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武术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2016-11-08 08:13谢群喜杨少雄李静亚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学武术互联网+

谢群喜,杨少雄,李静亚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互联网+”视域下武术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谢群喜,杨少雄,李静亚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教学实践角度将“互联网+微课”教学与武术结合,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互联网+”视域下武术微课发展的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在武术微课教法和学法定位基础上,提出“互联网+微课”在武术动作习练过程中教法和学法的应用,从教学设计前期分析、教学实施过程分析、教学反馈与反思三个方面对武术微课教学进行设计。旨在解决武术技术动作教学存在的人体视觉盲点现象和个体差异性问题,通过微课实现教师指导教学、学生辅助自学。

互联网+;武术微课;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1 理论概述

1.1“互联网+”的概念及时代发展的理念

“互联网+”理念最早提出者可以追溯至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的发言,互联网因实现多屏全网跨平台,从而被界定为是与传统行业结合的一个化学公式,即“互联网+”。两会上,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其中马化腾[1]将“互联网+”概念定义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同年3月5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互联网+”被提至议程,并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1号国务院发布(2015)40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这里“互联网+”所指的“+”,即与传统行业结合,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引擎”发挥效用实行跨界融合。

“互联网+”的提出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的成熟,这也是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基础。于扬提出“互联网+”理念最初目的是在互联网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之风进行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从而发展所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于扬认为“互联网+”只是一个通道而已,各行各业想要乘互联网之风,那么就要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2]。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最终目的是为培育更多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与于扬所述实为一致,以此为经济增长点,促进各领域的融合。

1.2微课的概念

国外关于微课(Micro-lecture)界定最早是由勒罗伊·麦格鲁(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Kee T P(英国纳皮尔大学)提出的The one oinute lecture(简称OML),即一分钟课程。勒罗伊·麦格鲁的60秒课程涵盖三个部分: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例举例子,通过此方式来拓展本领域的专业;Kee T P认为OML的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概念,因此,在一分钟演讲中被要求做到精炼、清晰的逻辑结构,才能达到The oneminute lecture的目的,这也是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3]。

胡铁生(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被公认为国内微课的创始人,即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新型教学资源。胡铁生(2011)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及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4]。微课被界定为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知识点,即教学内容中存在的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犯错误等进行教学。微课体现的是“微”特色,以精简实用、灵活方便、空间弹性大等特点,因此,时间被限定为5~8min,且内容结构完整,具有极强动态性。

2 研究综述

2.1微课研究现状

李婉嘉(2013)认为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其他所有的内容都仅仅是为突出这个知识点而已,在微课的设计上,将其分为四个步骤,即教学分析、教学设计、课件开发、实施和评价[5]。郑伟栋(2014)从人类情感角度为切入点,提出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通过研究认为人类情感的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构成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6]。刘红霞等(2014)通过对吉林大学微课设计的实践体会与个案分析基础上,深入剖析其主要教学行为和影像呈现,从而提出微课设计应该对照的四个视角,即主题内容、视频呈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应用[7]。胡铁生等(2014)在依托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平台,对参赛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微课发展存在偏差,微课功能定位趋于专业化、微课的时长受评价导向影响,使得微课制作形成形式大于内容的形式主义教学,因此,胡铁生,周晓清针对此现象提出当前高校微课建设需系列化、制作理念需提升、平台建设需转向应用环境等建议[8]。

综上所述,关于微课研究的文章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微课的开发和应用。在现代远程教育成熟的基础上微课的发展有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不管是教学分析还是内容设计都有一系列方法,并且对现存问题有进一步解决方案。在实践上,通过不同视角为切入点大胆应用于现实,在对案例分析基础上总结经验,从而完善微课教学。

