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客服

2016-11-04 18:40敏之
养生大世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客服医患福建

敏之

2016年8月5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王含在微博上说起一件事,一名素不相识的网友将母亲复杂的病情通过私信传给了她,希望她能加以诊断。王含只是坚持自己“微博不询病”的原则,便被这名网友责骂:“不善良”“没医德”“不是人”……

每个人都想有几个医生朋友,身体不适时,可以求助。然而,对医生来说,这样的“友情解答”却可能成为苦不堪言的压力。

“实时客服”的无奈与“热闹”

不少医生都有着类似的遭遇,在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的夹击下,他们几乎沦为了“实时客服”。亲朋好友也就罢了,还有很多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压根就不认识,但加了你的微信,平常不说话,一到生病的时候就想起你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皮肤科主治医生林小清说,一个周末的清晨,一个并不熟悉的朋友发来微信向他咨询病情,他睡到中午醒了才答复。可第二天见面时,那个朋友便对他冷嘲热讽,说他不把朋友放在眼里,让林小清百口莫辩。

“时不时还有患者半夜一两点给我打电话,咨询完,他没什么事儿,安心地睡觉去了,我的睡眠却被干扰。第二天还要早起上班,这哪里受得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中医师吴宽裕说,从前患者喜欢要医生的电话号码,现在更方便了,直接用微信,有事没事都来问上几句,既占用了医生的时间、精力,也让他觉得不被尊重。

拉锯战与无效需求

事实上,“使用”医生朋友时,大多数人只想到方便,却没考虑医生朋友的知识和时间都是有价值的。因为“问起来方便”,产生了拉锯战与无效需求——很多人想问随时问,有人简简单单的问题反复问,有人问过的问题忘了重新问,甚至有人从发病原因、发病机理、治疗用药、药物副作用到预后和预防都问得清清楚楚,医生几乎等于写了一篇科普文章。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董兴模说,现在他和同事们都倾向于使用专业的医患沟通平台。“真有需要的病人会完成注册,再按平台的提示建立患者档案,填写发病时间、病情与用药情况以及想获得什么帮助。医生一次性掌握相对全面的信息,才更利于回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子平说,在专用平台上,收费与否不是重点,但医患双方把角色摆正确,咨询行为就更正规、高效。更可怕的是事后责难。朋友直接站在药店里,拍下他皮肤上的问题,再拍下药店里的一排药,问我:“你说我要买哪种药?”这样的遭遇让张子平哭笑不得,“几千年前中医看病就要望闻问切了,现代人就医更是要问清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再做必要的体格检查与专科检查,才可能确定病情,临床的诊断思维必须是严谨的。”

朋友更该互相尊重

生活中,我们常有找朋友帮忙的时候,但双方一定是基于互相尊重的基础。医生十分清楚患者的痛苦与家属的焦虑,但医生也有自己的职业规范,更有法律的制约,网络咨询有太多的局限性,万一患者的病情有变化,会认为是医生的误导,带来纠纷。

“医生在临床的诊疗、手术之余,都要花时间进修,提高业务水平,那些看起来很‘方便的咨询只会加剧他们的疲劳。”张子平认为,医生的业余时间除了学习,还应该多陪陪家人、孩子,而不是应对无止尽的咨询。吴宽裕表示:如今不少同行达成共识,对网络咨询一般只能笼统回复,不会具体到药物(特别是非处方药),“咨询不是诊疗,到医患平台咨询体现的是对医生的尊重,医生不给出具体方案,则是对医患双方的保护。”(参考资料《福建卫生报》)

猜你喜欢
客服医患福建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语音推销
敬业的客服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基于广东“一张网”对内客服模式的探讨
销售能手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