同,不同学者选取了不同要素来构建人类福祉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在《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福祉“well-being”的解释是“a state of being well,healthy,contented ect.”,指“一种好的、健康的、满足的存在状态”。随着人类对各学科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福祉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扩充。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类福祉是根据经验而定的人们认为有价值的活动和状态,包括维持高质量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健康而良好的社会关系,安全以及自由和选择[7]73-74。其中,维持高质量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包括有保障的足够的收入、食物、水和住所;健康包括充足的食物和营养、干净安全的饮用水、清洁的空气和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社会关系包括良好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及有能力帮助他人;安全包括人身财产安全、免受自然灾害;自由和选择包括实现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行为以及生活的自由度和选择度。福祉包括主观福祉和客观福祉[1,8]。客观福祉即影响个人和社会福祉的物质及社会属性,包括财富、教育、健康和设施等;主观福祉更侧重于个人对其自身状况的评价,即其主观所感[9]。客观福祉和主观福祉在评价方法上有重要区别。客观福祉主要是利用可以计量的社会或经济指标去反映人类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主观福祉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个人幸福感、满意度等感受程度。

人类福祉的理论源于政治哲学,与良好社会本质和解释个人发展思想的心理学有关[10-12]。COLLARD[13]在古典功利主义的立场上,强调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此时福祉和幸福本质上同义)。最初,人类福祉被认为是客观的物质条件,比如经济状况、住房和福利等,而DODDS[10]认为不能仅用物质来描述福祉,要从生态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7]71-84计划后又结合了生态学要素,进一步拓展了人类福祉的研究领域,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相联系。而SUMMERS等[14]认为MA并没有将物质、心理和社会福祉全部概括,因此提出了人类福祉的4个方面,即基础需求、经济需求、环境需求和主观幸福感。不同定义都将人类福祉表述为人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只是依研究领域的差异所重点描述的福祉构成要素不同。人类福祉的主要定义及其研究领域见表1。

表1 主要的人类福祉定义

Table 1 Mainstream definition of human well-being

人类福祉定义来源文献 研究领域从可行能力的视角衡量,认为人类福祉是人们实现有价值活动或达到有价值状态的能力[15]经济学福祉是最喜爱的、最有利的精神状态,强调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13]哲学福祉是一种心态、世界的一种状态、人的能力及潜在需求的满意度[10]生态经济学福祉是人们对于生活积极的评价和感受[16]社会学人类福祉是根据经验而定的人们认为有价值的活动和状态,包括维持高质量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安全以及自由和选择[7]73-74生态学福祉是一个积极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状态。它要求满足基础的需求、达到个人目标及参与社会的能力[14]生态学、经济学、可持续科学

2 人类福祉评估的指标体系构成

人类福祉评估可以分为2个阶段,MA之前和之后。在MA之前,对人类福祉的评估大多数集中在经济、社会和心理方面,并没有将其应用于生态学,在描述福祉时更多地选取社会、经济和人文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GDP)、生活质量指数[17]等。随着MA提出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福祉的重要性,并在假定人类福祉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定义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4],许多学者开始将自然要素加入到评估人类福祉的指标体系中[18-19]。

鉴于人类福祉的多维性,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综合多方面指标。SMITH等[2]在发展人类福祉指标体系时,综合了社会福祉、经济福祉和环境福祉方面的指标;程国栋等[20]构建的中国国民福祉指标体系中,选取了人文、经济、环境和资源等方面指标;也有学者采用收入福祉、食物福祉和能源福祉等指标来评估10 a间农民福祉的变化[21];还有学者利用气候、地形、家庭生活和政治自由等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来分析流域的福祉空间差异[9]。

人类福祉评估的指标体系一般由客观指标、主观指标或主客观指标相结合而构成。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客观指标体系是联合国发展计划(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HDI整合了预期寿命、综合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和人均国民总收入4个指标,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3个方面。有研究应用HDI对巴西亚马逊森林砍伐区的人类福祉情况进行调查[22-23]。主观指标主要反映个人的感知和幸福感,虽然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4],但是这种联系具有不确定性,比如尽管某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为恶劣,但其可能具有较高水平的主观满意度。最为综合且全面的方法即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如全球幸福指数(happy planet index,HPI)就是一个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体系,它整合了生活满意度、生命期望和生态足迹等来评估可持续的福祉[11]。

