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

2016-11-04 05:20王伟时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王伟+时瑞

摘   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必将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近代以来,西方思想不断冲击中国文化,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已成为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儒释道哲学滋养着中华民族在内的特有的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绘画的风格。当今想要保持绘画的中国性在重新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必然要重新唤起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哲学;绘画的中国性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156-01

随着现代化步伐不断推进,中国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如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已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其中便包括如何保持中国 绘画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它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经过历代的革新,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哲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卓越的艺术是哲学的,哲学指引着艺术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必然是民族艺术的基石,我们在此文中仅就哲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做一些浅显的讨论,以期阐明他们对保持文化中国性的重要作用。

古代画家,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以尊崇社会道德精神为其根本。这种在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基础上发扬了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画家的思想和创作。儒家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充分表达了对个体的人格完善的追求。儒学促成的艺术本体论中的和谐精神及道德内涵,不仅使绘画在中国被看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并且被赋予崇高的道德使命。忠孝节义为题材的民间绘画艺术,就是以儒家精神为支撑,另外各种政治题材的绘画更是严谨遵守儒家的思想。《帝王图》《步辇图》等各类皇室贵族为中心的绘画作品,无一不体现严格的等级分划,君君臣臣的界限。

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取决于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观,而这种艺术观的完善,不仅包括儒家思想,更包括道家和佛家思想。

道家思想基于出世的哲学观以老子的“无知无欲”为理想人格,由庄子发展到了极致。庄子以“逍遥游”的幻化理想,追求与儒学理想不同的另类人格境界——“虚静坐忘”“天人合一”——《庄子.人世间》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①对于艺术而言,庄子的“心斋”与“坐忘”就是要求在从事艺术创作时要抛却功名利禄、凡尘琐事的缠绕,心无旁骛,只有虚心静气,才能神思遨游,通古今于一瞬,完成对宇宙万象的化境,寓无限于有限,达到“同于大通”的境界。得益于庄子的哲学,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达到与物同一、超脱感官感受而用心感知的深层的审美体验。庄子主张“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只有心境纯澈,才能获得对世间万物的的把握,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

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寓言,更直观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曾云巢画草虫沉浸于“不知我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的物我两忘的状态,从本质上实现了对一切客观现实的超越而进入“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的审美境界。我们看敦煌飞天壁画和魏晋名士绘画,线条婉转流畅,人物衣袂飘飘,神情悠然自得,仙骨侠风。这些画呈现给观众的是仙境,是可生可死的超脱的审美境界。老庄的思想,甚至影响了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和空间观。有学者称中国绘画观察法为“散点透视”,对此定义,学界有不同观点。但相比于西画的焦点透视到三点透视,中国绘画的观察是多角度动态的,它并不拘泥于眼睛一时能领略的风景,更不拘泥于当下能领略的风景。比如绘画中的建筑,多个面可以同时呈现,甚至屋内的场景也是可见的。②山川更是高深处可见于同一画面, 在画中,斗转星移,不同时空的物体可以同时呈现,古代文人画常绘的松竹梅菊四君子图便是典型。这种不合西方“逻辑”的存在常常是在客观的基础上联系“在场”与“不在场”的,奇思妙想,心领神会。

当然,提到哲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禅宗是不可忽视的,它将“莫静坐”作为其要旨,反对传统“静修”观念。对南禅宗而言,关键不在客观状态的动与静,马祖就认为一味静寂就会“沉空滞寂”。所谓“不识玄旨,徒劳念静。”“静修”也只是修道的一种形式,没有了悟真宰,“静修”也是徒劳。

《赵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问:“无为寂静的人,真落在沉空也无?”师云:“落在沉空。”云:“究竟如何?”师云:“作驴,作马。”③ 虚追寂静,只得堕落。它指点我们要意顺“自然”,杜绝虚念妄想。纠结虚静,只能沉空滞寂。禅宗思想深刻影响着宋元以降的中国文人画,因此才有了八大山人“涉事涉尘”的绘画思想,才有了石涛“一画之法,乃自我立”④的绘画变革。

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熏陶下,中国绘画本因不断发展又独具魅力。然而近代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被动接受了许多西方的思想文化,有识之士,要“睁眼看世界”,新文化运动更强烈地要求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律贬为糟粕,置之度外。然而,鲁迅先生撰写的“拿来主义”并未被很好地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随着糟粕一同被打入冷宫。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拒于主流之外,文化的中国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里,并非主张将西学拒之门外,中国想要现代化就要开放视听,兼收并蓄。但看大唐盛世,雄伟壮丽,国立强盛,统治者兼收并蓄。但国人的心态是骄傲自尊的,纵使收揽不同风貌,依旧有着中华民族独立的风格。近代以来,遭遇了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的打击,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但是中国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排斥。只要是舶来品,总是比国产货好的。

虽然1987年新学潮开始对文化艺术反思,出现了诸多补救“去中国性”的“再中国性”运动,但依然没有改变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绘画的操控。

如今,知识开始大众化,然而高雅的传统文化传播得却越来越狭窄,传统的绘画只在少数学者之间流传,高校教育也逐渐偏向西式的风格。相比于日本和韩国,中国并未能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性。日本如今是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但是日本人依然注重书法修养,注重历史悠久的浮世绘。日本从来没有放弃现代与传统的双轨发展制。而在中国,毛笔字和中国画依然只是小众的,供少数人自娱自乐的,中国画的市场也是被垄断着的。中国绘画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播,人们对自己文化的瑰宝更是缺少了解。

常有不了解中国画精髓的文化人批判中国画太有“程式性”,总是一成不变。西方绘画确实有变化,但中国绘画也是不断发展的。从早期壁画到文人画,从重彩画到淡彩画,从工笔到写意,从花鸟画到山水人物画,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不断拓展,绘画精神不断丰富。要知道,在老庄时代,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就通晓“流动生变”的辩证哲学了。

没有民族性的文化是难于在世界之林立足的,深化中国绘画的中国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的发展总是以文化和哲学为依托的,我们不是要归复到古代的私塾教学,处于优良文化的大众传播也应该采取更便捷高效的方式。然而不可否认,我们并未能真正欣赏自己的优良文化,我们更应该多加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用外来文化的优点补其不足。众所周知,陈丹青的一组西藏组画享誉内外。这是一组油画,他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性,也很好地诠释了充分具有中国性的中国的绘画才会被世界所认可。绘画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体现,绘画的中国性不仅关乎艺术本身,更关乎民族的文化和长远发展。想要保持绘画的中国性,首先要承认和充分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重新树立民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政府和民间共同致力于民族性的传播和发展

注释:

①庄子.南华经[M].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印刷厂,1995:46.

②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0:14

③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598.

④石涛.周远斌(点校).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