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有机结合?推动绿色发展

2016-11-05 09:09李裴
当代贵州 2016年33期
关键词:试验区贵州文明

李裴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这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和贵州的重大使命,这是坚守两条底线,探索实践发展与生态双赢的重大平台。

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我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委书记陈敏尔作了重要讲话。陈敏尔书记的讲话和省委的部署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令人提神鼓劲、凝心聚力、精神振奋。讲话和部署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决策部署,融会贯通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辩证关系,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必将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建设进入以绿色转型为特征的新时期。

陈敏尔书记指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如何理解这“两个重大”?我感到,第一,这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和贵州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格外关心。早在198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我省成立了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对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先行探索。2014年国务院各部委将我省列入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力推动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把贵州列入全国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既是对近些年贵州生态文明改革实践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对贵州的重视和信任,更是赋予了贵州重要的使命和任务。第二,这是坚守两条底线,探索实践发展与生态双赢的重大平台。坚守两条底线,就是要“两线一起守,两山一起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守护绿水青山与换得金山银山间实现双赢。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必将推动工作力量向试验区集中、资源要素向试验区投放、政策措施向试验区倾斜,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绿色转型和绿色崛起;必将推动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重要平台相互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有效模式,在贵州发展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第三,这是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主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必将对系统解决与贫困交织的生态问题产生制度建设的根本性作用,在推动生态建设中让广大群众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必将壮大绿色经济,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绿色改造,将极大的促进我省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抢占生态文明建设制高点,助推我省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富民强省之路。

陈敏尔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的重要部署凸显了六个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创新性,为我省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一是凸显了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有机结合,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特别指出,要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巨大价值,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敏尔书记特别强调,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是贵州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指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有机结合点。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把绿色转型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坚持寓资源能源开发、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中,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新路子。

二是凸显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结合,为绿色发展明确了目标指向。敏尔书记指出,“百姓富与生态美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中”。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对生态健康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建设生态文明,说到底既要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他们享受生态美,又要让人民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分享更多“绿色福利”,实现百姓富。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山地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结合的典范,在乡村旅游“井喷式”增长的同时,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593亿人次,旅游收入705.9亿元,年均增长31.7%。我省应进一步实施“绿色崛起、富民强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探索一条生态富民、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凸显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有机结合,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基础所在。生态产业化重在按产业化规律推动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的新模式,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重在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前者,侧重于生态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后者侧重于产业的生态化改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系统性决定,必须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并进,加快构建“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绿色产业体系,突出做大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特色轻工等生态利用型产业。

四是凸显了自然生态与绿色文化的有机结合,为绿色发展明确了精神支持。培育绿色文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之举。自然生态与绿色文化相依相存,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绿色文化发育的肥沃土壤,成熟的绿色文化是自然生态得以保护和持续改善的精神力量。自古以来,贵州各民族依山而居、伴水而栖,在与自然生态依依相存中形成了朴素的自然情怀,懂绿、爱绿、护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基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绿色理念和智慧,为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提供精神引领。一方面,我们要打好“生态建设攻坚战”“污染治理突围战”“环境监管持久战”这三大战役,绵绵用力筑牢绿色屏障。另一方面,要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全民共享。要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推进人作为自然人、经济人和社会人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人作为绿色自然人、和谐社会人的正能量释放,形成推进社会进步的新动力。

五是凸显了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的有机结合,为绿色发展昭示了广阔前景。敏尔书记指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既要立足生态抓生态,又要跳出生态抓生态,做好结合的文章,突出自身特色,注重取得实效,形成试验亮点”。无论是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或者大健康等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脱贫攻坚中开展生态移民要克服的也正是要减少人的活动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大幅提高,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明显不足,生态产品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领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十分必要。我们要通过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融合发展寻求发展新动能,既能通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推动各领域发展相互促进、各得其所,更能让大生态建设增强活力,焕发勃勃生机。

六是凸显了生态环境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机结合,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动力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相依相存,前者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后者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动力和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充分用好改革的利器,革除弊制,建立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体制机制和法律保障。同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效也直接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推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必须更加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的作用,树立问题导向,聚焦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攻坚和重点突破。要抓实抓好具有贵州特色的“自选动作”,形成若干特色和亮点,探索创新一批在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比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突出惩戒与鼓励并举,更加注重激励;在生态补偿机制上,探索运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形成对生态贡献者的良好导向。全省各级党委政研部门和改革办定会深入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聚焦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在推进绿色转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模式创新等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聚智辅政,大力推进改革实践,创造更多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作者系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 责任编辑/徐海星)

猜你喜欢
试验区贵州文明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对不文明说“不”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