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穷万物之源

2016-11-05 07:14贾荣志
美术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婺源笔墨中国画

文/贾荣志

心穷万物之源

文/贾荣志

贾荣志/广西写生中国画50cm×50cm2016年

贾荣志/广西那坡写生中国画66cm×34cm2016年

作为一个画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在艺术生涯中富有生命力,对欣赏者具有吸引力,就必须以大自然为师,经常亲近自然,到自然中去吸收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创作构思和画面的把握能力,这是常理,也是定理。

画画要有“感悟”,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上更是如此。我想“感”和“悟”是有两层意义的。“感”就是对物象独特的感受,是“外师造化”,“悟”是“中得心源”,是物象从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转化的过程。这是与先贤之论相一致的,是我国古代一切有创造性的画家所积极倡导的。清人石涛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主张,坚持以大自然为师,认为“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要求“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的创作方法。

写生作为绘画基本功中最关键的一课,其目的是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先贤均有论断:潘天寿先生就有“练笔在课堂,取材在自然,立意在心上”的教诲;塞尚也曾经说过“画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到大自然当中去,研究大自然”。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中有“凡学画者,看真山真水,极长学问”;清·龚贤《画诀》中有“画泉宜得势,闻之似有声”。即在古人画中见过,摹临过,亦须看真景始得;清·笪重光《画筌》中有“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清·唐岱《绘事发微》中也有“古云不破万卷,不行万里,无以作文,即无以作画也”……先贤之说,并举写生之首要,其作品在超然物外,气韵生动,得法自然,出于天成则神品生矣。

↑贾荣志/广西写生中国画50cm×50cm2016年

↓贾荣志/广西写生中国画50cm×50cm2016年

然写生之旅非易,纵观前人各有感悟。中国画传统写生形式有二:一是以古人“师人不如师造化”“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危坐终日,纵目四顾”“徘徊凝览,默与神遇”,目识心记,烂熟于心的写生方式,在广游饱览熟读万物后,打下众多腹稿,以心代目,以目代手式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归后则以“焚香净几,凝神静气”达到“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的目的;二是强调对自然对象要大胆“剪裁”,可“增”可“减”,对美的东西要“增”,不美的要“减”,重视“游”“记”“写”的方法,在行万里路广览名山大川的途中,山之真髓皆囊于胸,面对实景,只以极简的线条寥寥几笔记下景物的大略印象、走势,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高度提炼剪裁。然后闭目沉思,强调主观印象,凭着对山川精神之领略将生活中最精采、最感人、最鲜活的东西加以纯化与升华。对景写生要创造,不能依样画符,面对真景要加以概括、取舍、加工和改造,

对于一个景,一百人画之,即有一百之面貌,这是与个人的修养阅历分不开的。李可染先生说“写生不能提倡自然主义,做自然的奴隶,无所作为,无所创造”,在以笔墨对景写生时无论是构图取物,还是黑白浓淡,虚实疏密的处理都必须作一番艺术匠心和主观的处理,做到心手协调统一。把所见、所感、所悟、所思融于写生旅途,“在对象里寻回自我”,在各自不同的“自我发现”中铸造出自家的“式样”再赋于创作,最后做到“白纸青天,一挥而就”的境界,写生难矣,做到如此更难。

在写生与创作时,还应强调具象与抽象的问题。具象与抽象作为绘画的艺术形象,在写生创作中尤为重要。石鲁在《学画录》中说“视以通真,想以通情”,具象就是“视”与“真”,是客观事情的自然物象;抽象是“想”和“情”,是通过理想化认识所形成的意象。物为画之本,意为画之神,有物无意不足以通道,有意无物不足以达真。在写生创作中,意不离物,神不离形,美不离真是为常理。具象为显,抽象为隐。对于自然物象,“物熟而成意,意熟而生艺,艺熟而生术,术熟而生美,美则动人,动人则精品出矣。如是之为熟,乃心手操劳,千锤百炼。由粗到精,由低到高之过数,艺术之精醇。岂是无心闲手者所梦得耶”。这充分阐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绘画作品的产生过程,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在写生中描绘具象是容易的事,而对着自然又要臆造符合自然规律的新形象是难的,能意象造型,此形则生生不息!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过程其实也是创作过程,画者不可当做被画物象的奴隶,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也不要把写生看做仅仅是收集素材的一个手段,要用画家眼光观察景物,要大胆取舍,要掌握好虚实关系,要艺术再现生活。对一个画家而言从古人那里掌握了笔墨技巧,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古人的笔墨语言,而且运用到写生中去,这是一个画家所必备的基本要求。写生是一个画家从继承传统到创作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宽视野让笔墨随着时代进步的必由之路,