人类福祉评估指标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共性。LEISHER等[3]总结了31个用于评估人类福祉的指标体系,发现其中有14个指标体系包括生活水平、健康、教育、社会凝聚力和安全等福祉要素。考虑到数据的易获得性和易统计性,经济方面多用人均纯收入来衡量,健康方面多选取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教育方面多用入学年龄和受教育时间等指标。

由于研究区域及研究目的的差异,不同学者构建的人类福祉指标体系又有所不同。人类福祉的评估需要结合不同尺度,大尺度上的福祉无法代替小尺度上的福祉。比如虽然国家尺度的福祉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福祉下降的现象。而不同尺度上评估人类福祉的指标选择也有所不同。在国家尺度上,经常选取易于获取且范围较广的统计数据作为福祉评价指标,如前文提到的HDI。国家福祉指数(national well-being index,NWI)也在此基础上,整合了HDI、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社会指标(新闻自由),被用来对57个国家生活满意度的贡献率进行分析[25]。对某地的居民福祉进行评估时则要更多考虑地域特征及人口特征,建立符合当地条件的人类福祉要素。例如,在评估葡萄牙村庄的人类福祉时,需考虑当地的人口特征及收入来源,加入了家畜、农田拥有量和退休金保障等指标[26];对肯尼亚海岸人类福祉进行研究时,多选取捕鱼工具及与产量相关的指标[27];在内蒙古草原牧民福祉的评估中,加入了退化草地面积比、人均草场面积和人均参加民族文化活动的次数等指标[28];而在探究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研究中,选取了城市面积、人口和GDP作为测度指标[29]。

3 人类福祉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福祉的研究始于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10],而其能够真正融入到生态学的研究中还要得益于MA项目。MA提出的概念框架以人类福祉为核心内容,揭示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持续变化的人类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驱动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变化又可以导致人类福祉状况发生变化。同时,许多自然驱动力也在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传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植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30],人类福祉的研究使生态学的内涵从传统的生物与环境的二次元关系拓展到包括人与环境、人与生物在内的三元关系[31],将生态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2]。

3.1 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术语首次被使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惠益[7]53。自2005年MA创造性地提出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已逐渐受到生态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并维持人类福祉,但生态系统服务并不是人类福祉的全部来源[33],其他非生态的因素(如体制因素、个人的主观感受、生活经历)也对福祉产生了重大作用。生态系统提供的支持服务是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的基础,而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形成了良好生活的基础物质条件以及安全、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等人类福祉要素。人类福祉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在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经常存在权衡关系;而人类福祉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又是双向的,并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动态变化[34]。

在生态系统服务中,供给服务(提供粮食、淡水、薪材等)较易于度量,相互关系也更为直观。因此,关于供给服务对人类福祉的影响研究较为广泛。一般来讲,供给服务的减弱会导致福祉的下降。PEREIRA等[26]对葡萄牙北部乡村的人类福祉调查研究即证明了这一点,食物供给和文化服务下降对当地的人类福祉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沿海渔民的调查表明,鱼类供给的减少是影响近10 a来福祉的关键[27]。有学者对黄土高原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这里主要是粮食、水源供给服务,是造成福祉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35]。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没有产生影响,这主要取决于当地人类福祉对哪些特定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较大[26]。目前存在着当地的福祉和生态系统服务逐渐分离的现象,这是由于自由和选择机会的增多使得当地居民可以自主地选择生态系统服务的替代品,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关系更加复杂[26]。

另外,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和直接来源,其损失将会通过削弱生态系统服务来降低人类福祉[36-38]。生产生活更直接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人群(农民、牧民和渔民等),生物多样性损失对其的影响将更为剧烈。基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重要性,美国长期生态研究(LTER)计划20 a评估报告中指出,今后10 a的研究应集中在一个新的核心领域:生物多样性,以及建立生态和人类系统互惠的环境政策[39]。

3.2 人类福祉的时空分布特征

人类福祉具有时空分布特征,源于生态系统过程分析及人类福祉评估都首先设定时间和空间尺度,人类福祉和生态环境之间的权衡也存在长期和短期的权衡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权衡。

