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与“习近平、马英九新加坡会面”专题报道

2016-11-08 06:57祝兴平毛姝晗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习马专题报道期刊

祝兴平 毛姝晗

中国期刊与“习近平、马英九新加坡会面”专题报道

祝兴平 毛姝晗

2015年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晤,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一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始终牵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弦,此次历史性会晤的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因而也受到了两岸媒体的共同关注。从年初马英九首次提及“习马会”的可能性开始,各大媒体便展开了前瞻性布局,形成了前期舆论环境。直至11月正式会面之后,两岸媒体纷纷推出集中性、深度专题报道,同时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结合自身期刊所属类型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将“习马会”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推向了高潮。

相较于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期刊媒体发行周期固定且相对较长,缺乏时效性。但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垂直细分层次多,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与喜好,同时其印刷更为精美,能给读者带来“悦读”体验,也便于长期保存,用于反复阅读。因此,基于这些特点,国内期刊在报道时主要采用了专题报道、封面报道、深度分析、专家剖析等形式,较好地发挥了期刊媒介精准、专业、深刻的优势,为读者提供了详实、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本文将通过对海峡两岸多份期刊有关“习马会”的专题报道进行分析,对整体报道情况进行梳理,同时对比各期刊在报道角度、方式以及框架等方面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此次专题报道的传播效果与经验。

一、中国期刊“习近平、马英九新加坡会面”专题报道的基本情况

(一)大陆地区期刊报道的基本情况

2015年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习马会”为主题的文献数量达到111篇,其中特色期刊文章与报纸文章的占比均高达三分之一,其他相关关键词包括“习近平”“马英九”“九二共识”等。而在龙源期刊网上,包含“习马会”专题或主题的期刊文章数量为82篇,发表时间集中在2015年年底。从学科分布以及期刊类型来看,人文社科类,尤其是时政新闻类、中国与国际政治类期刊报道居多。总体上,此次专题报道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包括对“习马会”现场情况、双方领导人发言致辞以及答记者问的纪实报道;对“习马会”台前幕后各种细节内容的分析;同时还有对“习马会”举行的意义、影响以及两岸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等。

从报道的数量和规模来看,时政类期刊是此次“习马会”专题报道的主力军,财经类期刊虽有涉及,但少有开设专题,下文将对这两类期刊的基本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另外,还有其他类期刊,例如党史宣传类、新闻资讯类等,由于报道数量相对较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本文将不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1.时政类期刊

广义上讲,时政类期刊主要是指采集、刊发时事、政治类新闻或报道的期刊;狭义上讲,时政类期刊特指在党的各级组织领导下,开展时事政治类新闻采集刊发、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报道社会发展情况的期刊。一般情况下,时政类期刊发挥着新闻媒体基本的信息传播作用,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实反映,从而满足人们对重大新闻事件信息的需求;而在特殊情况下,时政类期刊还发挥着设置社会议程、引导舆论方向的作用,经常能反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趋势并起到宣传效果。从报道形式上看,时政类期刊主要擅长于深度调查性报道、舆论监督性报道、专题性或主题性报道以及对重大的政策变化进行前瞻性报道与分析等。因而此次里程碑式的“习马会”事件成为各大时政类期刊在2015年年底都没有错过的关键性选题。

目前,大陆期刊市场上知名度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时政类期刊主要包括《凤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环球人物》《看天下》《瞭望东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等。

如前文所述,大陆的时政类期刊在2015年11月至12月,集中推出了“习马会”的封面报道或专题报道,笔者主要对龙源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搜索到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和整理,通过分析发现,针对不同的报道内容,各期刊在报道方式和角度上不尽相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对“习马会”的意义、影响及两岸发展趋势的预测,这一部分文章大多以会议纪实或专家点评的形式出现;二是对“习马会”的台前幕后报道,这一部分既有从历史角度出发的,例如分析“习马会”与“九二共识”之间的关系,也有从会晤细节、花边内容出发的,例如分析新加坡在“习马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何会议上两岸领导人分别称呼对方为“先生”;三是“习马会”举行的成果,主要通过描述大陆与台湾各自对于“习马会”的反响来呈现,例如报道“习马会”后的台湾。