贾荣志广西写生中国画50cm×50cm 2016年

另外,根据写生地点的不同、季节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心得,如婺源写生,婺源是江西东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被旅游书籍冠以“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与浙江、安徽为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以明清古建筑为代表,而自然风光更是如诗如画: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婺源不仅有江南层峦叠翠的山林,碧绿绸绢般的小河,还有蜿蜒的石板路连着一个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更为突出的是这里的徽派建筑,其风格体现在“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身,青黑色的瓦,屋顶是刻着各式图案的飞檐翘角,直指苍穹,在蓝天绿树映衬下分外瞩目。婺源古民居既具有浓郁的徽州特色,又不乏匠心别具的独特格局。婺源的水,可以说是婺源的活的灵魂。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风景有了灵气,婺源风景才会如诗如画般的优美。而横跨其上的桥则又平添了几许韵味。婺源的樟树也是出了名的,我们看见的樟树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高大雄伟,显示着历史的印记。在婺源,风景到处都在你的身旁,最美的风景就在你不经意的途中出现。我在写生中也受益匪浅,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风水学知识、规划知识、古代环保知识及其他各种人文知识,了解了中国先贤的智慧与能巧;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

再如太行山写生,不同季节的巍巍太行加深了我对美的理解,震撼、激动是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纵观层叠断崖,此起彼伏、重峦叠嶂,它以一种形式存在着,不管哪种形式,是错落、互补、重叠、起伏,或者其他,它总是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体现出雄浑厚重的美。不论是位置的摆放还是颜色的点缀都形成了一种和谐和美感。走在山间,放眼望去,随便截取一个画面便可以独立形成一幅作品!

←贾荣志/广西旧州写生中国画66cm×34cm2016年

←贾荣志/广西写生中国画66cm×34cm2016年

→贾荣志/广西十九渡桥写生中国画66cm×34cm2016年

还有去年我到宝岛台湾去写生,印象最深的有阿里山,流行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曲优美的旋律一直飘荡在我的脑海里,我不只是喜欢它的歌词美,也不光是因为它的旋律沁人心扉,更多的是它联系着两岸同胞的骨肉之情。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市的东北,它不是一座山,而是18座山的一组山群,主峰海拔2600多米,峰回路转的原始大森林,绵延不绝。阿里山的日出、云海、晚霞也是那里的奇观。饱览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迥异的奇木异树。阿里山生长的桧木,树龄很多都在千年以上,最粗的有3000多年。桧木色泽红亮,纹理细腻,是写生创作的好题材。每年的三月到四月樱花开放的时节,漫山遍野樱花绽放,洁白似雪、灿烂耀眼的吉野樱,把阿里山妆点成一片美丽缤纷醉人的花海世界,美不胜收。观览神木的同时欣赏樱花,又是一番情趣哟。这些美景的感受和理解与太行、张家界、婺源等有所不同,对创作来讲别有一番感受,更有利于提高山水画笔墨技巧,面对实情实景加深对传统笔墨技法的理解与运用。以感情注入生活、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文化底蕴,这样的作品才能做到笔墨传神,气韵生动

山水画的传统意义上的写生,主要赋予了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为创作作品收集素材,服从于创作的需要。二是通过写生锻炼提高画家的观察理解景物的结构和表现能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高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三是到自然当中去,寻找自我感悟的形象,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寻找鲜活生活之情。以最直接、近距离的方式记录表现生活,无疑是最生动、最真实的,光靠临摹所无法得到的。写生要用心灵来写,要触景生情,因情生意,要用意来写,因意生法,法备气至,得气则活。在散乱的实景中求统一,在散乱中求意合趣味,乱中求型,乱中求序,离象求真方能找到自己,才能更好地触发情感、完善自我。

以上林林总总谈的是我长期在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江西、河南、云南、浙江、福建、台湾等地写生采风中自己的体会,是认识、观察、体验自然的一些感悟,最后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把自己的感悟用于实践。在对象写生、对象抒情、对意造境、坚持物为画之本的基础上投入自然、拥抱自然、感受自然、理解自然、忠于自然到主宰自然、超越自然、创造自然,而确立意为画之神的境地,达到“于墨海中先立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清·释道济《苦瓜和尚画语录》)的精神境界。

贾荣志/广西写生中国画66cm×34cm2016年

贾荣志

现为山东画院山水画创作室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

山东华通美术馆名誉馆长

山东艺术家学术委员会山水画创作院院长

猜你喜欢
婺源笔墨中国画
中国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乡愁里的婺源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画中婺源游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