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砂的创新精神

2016-11-03 22:24史奇华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史奇华

摘   要:紫砂是为茶而生的艺术。紫砂壶的造型和制作之所以到今天都有一定的规矩,就是因为要配合茶的不同种类。铁观音、绿茶、乌龙都有各自对应的壶,它们的大小、高低、壶嘴的弯曲度,无一不是为了保证茶的色香味。

关键词:紫砂壶的造型;传统紫砂;紫砂创作的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35-01

诗酒茶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基本。中华的陶瓷历史足够长,紫砂史只有500年,但道器统一,紫砂逐渐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具形而上色彩的器皿。所以,一旦脱离了茶文化而只将紫砂当成炒作的对象,大雅即变大俗。由俗入雅除了自身修行,还需高人指点,是很艰难的过程;而由雅入俗则易。当前任何一个走红的艺术家,除了要尽可能地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还要兼顾推广经营。这些人往往到了或过了不惑之年,这种两难兼顾的生存状态或多或少地让人迷惑。

一、传统紫砂

何谓传统紫砂壶,像石瓢壶、掇球壶、仿古壶、秦权、虚扁壶、龙蛋、茄段壶等等,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溶入了无数艺人的心血,最终使形、神、气为一体,称为传统壶。传统壶品种讲究紫砂造型语言的纯度。紫砂壶的造型讲究工艺制成的线角的“严正美”,材质润泽光华,色泽高雅的“材质美”;曲直刚柔的“形态美”。紫砂造型艺术犹如绘画中的人体艺术,不需任何装饰,展示的是自身的完美。特殊的材质,特殊的造型,特殊的成形方法,构成了紫砂造型语言,就是紫砂韵味,如同唱京剧必需用普通话一样。只有用紫砂造型语言,才能谈紫砂造型创作。而且所谓传统的紫砂壶的造型是,也只是我们对古代艺人的创作的一种肯定,因为我们所谓的传统,在一些具有现代理念的美院的学生及一些外国的陶艺家眼里,像石瓢、一粒珠等品种,他们认为很现代。

顾景舟大师古稀之年的作品“写意的情趣更为浓郁,气韵更为生动,形体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一种静穆之美,达到不俗不媚而朴雅坚栗的境界”。“艺术作品越简练单纯,往往越要有深厚的功力,如:八大山人的画,有时只有寥寥数笔,却由于这几笔蕴含的学识、素养、功力,足以使人陶醉其中。”传统壶,大多是以光货为主,竹造型精炼,气度端庄,以最简单的线条,处理成无比精减的艺术品,这就是传统紫砂壶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国紫砂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从事这个紫砂行业的艺人们所需接受并加以消化吸收,然后能发扬光大的源泉。

二、紫砂创作的创新

(一)壶身、壶把、壶嘴、壶盖及壶钮之间的统一

必须精心设计,以达到壶身、壶把、壶嘴、壶盖及壶钮之间的统一和谐。虚实对比、点、线、面的协调、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考虑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壶嘴出水要爽,壶把等的使用要方便。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使一把创新的紫砂壶失去它的实用功能。在这方面,泰斗顾大师也曾说过:“失去实用功能的紫砂壶,只能做陈设欣赏的花饰品。”

(二)吸取其他相同或相仿艺术同类的精华

现代紫砂壶的创新,必须吸取相通或相仿其他艺术同类的精华。如:玉雕、石刻漆器、青铜器、建筑艺术,甚至一些西方器皿的表现手法。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他人之长,丰富我之创新。

(三)拓展紫砂壶创新中的现代题材

拓展紫砂壶创新中的现代题材,探索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表现手法,不断地丰富和完美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多样性。

(四)张扬创新者以及创新作品的个性

张扬创新者以及创新作品的个性,力求使自己的创新别具一格。有个性的作品越多,紫砂壶的群体必将更丰富,更具有活力,更繁荣昌盛,百花齐放。

(五)丰富紫砂壶创新中的装饰手法

从泥料中的绞泥,延伸到紫砂壶烧成的窑变之间的刻、嵌、包、堆泥等,紫砂壶装饰手法的多样化,必将使紫砂壶在创新中万紫千红,使我们得到更完美的艺术享受。

(六)精心改良造型中有缺陷的老壶

精心改良造型中有缺陷的老壶,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老壶改良的效果决不可忽视。现在的一些经典之作。有一些就是从老壶中脱胎而来。只要平时认真观察,对比一下,就会从中得益无穷。

三、结语

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那就是创新。创新的基点是个性,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就算是走在前辈走过的路上,也能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创新的路子是艺术家自己走出来的。但创新又不是一味求怪猎奇,一味追求怪异、奇诡是表达不了艺术真谛的,只会令人不知所云,反而背离了创新者的设计初衷。只有遵循紫砂壶的制作规律,再赋予题材上的新意,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紫砂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创新的题材新意在于挖掘,而并不在意其新旧。往往有一些看似旧的题材,经过创新者的努力发掘,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重现题材的中心思想,或者赋予其新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有了好的创意,加上好的题材,创新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创新纪录并不在乎作品的大小,很有可能以小见大,反而更见功力。

参考文献:

[1]陆浦东.五色土新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史俊棠,盛畔松.紫砂春秋[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