对此,笔者首先选取了针对此事件进行了封面报道和专题报道(包括一些专家评论员的特稿和约稿)的11家有代表性的期刊,各期刊报道的具体安排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就封面报道而言,除只安排了一篇文章的《看天下》之外,其余期刊的报道都展开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未拘泥于某一个方面,力求做到了全面、立体。例如《凤凰周刊》在2015年第33期的封面报道中,分别推出了《“习马会”与两岸关系的未来》《信使30年:两岸关系中的新加坡角色》《蔡英文:“我们被突袭了!”》三篇文章,三管齐下,从三个角度对“习马会”进行了报道。其中,第三篇文章开篇即提到“当习马会的消息传出之后,兵荒马乱的民进党终于明白,即使未来执政,大陆还是绕不过去的一关”这一重要事实,通过讲述民进党方面蔡英文的反应与态度别出心裁地从侧面说明了“习马会”的重要地位。

其次,《中国新闻周刊》在2015年第42期的封面报道策划中用了较大篇幅,共有七篇文章,其中包括三篇纪实采访稿。另外,《“习马会”后的台湾》一文还重点讲述了“习马会”后台湾蓝绿两党及社会的态度,提到虽然当前民进党牢牢占据上风,但马英九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的成绩依然为他加分不少,“习马会”本身只是一纸无字的两岸和平协议,但却是一声两岸分隔66年以来最响亮的和平钟声。另外两篇文章《先生的会面》和《跨越66年的“先生”会面》则突出了在会议中两岸领导人互称对方为“先生”的这一细节。

《凤凰周刊》2015年第33期封面

《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第42期封面

《看天下》2015年第31期封面

《看天下》2015年第31期的封面文章标题为《“习马会”幕后推手》,虽然从报道比例上远低于其他样本期刊,但该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习马会”当天的整个过程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与历史事件穿插记叙,使每一个环节和画面都显得水到渠成,有章可循。例如文章报道此次会后习近平和马英九马两人共用了晚餐,此时顺势引出了十年前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宴请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其夫人的新闻事件,并指出自那之后,国共两党建立了党对党平台,“登陆”也不再是“卖台”同义词,甚至民进党高层也不乏到大陆的对话交流者,这种报道形式很好地向读者剖析了“习马会”从酝酿到实现的原因。

就专题策划而言,虽然表1中列出的六份期刊没有将“习马会”事件作为封面文章,但在进行报道时也关注到了各个方面。例如专题比重最大的《新民周刊》,其报道重点一方面放在了台湾,其中《台湾,兵家必争之地》一文重点讲述了台湾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关国家对“习马会”的态度,《台湾光复70周年之际的南海之会》则从台湾光复这一历史事件出发强调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台湾光复之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另一方面,该刊还突出了对新加坡的报道,推出了《为何选在新加坡?》《让这五部电影,带你走近新加坡》两篇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6期中题为《“九二共识”与16年前的一个“忠告”》的报道就“习马会”事件本身进行了延伸思考,在回顾“九二共识”从提出到在台湾暂时性“消失”的历史的同时,类比了当下的政治局势,提出了“历史是否会惊人地相似”这一疑问,也为此次专题报道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

和封面报道不同的是,专题报道中还出现了纯粹的图片新闻报道形式,例如《新民周刊》2015年第44期中的《回顾国共风雨九十年》《两岸二十三项政策红利》报道,但从内容上看都属于专题报道中的辅助性信息。

2.财经类期刊

财经类期刊相较于时政类期刊而言,专业性更强,属于期刊的一个垂直细分种类。展现产业发展生存状态,透视行业市场投资机会,深度解读财经热点事件,是大陆地区财经类期刊最常见的报道主题。因而,大多数财

经类期刊都以报道和解读财经人物和财经事件为主,但如何挖掘社会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经济价值和影响则成为财经类期刊在此类专题报道中的重点。目前,内地期刊市场上主流的财经类期刊包括《财经》《中国经济周刊》《商界》《第一财经周刊》《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财经》等。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与内地的经济往来一直十分频繁,且二者之间始终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习马会”的举行在两岸交流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因而必然也存在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影响。为此,部分财经类期刊也推出了自己的专题文章,主要作品如表2所示。

表2

从报道数量上看,财经类期刊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对“习马会”展开集中性报道,同时政类期刊的浓墨重彩相去甚远,只是通过个别文章阐述了“习马会”的经济效应,例如《财经》的两篇文章《路遥知马力:“习马会”作用不应拘泥于短期政治效应》《习马会的多重意义》。从报道角度上看,财经类期刊的报道内容主要是强调了“习马会”的价值,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价值,因而选题角度不如时政类期刊丰富,内容编排上也缺乏翔实度。