在时间上,随着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福祉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人类福祉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代光烁等[28]通过对近10 a农民及牧民福祉的变化研究,得到收入、道路覆盖率等对福祉变化的贡献最大,而犯罪率、环境空气质量是导致福祉降低的主要原因;潘影等[21]的研究表明当地农民福祉呈大幅提高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收入和食物福祉要素所引起的;杨莉等[35]的结论是农民福祉总体有所提高,但水平仍然较低,粮食安全和人均纯收入对总福祉变化的贡献较大。此外,除评估人类福祉的现状、历史变化以外,还需要预测未来人类福祉的状况。MA情景分析工作组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模拟未来的生态变化情况,得到福祉最高的情景及最低的可能情景[33]。目前,相关研究数据基础薄弱,对自然系统、服务供给和人类福祉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还刚刚开始,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福祉的预测能力还很有限。但根据广泛的推论,未来自然资源的减少将极度损害人类福祉[18]。更确切地说,海洋鱼类的过度捕捞和热带地区丛林肉的捕获将导致许多国家的食物安全隐患,甚至危害人类健康[40-41];山地森林的减少将引起大部分国家水供给的问题,影响人类福祉[18]。

空间分布差异对人类福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王大尚等[42]对密云水库流域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在流域上下游存在差异,流域内居民福祉的空间分布也呈明显的区域特征,并将密云水库流域的乡镇划分为低服务低福祉、供给服务依赖和高服务高福祉3种模式; VILLAMAGNA等[9]的研究发现人类福祉在整个Albemarle-Pamlico流域存在异质性,并对上下游福祉、邻近县福祉进行了比较分析。

3.3 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对人类福祉的影响

生态系统变化最终是由驱动力所引起的,MA对驱动力的定义最具广泛性,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任何自然或人为因素[7]87。

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服务,并改变物种的分布范围[43],还增加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使得自然灾害(暴雨、冰雹等)增多,间接影响人类福祉[4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AR 5)第2工作组(WG Ⅱ)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生计和贫困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负面影响,而它们又是人类福祉的重要内容[45]。

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驱动力包括人为干扰和人为保护。人类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类型、格局和强度来满足自身需求,导致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发生变化,影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主要生态过程,进而反作用于人类福祉[46-47]。虽然有研究表明人为干扰的土地利用变化(如工业化用地扩张)对人类福祉的提升有益[48],但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存在不均匀性和时滞效应,不能一致地立即得到响应。森林砍伐使一些人获得福利,但同时生态系统的存储和固碳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其他人的福利甚至社会福利[49]。RODRIGUES等[23]对亚马逊森林不同采伐时期的调查表明:人类福祉随着森林采伐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影响福祉的持续提高;DAI等[50]研究草原煤矿开采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牧民福祉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因此,不合理的利用往往会损害人类福祉,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等人为保护措施来改善或提高人类福祉[51],如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1,52]、建立区域可持续性范式[53]。

4 研究展望

4.1 构建全面评估人类福祉的综合指标体系

人类福祉具有多维性,仅考虑社会、人文和经济指标是不够的,还需结合自然要素指标,而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比如,在内蒙古草原地区,评估牧民福祉时可以加入白灾、沙尘暴及风灾的次数、草场退化面积比例、草场单位面积载畜量等自然要素指标。人类福祉还具有地域性,受到地区的自然条件、体制政策、风俗习惯和人口特征等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而究竟选取什么指标才能更充分而全面地表征和评价该地区的人类福祉,这是在福祉评估和研究中最为基础的,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比如,在农业耕作地区,可以加入年均干旱时间等自然指标、到达耕地的距离长短等产业特征指标来表征人类福祉。针对不同地区要建立适合当地的福祉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人类福祉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4.2 定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关系

目前,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关系的定量化研究还较为缺乏并处于基础判断阶段,是人类福祉在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挑战。原因主要有: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生态系统服务可能提供多种福祉;生态系统服务并不是福祉的全部来源,个人特征和生活经历等都会影响人的主观感受。因此,将重点研究如何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本身,并寻找研究区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何种方法将其定量化。比如,可以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在空间上的消长及分布来定量其在区域上的相互关系。

4.3 加强局地尺度的人类福祉研究

社会和生态系统过程依赖于尺度,尺度的转换会影响过程的发生,大尺度下得出的结论未必适用于小尺度;另外,结合不同的尺度看同一问题会得到更全面且可靠的结论。MA只是在全球尺度上揭示了生态系统、驱动力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框架,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和完善不同尺度(区域、国家或局地)的研究。而目前,对于国家、全球等大尺度上的研究较多,局地(某一流域、某一林场等)的研究较少。因此,加强对局地尺度人类福祉、生态系统及自然驱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尤为重要。

4.4 强化科学决策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和谐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关键,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福祉。由于目前人类福祉的科学数据支撑有限、决策者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内在关系认识不足等原因,科学研究还无法应用于决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同地区人类福祉的数据库建设,并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为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培养具有学科背景的决策人员,将人类福祉研究成果纳入决策支持系统。

[1] 王大尚,郑华,欧阳志云.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与人类福祉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6):1747-1753.

