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上的中国法治文化史

2016-11-03 10:49黄鸣鹤
民主与法制 2016年23期
关键词:铭文青铜器青铜

黄鸣鹤

中国法院博物馆原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大院内,2015年起筹建新馆2.0版,移至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4号原日本正金银行北京支行旧址(该建筑建于1910年,建筑物本身亦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中国法院博物馆新馆于2016年1月6日正式开馆,向公众开放。新馆设有“中国审判历史展”“人民审判历程展”“全面依法治国,走向伟大复兴”三个基本陈列厅;“法律古籍珍品展”“正义的审判——审判日本战犯”“港澳台地区法院掠影”“世事沧桑的东交民巷”“外国法院及国际法院掠影”“中国古代最高审判机构”六个专题展厅;“模拟法庭”“法律知识问答”“普法活动教室”三个普法互动区;一个法制电影放映区。

日前,我至最高人民法院公干,返程当天发现离登机时间还有三小时空闲,遂探访了新开张的中国法院博物馆,叹服其间文化信息量之大,取一隅荐之,就青铜时代吧。

青铜的基本知识补习

青铜器是指由铜与锡混铸的合金器物,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个青铜铸器被普遍使用的年代,称“青铜时代”,时间跨度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彼时,青铜器被普遍使用在战争、日常生活、音乐和祭祀上。由于青铜器的制作采用范浇铸,模型只能一次性使用,故所有存世的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另外,古人喜在青铜器上雕饰花纹,或以铭文纪事,再加中国文字虽有变形,却一脉相承,可识别,故青铜之铭文,为后代考古留下大量一手可考据资料。

中国法院博物馆收藏了部分与法制有关的青铜器,以深埋大地多年所形成的斑斑绿痕,向我们诉说着一段段与法律有关的尘封往事。

第一号藏品:(亻+朕)匜

首先,我们有请中国法院博物馆青铜藏品的第一号(亻+朕)匜(音yingyi)。

该青铜器1975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是中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份记载在青铜器上的司法活动记载,包括纠纷的过程、法院的判决、法官对原告的训诫等,本案被告胜诉者(亻+朕)将所获罚锾铜铸成匜器,时间约在西周时期。

匜,盛水器皿,状如羊,盖前端为虎口,直口,屈舌兽首錾,西周中期制作之盛水青铜器。(亻+朕)匝特殊之处,在于内底及底连续铭文157字,记载一起发生在原告牧牛和被告(亻+朕)之间牵涉到五个奴隶归属的纠纷之审理过程及判决结果。

原告牧牛是被告(亻+朕)的下属,法官伯扬父在判决中认为牧牛的起诉行为是以下犯上,且属诬告,故判决原告败诉,不仅要将涉讼的五个奴隶归还被告,还被判决鞭五百,罚铜三百锾,并立誓永不对被告兴讼。作为胜诉方的(亻+朕),在拿到原告的罚锾铜之后,即铸成青铜器,将胜诉的过程及法官的判决镌于匜上,天天洗手濯足时见之。本是胜诉当事人(亻+朕)自得的行为,却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第一份可考据的判决书。

第二号藏品: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的特别之处:五祀卫鼎腹内壁铸铭文19行207字,记录了一场卫和邦君厉之间因为土地补偿而引起的违约案件。该品铸造于西周,1975年在陕西岐山出土。

这是一起非常有趣的与土地有关的纠纷。诉讼中,原告卫将邦君厉告到诸位执政大臣处,主张厉必须依双方先前约定将两条河流间的500亩地补偿给原告,理由是被告曾经承诺过,如果卫恭王勤政,就补偿给他500亩土地,且明确是哪一块水草丰美适合放牧也可以耕作的河间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厉却一直没有兑现承诺,诺言成为白条。诉讼中,被告答辩承认确实有过承诺。法庭调查后,多位司法官经合议作出判决,厉必须依约补偿给卫土地,不过面积被调整为400亩,厉同意接受判决,并立了誓言。

据鼎文中记载,判决作出后,司法官命令另外三位下属(司法辅助人员)和原被告约定时间,到现场勘定需要交付的土地地界四周,立界碑以防日后纠葛生事。鼎文记载,勘界移交工作结束后,原告卫举办了宴会,司法人员与当事人一起畅饮,宴后原告还有礼品相送。之后,卫将诉讼过程及契约内容铸造在青铜器上,作为礼器,传之子孙。第三号藏品:散氏盘

散氏盘缘何与众不同?散氏盘铸于西周晚期,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原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散氏盘和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同称“晚清四大国宝”。

与书法界赞赏散氏盘铭文“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不同的是,法律人研读的是散氏盘铭文中所传递的法律信息。

铭文中记载,西周厉王(公元前877~公元前842年)期间,“矢国”与“散国”发生边境冲突,后双方和谈,议定共同派官员对边境踏勘定界,双方约定矢人将部分土地割让给散国,作为双方冲突时矢国对散国的财产人口损害赔偿(高度怀疑冲突时夨人入侵散国国境,被击败后只得割地求和),双方在踏勘边界时议定以河流及其他参照物为界,竖立标志,所割让的地界绘成地图,正本由夨王保管,史正仲农(不知是否系周王朝派来主持调解的官员)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盟约立誓后,散人将事件过程铸成铭文记载于青铜器上。从现代法视角评判,散氏盘记载的与其说是土地纠纷解决,不如说是西周时期封国封邑间的边界冲突及其解决,属国际法调整范畴。