针对此“遇冷”现象,笔者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将短期和长期分开来考虑,而“习马会”只是一次两岸领导人的个人会面,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方文件、协议或合约等具有约束力的书面材料,因而其对经济方面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作为一个政治性事件,“习马会”经济性价值更有可能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在当时,大陆的财经类期刊之中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专题性报道。第二,“习马会”事件毕竟不是单纯的财经事件,同时可以预见其会成为时政类期刊竞相追捧的热点,财经类期刊很难在报道潮流中有创新或亮点。但这些报道虽然零散,却也向读者传递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的信息,也构成了整个期刊行业中报道该事件的重要一部分。

(二)港、澳、台地区期刊报道的基本情况

香港、澳门、台湾作为我国的三个特别行政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有诸多类似,但都有别于内地。这些区别很大程度上导致港澳台和内地的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存在很多差异,小至用词用句,大至基本观点立场、报道角度等。“习马会”事件是关系到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福祉的重要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内地与特别行政区之间“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因而关注港澳台地区媒体对“习马会”事件的报道是十分有必要的。

1.香港、澳门地区

香港、澳门媒体对于此次习马会的关注热情并不算高,所做报道多以短消息和反映事实类的新闻为主,因而主要是报纸文章,没有在期刊中形成专题报道。其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习马会”的历史意义及如何巩固两岸和平、“习马会”对台湾大选的影响、“习马会”消息传出后对股市的影响、新加坡在两岸关系中的特殊地位等。

其中,香港的《文汇报》除了对事实信息予以关注外,还发表评论文章《专家解读:“习马会”为明年大选投下变量》,认为“习马会”对于蓝营的气势产生了鼓舞效果,而泛蓝票仓也能起到一定的回流作用。《明报》《大公报》《信报》《南华早报》则多倾向于对双方互称“先生”“习马会”巩固两岸和平等事实性信息进行报道。而《立场新闻》则对反对“习马会”的声音表现出浓厚兴趣,因而其文章也多反映民进党立场。

笔者分析,港澳地区期刊媒体对“习马会”关注甚少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因为该事件对港澳地区直接影响并不大,且港澳地区并不是此次会面的主角,虽然“习马会”的历史意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媒体缺乏足够的事实性信息,无法报道与港澳地区受众接近性较高的新闻。二是因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问题同大陆与港澳地区之间的问题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因而在报道时更妥善的选择就是保持客观独立,以反映事实为主。

2.台湾地区

不同于港澳媒体,台湾媒体对于“习马会”极为关注。除各大报纸外,几份知名期刊也都为此开辟了专题,其中《远见杂志》更是就此事件单独发行了特刊,整期报道“习马会”。从内容上看,台媒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以下议题上:“习马会”敲定过程是否正当、岛内舆情及抗议人群、各政治人物表态、此次会面的各种影响等。本文选取了《远望杂志》《远见杂志》《海峡评论》三份开设了专题报道的样本期刊进行分析,统计的报道分配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三份期刊都是在2015年12月刊推出了专题报道,笔墨侧重有所不同。其中,《远望杂志》的文章《马习首握的意义》一方面肯定了两岸领导人握手这一举动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台湾民众的态度以及美国在两岸关系中扮演角色的分析,指出“两地对于马习会反应的南辕北辙,恰好说明了两岸之间的现实处境:国家尚未统一,民族还在分裂。”

《远望杂志》2015年12月刊

《海峡评论》作为一本专注于海峡两岸关系的期刊,一直以来致力于结合海外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共同讨论祖国统一、中国前途和世界和平的问题。此次发刊除了探讨两岸问题的日常性报道之外,另外以《试评“马习会”最终的意义与收效何在》《“马习会”创新局:两岸里程碑》《以“马习会”始,以“马习会”终》《徒留遗响于悲风而已》《为和平统一的道路搭上了桥梁》五篇文章构成了专题报道。报道的整体基调以积极肯定为主,还举例说“台湾指标民调”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0%的人赞成两岸领导人会面,这也表明了台湾的人民在对于大陆的看法与两岸关系的问题上,以往情绪化的成分已有显著减低,而理智的成分相对升高,这也是此次会面带来的巨大成果之一。