[2] SMITH L M,CASE J L,SMITH H M,etal.Rel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to Domains of Human Well-Being:Foundation for a U. S. Index[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3,28:79-90.

[3] LEISHER C,SAMBERG L H,BUEKERING P V,etal.Focal Areas for Measuring the Human Well-Being Impacts of a Conservation Initiative[J].Sustainability,2013,5(3):997-1010.

[4] WU J.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Science: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in Changing Landscapes[J].Landscape Ecology,2013,28(6):999-1023.

[5] 邬建国,郭晓川,杨劼,等.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1-11.

[6] 张永民,赵士洞.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的后续计划: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全球战略[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3):522-528.

[7]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Synthesis[M].Washington DC,USA:Island Press,2005.

[8] 李琰,李双成,高阳,等.连接多层次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框架[J].地理学报,2013,68(8):1038-1047.

[9] VILLAMAGNA A,GIESECKE C.Adapting Human Well-Being Frameworks for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s Across Diverse Landscapes[J].Ecology and Society,2014,19(1):11.

[10]DODDS S.Towards a ‘Science of Sustainability’:Improving the Way Ecological Economics Understands Human Well-Being[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3(2):95-111.

[11]KING M F,RENV F,NOVO E M L M.The Concept,Dimensions and Methods of Assessment of Human Well-Being Within a Socioecological Context:A Literature Review[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4,116(3):681-698.

[12]代光烁,余宝花,娜日苏,等.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初探[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5):656-662.

[13]COLLARD D.Research on Well-Being Some Advice From Jeremy Bentham[J].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2006,36(3):330-354.

[14]SUMMERS J K,SMITH L M,CASE J L,etal.A Review of the Elements of Human Well-Being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J].AMBIO,2012,41(4):327-340.

[15]SEN A.Well-Being,Agency and Freedom:The Dewey Lectures 1984[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5,82(4):169-221.

[16]DIENER E.Beyond Money Toward an Economy of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2004,5(1):1-13.

[17]DIENER E.A Value Based Index for Measuring National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5,36(2):107-127.

[18]BALMFORD A,BOND W.Trends in the State of Natur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Human Well-Being[J].Ecology Letters,2005,8(11):1218-1234.

[19]SUNEETHA M S,RAHAJOE J S,SHOYAMA K,etal.An Indicator-Based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Change and Human-Well-Being:Selected Case Studies From Indonesia,China and Japan[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0(11):2124-2136.

[20]程国栋,徐中民,徐进祥.建立中国国民幸福生活核算体系的构想[J].地理学报,2005,60(6):5-15.

[21]潘影,甄霖,杨莉,等.宁夏固原市生态保育对农民福祉的影响初探[J].干旱区研究,2012,29(3):553-560.

[22]CELENTANO D,SILLS E,SALES M,etal.Welfare Outcomes and the Advance of the Deforestation Frontier in the Brazilian Amazon[J].World Development,2012,40(4):850-864.

[23]RODRIGUES A S L,EWERS R M,PARRY L,etal.Boom-and-Bust Development Patterns Across the Amazon Deforestation Frontier[J].Science,2009,324(5933):1435-1437.

[24]OSWALD A J,WU S.Objective Confirmation of Subjective Measures of Human Well-Being:Evidence From the USA[J].Science,2010,327(5965):576-579.

[25]VEMURI A W,COSTANZA R.The Role of Human,Social,Built,and Natural Capital in Explaining Life Satisfaction at the Country Level:Toward a National Well-Being Index (NWI)[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1):119-133.

[26]PEREIRA E,QUEIROZ C,PEREIRA H M,etal.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A Participatory Study in a Mountain Community in Portugal[J].Ecology and Society,2005,10(2):14.

[27]ABUNGE C,COULTHARD S,DAW T M.Connecting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 to Human Well-Being:Insights From Participatory Well-Being Assessment in Kenya[J].AMBIO,2013,42(8):1010-1021.

[28]代光烁,娜日苏,董孝斌,等.内蒙古草原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动态变化: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J].生态学报,2014,34(9):2422-2430.

[29]任笑一.城市绿地生态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梯度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0]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8.

