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及毒副反应分析

2016-11-07 13:34冯淑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6期
关键词: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

冯淑娟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及毒副反应情况。方法 9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顺铂+氟尿嘧啶(ECF)化疗疗法, 观察组进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疗法, 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完全缓解(CR)7例(15.6%), 部分缓解(PR)30例(66.7%), 疾病稳定(SD)5例(11.1%), 疾病进展(PD)3例(6.7%), 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中CR 4例(8.9%), PR 24例(53.3%), SD 11例(24.4%), PD 6例(13.3%), 总有效率为62.2%。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方面, 观察组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于肝肾功能损害、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及手足麻木末梢神经毒性的发生例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进展期胃癌, 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 毒副反应较少, 患者较为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胃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疗效;毒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135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 死亡率均较高, 发病率居我国各类肿瘤的第二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肿瘤预防意识的淡薄, 早期胃癌时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 患者常常忽视或者不重视其存在的危害, 且诊断率低, 当临床症状明显时, 病变大多已属进展期,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痛苦[1]。目前, 临床上唯一能够有效根治胃癌的手段就是手术切除。但由于进展期胃癌已侵入患者的胃壁肌层及浆膜层, 肿块较大, 易侵犯周围组织, 易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很难根治切除, 且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复发率较高, 已失去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2]。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10.8%~39.7%, 但术前进行化疗, 可使肿瘤降期, 减少肿瘤负荷, 提高根治切除率及预后, 其中有著名研究学者提出新辅助化疗方案, 即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新辅助化疗疗法可应用于胃癌治疗, 能够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化疗效果及生活质量[3]。因此, 本院在此研究中特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手段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 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90例, 纳入标准:①均确诊为进展期胃癌;②其他脏器的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除外。男63例, 女27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18例, 印戒细胞癌16例, 中分化腺癌28例, 粘液腺癌28例。对照组男32例, 女13 例, 平均年龄(50.4±9.6)岁;观察组男31例, 女14 例, 平均年龄(50.2±9.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ECF化疗方案, 化疗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60 mg/m2) , 静脉滴注顺铂(75 mg/m2), 静脉输注5-氟尿嘧啶(500 mg/m2, 持续输注96 h)。观察组进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疗法, 即化疗第 1 天静脉滴注奥沙利铂(130 mg/m2, 静脉滴注2 h) , 化疗第1~14天, 口服1500 mg卡培他滨, 2 次/d, 早晚各1 次[4]。两组患者进行每3周为1个周期、3个周期为1个疗程的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疗效标准:本研究采用 WHO 推荐的实体瘤近期疗效:CR、PR、SD、PD, 总有效率=CR+PR, 其中手术标本中无肿瘤病灶残留或仅有原位癌残留则可判定为CR[5]。化疗毒副反应按照WHO 的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分为Ⅰ~Ⅳ级, 以Ⅲ或Ⅳ级视为严重反应。②观察指标:以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毒副反应情况(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脱发及皮肤色素沉着、手足麻木末梢神经毒性)为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中CR 7例(15.6%), PR 30例 (66.7%), SD 5例(11.1%), PD 3例(6.7%), 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中CR 4例(8.9%), PR 24例(53.3%), SD 11例(24.4%), PD 6例(13.3%), 总有效率为62.2%。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毒副反应情况对比 在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方面, 观察组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而对于肝肾功能损害、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及手足麻木末梢神经毒性的发生例数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早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不是十分的明显和特异, 一旦出现胃癌典型症状, 大多属于中晚期, 而当胃癌处于进展期时已经相对较晚[6], 在临床上单纯手术治疗往往已经无法根治, 因此化疗成为了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特别是大多数Ⅲ ~Ⅳ期患者, 因为其相对于最佳支持治疗能更好的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且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可明显提高, 减少患者由于胃癌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及带来的各种痛苦。其中5-氟尿嘧啶和顺铂作为常规的胃癌化疗药物, 两者联合应用对晚期消化道肿瘤起到很好的协同治疗作用, 奥沙利铂则是第3代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 对5-氟尿嘧啶及顺铂耐药的肿瘤细胞同样有效, 并且与顺铂相比无肾毒性, 不需要水化, 消化道反应轻[7]。而卡培他滨则是5-氟尿嘧啶的口服替代药物, 在体内通过代谢转化为氟尿嘧啶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可在肿瘤内选择性激活途径, 口服吸收后主要在肿瘤组织内被胸苷磷酸化酶转化为抗肿瘤活性药物氟尿嘧啶, 只在肿瘤组织内发挥作用, 避免了对其他组织的损害, 不良反应较轻。有研究显示, 将卡培他滨作为辅助化疗药物可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更多, 且在患者体力、疾病进展及转移方面均有明显的生存优势[8]。

本院为了进一步探究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手段, 在此研究中特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手段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CR 7例(15.6%), PR 30例(66.6%), 而对照组中CR 4例(8.9%), PR 24例(53.3%), 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2.2%)远高于对照组(62.2%)(P<0.05)。在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方面, 观察组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而对于肝肾功能损害、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及手足麻木末梢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辅助化疗具有极强的疗效, 不良反应较少, 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 对于进展期胃癌, 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 毒副反应较少, 患者较为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康, 戈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6, 11(3):261-263.

[2] 姜雷.胃癌患者外科治疗策略的循证研究.兰州大学, 2012.

[3] 倪志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行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3):154-155.

[4] 陈浮, 朱海杭, 王璐.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疗效分析.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1):53-55.

[5] 葛郁平. II-III期胃癌术后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辅助化疗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6] 尤光贤, 郑景璋, 蒋先明, 等.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观察.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9(3):144, 146.

[7] 赵兴峰.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9):1503-1504.

[8] 辛海莉, 梁锦湄, 覃兴贵.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中国药业, 2015, 4(19):86-87.

[收稿日期:2016-07-25]

猜你喜欢
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
延续护理在改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焦虑状态中的作用
奥沙利铂动脉灌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探究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价值分析
两种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临床治疗疗效观察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对比研究
改良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胆系肿瘤的疗效观察
晚期胃癌患者行卡培他滨或替吉奥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新辅助化疗、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对照分析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