《远见杂志》是一本时常聚焦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期刊,针对此次“习马会”推出了含23篇报道的特刊,角度丰富、内容全面。包括回顾历史类的报道,如《从金门协议到习马会:无字的两岸和平协议》《从对立到和解两岸互动历史总回顾:两岸分治66年关键一刻》;会议纪实类报道,如《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开场发言、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记者会:开启历史新局,携手增进》《新加坡现场—马英九总统开场暨正式会议全文:以对话取代对立,以和解替代冲突》;各类专家评论和外媒观点类报道,以“习马会”对台湾民众、政党、选举等产生的影响为主,如《从现在看未来,下任总统的挑战》《蔡练生:新领导者须继续巩固两岸互信》;会议花边信息,包括会议在公开程度上的特点、会议举行地点的选择等,如《“马习会”公开透明的程度超越国际惯例》《从海皇大厦到香格里拉:李氏父子推手,将星国写入两岸谈判史》。

二、中国期刊“习近平、马英九新加坡会面”专题报道的主要特点

由于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期刊没有对“习马会”事件进行过多报道,可用资料有限,因此在这一部分笔者只对内地和台湾地区的专题报道特点进行讨论。从上文中对基本情况的梳理来看,内地和台湾地区期刊在对“习马会”展开专题报道时既有共同的关注点,但也各有侧重,下文将从报道角度、报道框架、报道方式几方面对其异同点展开分析。

(一)大陆与台湾地区期刊报道的共同特点

1.报道内容:多元立体,全方位剖析“习马会”

主题多元立体,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报道“习马会”,是海峡两岸期刊在该主题报道中最突出的共同特点之一,深入系统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其酝酿、发生、发展和结果及影响的全过程,满足了受众对该事件信息的各方面需求。笔者将主要的共同报道主题分成了五类,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可以看出,以上五个报道主题之间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首先,报道通过对会议的纪实和现场各环节及事件的解读向读者传递以事实性信息为主的内容,同时让读者对“习马会”的整体情况形成初步了解;其次,在对基础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信息和其他二手资料,剖析“习马会”带来的影响,提高读者的重视程度;再次,借助专家学者的专业点评形成初步预测,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也能激发读者的思考;最后,补充一些会议花边新闻,从侧面报道会议的情况,这也是当前媒体在报道会议类新闻时较为青睐的主题,能够迎合广大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同时也是使此类硬新闻得到软处理的一种方法。这些报道主题汇合在一起,形成了颇具规模效应的专题报道,为读者展现了此次“习马会”的全貌。

2.报道角度:重视历史,充实报道

相较于其他媒体而言,期刊媒体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深度挖掘事件的相关信息,这是期刊媒体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因此,在对“习马会”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时,期刊媒体都对历史信息表现出高度重视,用以充实报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这也成为在上一部分中提到的重要报道主题之一。对此,各类期刊借助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相关历史事件报道,通过对比或者类比的方式力求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度挖掘“习马会”这一重大事件。

例如,在《凤凰期刊》2015年33期中,《信使30年:两岸关系中的新加坡角色》一文的落脚点虽然是“新加坡在两岸关系中的角色”,但通过梳理历史发现,新加坡曾多次扮演类似角色,并在开篇就指出“习马会选择在新加坡召开自有其历史渊源,这个‘两边都信任’的东南亚小国老早就是两岸关系的中继站。”同时也强调了新加坡已故前总理李光耀在这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个政治人物如李光耀一般,与两岸分治以来历代最高领导人皆会过面并且拥有不错私谊,因此他在世时长期充当双边的‘斡旋者’和‘传话人’。”借助真实的历史事件,如李光耀穿梭海峡为邓小平与蒋经国斡旋谈话、首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等,让读者对新加坡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的这一特殊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解答很多不知其背景的读者在这一方面的困惑。而在台湾期刊方面,《远见杂志》的“习马会”特刊中首篇封面文章《从金门协议到习马会:无字的两岸和平协议》则将历史回顾到1990年签订的金门协议。首先,金门协议作为建国之后海峡两岸分别授权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份书面协议本身就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尽管“习马会”最终并没有签订类似的纸质协议,但两位领导人的会面实质上是一种无字的协议;其次,“习马会”的主人公之一马英九也是当年金门协议签订时的事件参与者之一,作为这两次重大事件的共同参与者,文章从这一关系上找到了切入点。

