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使用音乐的策略

2016-11-07 01:44郑一晴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音乐策略

郑一晴

摘   要:多数纪录片都通过画面和一些同期声来传达信息给观众,音乐虽为配角,但好的配乐,能更好的帮助导演传达出画面的内涵,感染观众。

关键词:纪录片;音乐;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120-01

在当今这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中,电影电视艺术迅速的发展。其中纪录片更是由最初的黑白影像发展为彩色影像,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人们对于纪录片的研究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符合大众审美的产业链条。2005年,一部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动物纪录片让观众们眼前一亮,这部名为《帝企鹅日记》的小成本纪录片不但在全球创造了八千万美元的票房,更夺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一、《帝企鹅日记》创作特点

《帝企鹅日记》是由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吕克·雅克所编剧并导演的。“影片讲述了在南极大陆上生活的帝企鹅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生存于南极的帝企鹅怎样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及它们的天敌作斗争怎样对小企鹅倾注它们的爱,从而完成它们的生命延续之旅。”

(一)故事性的影片风格

首先,与以往纪录片不同的是,《帝企鹅日记》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由三位配音演员分别配饰雄企鹅、雌企鹅、小企鹅的声音。惟妙惟肖的人生配饰,让原本不会说话的企鹅们像是与观众交流般传达着自己的“心声”。就像是聆听企鹅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观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故事里,感受影片所带来的乐趣。

其次,《帝企鹅日记》采用了富有诗意化的台词。例如,在最开始迁徙时,说道:“我们有一场爱情约会。”在雌企鹅照顾小企鹅的时候,说道:“像太阳一样,我们的孩子一天比一天要强壮。”在小企鹅刚开始走路的时候,说道:“这块冰好冷,我的脚好痛。”这些台词的运用一方面强化了第一人称叙述所带来的拟人化的感受,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传统纪录片中生硬说教的传达方式,让人更乐于接受。

最后,《帝企鹅日记》的导演兼编剧吕克·雅克采用了故事性的影片结构,来讲述帝企鹅迁徙、求偶、孵化、抚育的全过程。迁徙的坎坷,求偶的欢快,孵化抚育的艰辛都经过了导演的精心安排,像是给观众讲述一个个故事一样。尤其在雌企鹅下海捕食的时候,电子音特效和细节的展现,将其捕食时的危险刻画的淋漓尽致。这些都让单纯的动物拟人化,传递出了传统动物纪录片所不能传递的人文情怀。

(二)巧妙的镜头设置

一方面,《帝企鹅日记》中镜头的设置十分的合理。本片中,观众们既可以看到广阔浩瀚的南极大地,又可以看到帝企鹅走路时脚踩冰雪的细节展现。《帝企鹅日记》在完整的展现帝企鹅迁徙生活的同时,又合理的运用镜头,让观众们领略到传统动物类纪录片所不能展现出的景致。

另一方面,本片导演大胆创新,敢于运用镜头传达相对主观的个人情感。例如在雌企鹅水下觅食的一段中,导演巧用蒙太奇,将海底的凶险和帝企鹅对食物的渴望描绘的淋漓尽致。又如,在结尾小企鹅们长大时,导演使用了一个上摇镜头,将小企鹅细节完整的展示给了观众,同时又加入了导演主观情感,即对于小企鹅成长的肯定和赞扬。

(三)完美的音乐运用

《帝企鹅日记》的配乐由有“电子音乐才女”之称的法国音乐新星艾米莉·西蒙担任。她独具匠心,不但使用玻璃瓶等自制乐器配乐,更细心体会感悟导演构想,使得片中音乐与画面浑然一体。

在本片中,音乐的使用恰当到位。既符合了导演的创作初衷,也没有因为音乐的出色而喧宾夺主。音乐大气优美,旋律中所穿插的电子音效,更使得《帝企鹅日记》摆脱了传统动物纪录片的单调,充满了时尚与现代的气息。著名的纪录片导演雅克·汉贝曾言:“《帝企鹅日记》中的配乐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它颠覆了传统观念中配乐在纪录片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纪录片使用音乐的策略

