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红利期不再

2016-11-07 08:23包冉
综艺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豌豆荚红利估值

包冉

创业六年的“豌豆荚”被卖掉了,作价约2亿美元,买家是阿里。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在公开信中说:“是我们主动做出的选择,我们相信这能给应用分发业务带来更好的未来”。我相信这是肺腑之言,因为在当前的移动应用分发和资本市场形势下,没有比融入互联网巨头体系更好的选择了。更何况,还有2亿美元的估值。

2014年软银注资,豌豆荚估值尚存10亿美元;稍早一点的2013年,百度花了足足19亿美元买下“91手机助手”——所以说,此次阿里既是“接盘侠”,又是“抄底侠”。

作为独立移动应用分发平台的代表,豌豆荚做得已经足够好、坚持得也足够久。但其个案折射出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在迅速告别红利期的现实,包括人口红利、政策红利和资本红利。

首先,人口红利,从2010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大迁徙已经结束。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网民总量6.88亿,手机网民总量6.22亿,规模占比已突破90%。一句话,能换手机上网的,都用手机上网了——红利期不再,怪现象就接踵而来。比如曾尽享移动互联网高速增长红利期的小米,其手机销量开始下滑、品牌光环加速陨落,原先频率稳定的“新融资-高估值”节奏也告暂停,至于估值是否还有450亿美元,不好说。

其次,政策红利。从桌面到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政策红利不是所谓的“互联网+”,而是各个细分领域的行政管理空白,但这些漏洞正在被快速修补。

魏则西事件,除了震撼百度的营收和股价,更导致《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迅速跟进。易租宝和一众“XX宝”的垮掉,司法部门的强力介入,让乱象丛生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偃旗息鼓。在出行领域,在中国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之下,参照有关部门表达的政策精神,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分享经济”。

最后,资本红利。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之后,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中国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加上2014-2015年昙花一现的“大牛市”,使热钱充斥着一级与二级市场,带来中国版的“互联网创业量化宽松”。但是,这段好日子已经结束了。

告别红利期不是坏事,这会帮助我们更加冷静地审视中国互联网。机会永远是动态的存在,依托技术创新和超前布局,总能开辟出新的蓝海,比如在原本“小众”领域做强做大的大疆无人机,直接引领了一个新的细分领域的兴盛。

这时候,战略判断甚至比资本充盈还来得紧迫与重要。人工智能的垂直领域深度应用、基因工程与互联网、云时代的安全服务和太空领域的开拓积累,可能孕育着巨大的新红利空间。至于目前大热的直播、VR和互联网汽车(车联网),笔者概不看好。直播和VR,进入门槛太低、做好门槛太高,低水平恶性竞争难以避免;VR和互联网汽车,与用户的生理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这会导致所谓“产业颠覆”的节奏将无比缓慢,整个行业的阶段性向下拐点必然会重复出现。比如,特斯拉无人驾驶导致的用户命案,恰在眼前。

猜你喜欢
豌豆荚红利估值
别了 豌豆荚PC版
中外企业并购定价比较研究
关于互联网企业估值的新思考
豌豆荚并入阿里移动 双方利好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互联网公司几百亿的估值是怎么来的?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