从分析可以看出,越是时代的,越是历史的,要深刻认识和了解某一事件,就必须探究其可能存在的历史渊源,寻根溯源。二手资料一方面对于媒体来说,可以充实报道内容,提升报道质量,提高报道效果;另一方面对于读者来说,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具体事件的台前幕后。

3.报道方式:夹叙夹议,图文结合,生动形象

从报道手法来看,此次专题报道中既有突出观点和立场的评论性文章,也有以描述性为主的故事性报道,而更多的报道则是穿插使用记叙与评论手法,使得报道更加具有层次感。例如大陆方面,《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第42期的封面报道策划中的《郑永年:“习马会”开启两岸新的政治时代》《陈长文:两岸关系明年或可变得更好》《唐树备:两岸领导人会面乃汪辜会谈所期目标》三篇文章,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了该期刊与三位专家学者的采访实况,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将其观点呈现出来,在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官方解读。而在台湾《远见杂志》的特刊中,也安排了五篇此类以个人观点为主的报道文章,包括《专家剖析未来最难缠的对手:习近平软硬兼施,台湾必须步步为营》《林中斌:双方只要有善意,何患无辞?》《林浊水:九二共识 是浮动红线而非框限》《张五岳:2016年台湾将走向冷和期》《蔡练生:新领导者须继续巩固两岸互信》。为了使报道更加客观,不偏不倚,该期刊充分照顾到了各种不同立场和倾向,为他们提供了充分自由的发言空间和机会。

从表现形式来看,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成为主流,尤其是设立了封面报道的期刊,均选取了各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图片传达主要信息。期刊媒体作为静态呈现的平面纸质媒体,尽管在报道深度和广度上有其自身优势,但其生动性、直观性和现场感远不如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同时,专题报道通常很难避免使用较长篇幅的文字,但冗长的文字表述容易让读者失去阅读耐心,尤其是现在碎片化的阅读形式已经成为主流。因此,期刊媒体在做深度专题报道时通常会加入一些图片资料,或是以某些重要的图片单独成篇,形成图片新闻,试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从前文中展示的各类期刊封面报道的配图可以看出,虽然各有侧重,但重点信息多集中在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握手”这一话题上。通过为每一篇文章都提供相应的配图,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切身感受当时的现场氛围,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大陆与台湾地区期刊报道的不同特点

1.报道角度:结合自身政治社会情况选取出发点

尽管如上文所述,两岸期刊在报道“习马会”事件时关注的主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且涵盖了方方面面,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具体针对每一个报道主题进行组织编排和展开报道时,两岸期刊则各有侧重。例如针对共同报道主题2(“习马会”的价值、影响、意义等)而言,台湾期刊在报道时主要立足于台湾本地的人、政党和社会情况,文章包括《远见杂志》中的《从现在看未来:下任总统的挑战》一文;而大陆期刊则更多地从大陆和两岸的关系出发,少有单独讲述台湾地区影响的文章。

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大陆和台湾地区虽然同属中华民族,但海峡隔开的不仅是地理位置,还有制度和思想,尤其是台湾地区激烈的政党竞争常常成为影响媒体报道角度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问题在大陆地区并不存在;第二,新闻报道必须具有接近性,即与读者的关系密切,且能够使之迅速产生明确的认知和共鸣,因此在选取报道角度时,两岸的期刊会充分考虑各自读者市场的情况,结合受众的需求与特点,提供更“适销对路”的信息。

2.报道框架:“家庭团聚”VS“和平仪式”VS“外交陷阱”

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也是帮助我们确定、理解、归纳事件和信息的工具。新闻报道框架则包括消息来源的选择和新闻建构两个层次,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事件如何被新闻媒介主观地呈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受众如何主观地解读新闻报道。有学者对海峡两岸主要媒体有关“习马会”的报道进行了框架分析,发现了三种主要报道框架:“家庭团聚”“和平仪式”和“外交陷阱”。其中,大陆地区期刊的专题报道主要体现在前两种,而第三种则属于台湾媒体报道中的特例。

“家庭团聚”框架的核心在于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将“习马会”置于两岸分离66年的大背景中,强调分离给“同根同祖、血肉相连的一家人”带来的伤痛,突出“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是“顺应两岸同胞心愿和时代流的重大举措”。此类报道中以“和平”“同胞”“九二共识”等为高频词。

