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1-03 08:29连璐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连璐

摘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实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课题项目:十二五规划一2014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名称:高校美术教育中"校校联合"新模式的探究。 编号:SGH140641。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纳入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轨道,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由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计划。此外,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也必须由国家统一规划。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是,计划教育体制仍然是阻挠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桎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教育的人才千篇一律,这一方面导致了人才过剩,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需要的其他方面人才十分稀缺。这不仅使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目标难以实现,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培养模式偏差。我国高等教育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更新。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复述型的考试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知识内容的理性认识,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死记硬背,另一方面也逐渐消磨了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虽然,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也仅仅是传统教学方式转换了一下形式而已,实际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3.人的个性被忽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让人成为某一类人。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又集中体现在推动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和实现又需要教育进行推动。但是,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服务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违背了教育规律。这导致人才培养按照社会生产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把学生作为一种商品,社会生产工具的一个部件进行规模化培养。教学目标的异化、落后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及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异化现象,导致了个性发展遭到了严重压抑。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分析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必然会生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要能够培养多层次、多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完成转型。其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大的差距,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这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正是对这种教育规律的客观反映。教育活动的所面临的客体是一个个现实的人,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在智力、体能、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实现。高校实现多样化教学,就必须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自主权。

3.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活动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高校也应该将推动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足点。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要培养当代大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卓越的实践能力,也要促进大学生人格不断健全。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学时就需要遵循因材施教角的原则。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定、管理方法的选用必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高校教育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分析

1.加强高校教学的实践性。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高校实时多样化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过程中,为了实现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进步的社会职能,高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应用型专业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首先,高校要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实现高等教育教学多样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应用型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地方实际,突出针对性。在应用型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专业之间的协调性。其次,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简单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被忽视。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中兴起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在教学中可以,实时“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一方面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课,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实践。

2.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按照层次进行人才培养。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新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发展对多规格、对类型以及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态势不断明显。我国高等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以“服务地方”作为重要的教育目的,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作为主要目标,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我国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层次分明、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3.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校在进行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具体特质,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培养进行二次分流。这次分流会呈现出了明显的横向多样化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将每个学生按照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当然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还需要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基础上不断朝着教学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和努力。其中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化的前提条件,没有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也就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优化有可以使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建立在更高人才质量水平的基础上,离开最优化来谈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也是有缺陷的。

结语

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的。此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也要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高校在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只有在进行理论总结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多样化教育发展战略。我国高等教育在进行多样化教学模式探索的过程中,要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推进实践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人才教学质量,推动学生个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晓阳:《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刘在渊、汪发元:《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高教探索》2012年第4期。

[3]陈晓阳:《地方农业高校构建本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4]高雪莲:《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1期。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