纪录片多以画面为重。除少数以纪录音效、音乐等声音元素为主的纪录片外,多数纪录片都通过画面和一些同期声来传达信息给观众。在这之中,音乐理所当然的充当起了一个配角。音乐虽为配角,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红花还要绿叶配,只有好的配乐,才能更好的帮助导演传达出画面的内涵。因此,如何更好的在纪录片中搭配音乐,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做好配角,切勿滥用

既然把音乐定位为视听艺术中的配角,那么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对于音乐陪衬角色的定位要明确。

音乐对于纪录片是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对于纪录片而言越多越好。“纪录片音乐只有置入适当位置,融入作品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使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它的感染,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时候,才是最佳效果。”优秀的纪录片配乐讲究以少胜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不见的音乐”。在画面需要抒情的时候辅以抒情,在画面单调的时候加以润色,这样才能使得纪录片本身的魅力得以展现。

因为音乐在纪录片中属于声音里的一个部分,因此,在纪录片里,音乐要能够让步。一方面,在画面传达关键信息的时刻,音乐要及时的收住;另一方面,在与同为声音分支中的同期声和采访声有冲突时,也应及时让步。否则音乐不但没做成配角,反而对整部影片起到了阻碍作用。纪录片《幼儿园》在音乐的取舍方面做得十分的好,片中有段幼儿园孩子在春节来临时朗读诗歌,在朗读结束后画面中是纷飞的大雪。此段配乐在孩子开始朗读的时候由萨克斯似有似无的演奏声开始,音量十分的低。渐渐的,在孩子朗读结束后,声音渐渐加强,并且加入了弦乐的声音,让音乐优美动听。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在开始为同期声和画面让步,最后渐渐增强配合画面抒情,做得十分合理。因此,纪录片导演在使用音乐时候应该时刻明确音乐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滥用音乐,让“戏不够,歌来凑”的尴尬局面产生。

(二)了解主旨,紧扣主题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音乐产生和传达情感的作用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所认可。那么,在相对主观的电视电影艺术中,音乐可以用其抽象的情感配合画面客观的事物传递出相对统一的情绪,以达到我们常说的情感上的共鸣。在《帝企鹅日记》中,为了增加企鹅迁徙时规模和意义的重大,导演便以交响乐的配器方式,烘托场面的壮观,达到一种气势恢弘的效果。

因此,在为纪录片选配音乐时,应当悉知导演的构思,把握好整部影片的风格和主旨。在为关键的画面配乐时,更应尊重导演构想,迎合导演思路。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当主角王尔敏经历一年半的留学生活回到祖国与父母重逢的时候,音乐以较为抒情的钢琴加上弦乐声表现了温馨感人的氛围。配乐,可以说是影片情感基调的另一个导演,因此,只有了解片子主旨,紧扣影片主题,才能使得配乐做得更妥帖。

(三)配合镜头,引领节奏

在电视电影艺术中,导演常通过调动镜头,角色乃至时空的变化等多种方式来形成其独特的节奏。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因其有较为客观的特性,所以通过后期剪辑等方式使片子产生节奏感,就会大大提高观众观影乐趣,同时也能让导演赋予影片一些主观的思想内涵。

比如在《帝企鹅日记》中,雌企鹅下海捕食,海底危险展现的时候,配乐使用了简单打击乐器和电子音效,配合切换较快的镜头,将大海的危险展现出来。又如,在纪录片《我们为什么而战》中,有一段讲述日军侵略南京以及在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在刚开始讲述日军侵略,中国军队抵抗的时候,使用了一段小号引领的乐曲片段,配合切换较快的画面,传达出一种勇于反抗斗争的精神。而在日军大屠杀之后,则用低沉哀伤的乐曲配合切换较慢的死伤人群的画面,表达出一种悲伤的情绪。

因此,在一部纪录片中,配乐应当结合画面,在与导演进行沟通后再进行。配乐更需仔细观摩镜头,把握好整部片子或快或慢、或松或弛的节奏才能与导演共同完成一部视听艺术的展现。

总之,《帝企鹅日记》是一部优秀的、成功的纪录片。它不但获得了2006年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更夺得超高的票房,赢得了观众们的赞誉。相信它在音乐方面的卓越成就,定能改变人们对于纪录片音乐的认识,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谭征.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的主题表达与符号美学分析[J].电影评介,2011(12).

[2]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姚鹏,方广锠,袁坚.东方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石屹.纪录片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纪录片音乐策略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音乐
Passage Four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