“和平仪式”框架的核心在于将两岸看作相互对等的地区,认为“习马会”将会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保障。此外,两岸领导人能够以平等的方式会谈,不仅提升了台湾在国际上的可见度,也会给台湾的经济发展带来“和平红利”。此类报道框架同第一种有相似之处,但更加强调“两岸”的概念,充分表现对彼此的尊重。

“外交陷阱”框架则强调台湾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在此类报道框架中,“黑箱作业”一词频见报端,“台湾”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反映民进党态度的报道中更为多见。

3.报道形式:表达方式不尽相同

两岸期刊在专题报道中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在于用词用句上,大陆期刊采用的是“习马会”,而大多数台湾期刊则选择使用“马习会”。在《海峡评论》2015年12月刊的专题报道中,《徒留遗响于悲风而已》的作者在开篇还对此称呼展开了简要探讨,主要考虑到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实力大小关系、习近平与马英九之间的影响力强弱关系以及台湾政局形势等因素。笔者认为,抛开这些政治方面的因素,期刊在进行专题报道中对这一称呼采用的不同形式一方面是为了符合当地受众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此次会晤的平等性,即两地没有高低之别,只有主客之分,因而产生了这种用词上的差异。

三、中国期刊“习近平、马英九新加坡会面”专题报道的传播效果

此次时隔66年的海峡两岸领导人会晤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大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都具有标志性意义,两岸四地各类媒体都对此展开了专题策划和报道或是重点报道,秉承了其深度性和广度性的优势,坚持客观性原则,精心策划选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对此次事件的报道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多角度报道,提高受众认识,强化受众关注

“习马会”的消息从最初进入大众视野开始,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关心海峡两岸关系的中国人。如何把握读者的情感,找到读者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吸引受众的眼球,是期刊专题报道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本次“习马会”事件的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克服了会议事件新闻传统报道方式的生硬感和沉闷感,无论是在选题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着实下了一番工夫,提高了受众对此事件背景、过程、意义、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强化了受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模性专题报道。

这些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专题报道激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华民族儿女对于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新思考和新认识,人们一方面将长期以来的历史沉淀与新时代的动向和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民众都能够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这一事实,增强了解决两岸和平问题的群众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

(二)增强两岸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尽管大陆与台湾一直一水之隔,但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的这份情感却始终无法分割。在分析报道框架时,笔者也曾提到,“家庭团聚”框架和“和平仪式”框架是国内期刊采取的主要报道框架,报道时突出“两岸和平”“同胞之情”等概念,其中一个传播目的便是唤起两岸读者的民族意识,引起共鸣。这对于提升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长远来看,习近平与马英九的这次见面不仅仅是两岸关系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漫漫复兴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简单地说,“习马会”既对两岸现状做出了界定和肯定,更为两岸关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若干年以后,当中国期刊界再次对此事件的专题报道进行总结、反思和回顾时,必定能够重新召唤起各民族、各地区对于“习马会”事件深刻、鲜活的记忆。

(三)成为未来对台政策风向标,引导舆论方向

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是所有媒体要关注的重点。

在此次“习马会”事件的专题报道活动中,国内各大期刊保持了统一的基调、口吻和态度,共同指出了一个基本的大致舆论方向,即“习马会”是处理两岸关系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无论对双方的人民、政党、政治经济发展等都有长期深远的影响。虽然在台湾地区的期刊报道中偶现不和谐的声音,对“习马会”的筹备工作和目的提出了质疑,但总体上对社会整体舆论氛围没有实质性影响。

另外,由于“习马会”举行的时间也相对特殊,正在台湾大选之前,也是台湾地区内政党支持分化十分明显的档口,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大陆方面向台湾方面释放的一个信号。无论是对于时任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还是后来获得大选胜利的民进党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媒体的报道口径向来是衡量政策走向的一个很好的风向标,对于相关问题专家学者、政党等利益关联方而言,研究此次国内期刊专题报道的总体情况和特点十分重要。

总之,我国期刊关于“习马会”的专题报道抓住了政策及舆论的正确走向,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引起了受众的广泛支持,取得了积极的传播效果,也为日后同类型新闻事件的专题策划与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经验。

(作者祝兴平系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毛姝晗系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习马专题报道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期刊问答
专题报道
浣溪沙·习马会
习马会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