第四、第五号藏品:九年卫鼎和卫盉

这是一对青铜器的孪生兄弟,同样铸于西周中叶,被埋入坟墓之前(或者可以说出土重见天日之前更恰当?)同属一位主人裘卫。首先介绍大哥九年卫鼎,说其大哥并不是指它问世更早些而指的块头比卫盉更大些(青铜器,除非铭文中可判断具体年份,否则以现代科技进行年代检测,无法区别相近年份)。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原器通高37.2厘米,口径34.5厘米。双立耳,腹下垂,有三柱足。铭文字数,腹内壁铸铭文19行,共195字。

鼎中铭文记载的是一笔土地交易,西周共王九年(公元前914年)正月,一个名叫裘卫的人以一辆马车及其配套用具,另外再给交易对象矩的妻子十二丈帛,作为回报,矩答应将一块林地赠送给裘卫。这形式上是一个“投桃报李”的互赠行为,本质是一起土地买卖合同。

另外的一个细节是,矩答应送给裘卫的这块土地上,有一片林地属于颜氏家族,可裘卫希望获得一块完整的土地,不希望所获得的土地上还有其他权属。为解决这个问题,裘卫给林地的所有者颜氏家族族长送了礼,颜氏家族同意将土地转让给裘卫,双方在朝廷公职人员的见证下,办理了土地交付手续,各方共同对土地四界作了标识,一件名为互赠实为买卖的土地交易完成了。事后,裘卫给参与协助此事的人都送了礼。事件过程被记录在鼎中铭文,说明送礼在当时是公开进行的人际应酬,参与、介绍、协调、见证某项交易,从而获得酬谢的现象十分普遍,并不被视为贿赂。

九年卫鼎的另一同胞兄弟是卫盉。盉是古代盛酒器,可以调和水与酒的比例。青铜盉的形制一般为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錾,下有三足或四足。青铜盉出现于商代早期,是后世茶壶的雏形。也有将盉作为盛水器代替匜,在盥沐使用,以盉浇水,以盘接水。

卫岙系西周中期青铜铸器。1954年于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器通高29.5厘米,口径20.2厘米,束颈,分档款足。盖内铸有铭文12行132字。铭文内容与九年卫鼎近似,记述的是西周共王时期裘卫以三件玉器和三件礼服换取矩伯的土地1300亩田之事。第六号藏品:刖刑铜方鬲

这是一个悲伤的器皿,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肉刑的真实存在:一个受了刖刑的断足人悲催地守护着一扇门。

中国古代,“刖”与“剕”意相同,即断足。视其轻重,断左足、右足或双足,中国古代刑罚之一。《韩非子》中有载:“楚国和氏得玉璞,献之王,左右言其为石,楚王以为狂,刖其左足,驱之,逾年,和氏持玉璞复进,又刖其右足。”另有《韩非子·说难》中记载:“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鬲是古代用于炊煮或盛放食物的器具。青铜鬲形状似鼎而空足,《汉书·郊祀志》谓鬲即为空足鼎。

刖刑铜方鬲,方体,双附耳,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各有一个立体卷尾龙,口沿下装饰云雷纹衬底的窃曲纹。下层为盛炭火的炉膛,底部四兽足。炉膛正面铸能开闭的两扇门,本器最大亮点,就是以一受过刖刑的断足人持一插关作守门状。这也是中国古代肉刑存在的文物证据之一。《周礼·秋官》中记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积。”说明奴隶社会时代,受刑人在遭受肉刑痛苦之后,仍须负担为统治阶级看家护院、守关守门的职责。

第七号藏品:史墙盘

史墙盘的前世今生:西周时铸造青铜盘,因盘中铭文所载之人名墙,在周朝的职位是史官,故该盘考古界又称为“史墙盘”,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

盘是西周时贵族用来装洗盥用水的器皿。《礼记·内则》有载:“进盥,少者奉,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另《说文解字》注说,“承盘者,承水器也”,均说明盘乃水器。商周时,贵族在祭祀和宴饮前都要行沃盥之礼,用匜往手上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以昭显清洁。考古挖掘时,常发现盘与匜同处放置。

史墙盘于中国法制史的珍贵之处,在于其底部铸有铭文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

史墙盘所载铭文,内容涉及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征战杀伐、祭祠活动、宴会享乐,涉及法律的活动有: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婚嫁礼俗等,是考据西周时期刑事、民事法律制度不可多得的青铜文物。

纸上言来终觉浅,绝知宝贝须亲瞻。择一风和日丽日,三五好友,近距离感受可也。不收门票,但人多,最好提前预约。

责任编辑:阮莹

猜你喜欢
铭文青铜器青铜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
夔膚簠铭文读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