[31]王如松.生态学与人类福祉: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与复合生态系统研究[C].绵阳: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4.

[32]赵士洞,张永民.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1(9):895-902.

[33]BUTLER C D,OLUOCH-KOSURA W.Linking Futur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Future Human Well-Being[J].Ecology and Society,2006,11(1):30.

[34]YANG W,DIETZ T,KRAMER D B,etal.Going Beyond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An Index System of Human Well-Being[J].PLoS ONE,2013,8(5):e64582.

[35]杨莉,甄霖,李芬,等.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初探[J].资源科学,2010,32(5):849-855.

[36]BALVANERA P,PFISTERER A B,BUCHMANN N,etal.Quantifying the Evidence for Biodiversity Effects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Services[J].Ecology Letter,2006,9(10):1146-1156.

[37]毛齐正,黄甘霖,邬建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4):1023-1033.

[38]HAINES-YOUNG R,POTSCHIN M.The Links Between Biodiversity,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M]∥RAFFAELLI D,FRID C.Ecosystem Ecology:A New Synsthesis.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39]OHL C,JOHST K,MEYERHOFF J,etal.Long-Term Socio-Ecological Research (LTSER) for Biodiversity Protection:A Complex Systems Approach for the Study of Dynamic Human-Nature Interactions[J].Ecological Complexity,2010,7(2):170-178.

[40]FA J E,CURRIE D,MEEUWIG J.Bushmeat and Food Security in the Congo Basin:Linkages Between Wildlife and People′s Future[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2003,30(1):71-78.

[41]PAULY D,ALDER J,BENNETT E,etal.The Future for Fisheries[J].Science,2003,302(5649):1359-1361.

[42]王大尚,李屹峰,郑华,等.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特征及其与居民福祉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4,34(1):70-81.

[43]吴军,徐海根,陈炼.气候变化对物种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4):1-6.

[44]SCHROTER D.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and Vulnerability to Global Change in Europe[J].Science,2005,310(5752):1333-1337.

[45]张存杰,黄大鹏,刘昌义,等.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影响的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4):246-250.

[46]傅伯杰,张立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1(4):441-446.

[47]刘秀丽,张勃,张调风,等.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宁武县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3,32(4):1017-1022.

[48]ROBINSON D T,MURRAY-RUST D,RIESER V,etal.Modelling the Impacts of Land System Dynamics on Human Well-Being:Using an Agent-Based Approach to Cope With Data Limitations in Koper,Slovenia[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12,36(2):164-176.

[49]FISHER B,POLASKY S,STERNER T.Conservation and Human Welfare:Economic Analysis of Ecosystem Service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1,48(2):151-159.

[50]DAI G S,ULGIATI S,ZHANG Y S,etal.The False Promises of Coal Exploitation:How Mining Affects Herdsmen Well-Being in the Grassland Ecosystems of Inner Mongolia[J].Energy Policy,2014,67:146-153.

[51]李惠梅,张安录.生态环境保护与福祉[J].生态学报,2013,33(3):825-833.

[52]刘秀丽,张勃,郑庆荣,等.黄土高原土石山区退耕还林对农户福祉的影响研究:以宁武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2):397-405.

[53]邬建国,何春阳,张庆云,等.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14,29(12):1315-1324.

(责任编辑: 李祥敏)

Human Well-Be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in Ecology.

WANG Bo-jie1,2, TANG Hai-ping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 Beijing 100875, China;2.College of Resour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Maintaining and improving human well-being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and a new direction in the research of ecology. However so far only limited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human well-being in ecology is available in literatur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well-being, a review of human well-be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and a summary that currently the concept of human well-being is embodied ar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3 aspects in the study of ecology: (1)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well-being and ecosystem services;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well-being; and (3) effects of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variation of the ecosystem on human well-being. The directions and challenges of the research in future are prospected. Building up a comprehensive human well-be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qua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well-being an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hancing the study on the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 are the frontiers of the study on human well-being in ecology. Working on these scientific issues will promot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well-being to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at various governmental levels.

human well-being; index system; ecology; ecosystem service

2015-07-08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2014CB954303-2)

Q148;Q988

A

1673-4831(2016)05-0697-06

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5.002

王博杰(1991—),女,内蒙古满洲里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方面的研究。E-mail: wbj8383@163.com

① 通信作者E-mail: tanghp@bnu.edu.cn

猜你喜欢
福祉人类评估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评估依据
坚持共享发展 增进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