2.2武术微课教学研究现状

微课在武术领域的应用的研究寥寥无几,笔者以“武术微课”为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进行检索,与此相关的仅检索到3篇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微课虽然在设计、开发与应用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武术相关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明显薄弱。在检索的3篇文章中,杨青等(2015)分析微课在武术教学中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武术微课自学的教学应用模式,即指导自学和完全自学两种[9]。周惠新等(2015)从高校武术课程着手,探讨高校武术课程微课课程的开发,提出五种武术微课开发类型:拍摄型、录屏型、动画型、改良型、幻灯片型;并对相关流程进行设计,包含五个方面:主题的选择、教学内容分析、习练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10]。徐楠楠(2015)通过对微课在高校公共武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针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普遍存在的人数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枯燥乏味等问题,以此提出武术微课的课堂模式: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观看提出意见—班长接受意见反馈—班长整合汇编汇报给教师—教师总结分析—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在课堂上实践并直观反馈意见[11]。

综上所述,三篇文章对武术微课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部分,徐楠楠、杨青侧重的是武术微课课堂教学,周惠新侧重教学课程的开发,通过现象分析,总结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微课教学模式或课程开发程序。武术的本质的是“技击”,武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技术为主,而当前武术微课教学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学“理论”层面,缺乏武术“技术”层面的分析。因此,笔者侧重研究微课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运用微课教学优势将微课的“微”特色融入武术技术动作的习练中,弥补教师在武术技术教学效率低和学生练习动作难的不足。

3 “互联网+”微课背景下武术发展现实条件分析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部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针对《纲要》中所指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规划》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同时强调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强化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12]。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2015)40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平台,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强调扩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13]。在此大环境下,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推动传统教育改革,“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形成知识共享,教育资源不再由教师对知识权威垄断,教学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再是泾与渭的格局了。

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难点、重点、疑点、易犯错误等情况,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一节课当中教师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并体会其中存在的各个重难点等。由此,微课的特点在于专门针对某个环节的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使得微课进入学校课程教学,成为课上辅助教师教学,课下辅助学生自学的重要平台。在倡导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下,“互联网+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微课的介入,形成“互联网+微课”模式的现代教育体系。

武术微课的优势在于可直观复播学习,在Web2.0下人们关注点正从PC端逐渐转移至移动终端,微课教学有了客观条件的支持。另外,武术独特的传承模式和习练存在难度高等特点,使得武术微课的应用满足了不同学生或练习者对武术动作学习需要,带动了学习的主动性,避免长期习练使学生或练习者产生厌烦。武术课教学经常出现动作示范和讲解分开现象,一些腾空动作或难度动作示范无法在示范的同时讲解动作的结构、要点、力学分析等,微课的应用往往可以解决此现象,提高武术教学效率。

4 “互联网+”视域下武术微课“教与学”定位

微课实现的是对时间和空间的翻转,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时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一节课的总时间来决定课内学生重复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课内武术教学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而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伴随着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普及,课内外对移动终端的应用,武术课内教学发生质的改变。教师课前将上课内容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易犯错误等以微课形式发到学生移动终端,学生课前在大脑皮层感觉区和运动区形成感觉记忆和运动功能结构,再通过课内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分析形成动作泛化阶段,从而指导学生课内自学。

武术教学历来讲究“口传身授”,注重直观教学。武术内容本身繁杂多样,武术教学时常存在“三多”问题: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和每个动作内含的因素多。微课教学特点是专门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微课直观、立体的动作展示可解决武术教学“三多”问题和动作习练难等问题。因此,武术微课教学内容的设定要根据武术技术动作表现的不同特征,武术微课教法定位要依据武术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武术微课习练步骤可为:基本动作学习(手法、眼法、身法、步法、腿法等)、基本素质练习(柔韧、力量、协调、速度、灵敏、空间感等)、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练习(上肢动作组合、下肢动作组合、上下肢动作组合)、整套动作练习、超套动作练习。针对此规律,不同年龄段生理结构特点武术微课教学对象又可以定位为:儿童(3~6岁)、少年(7~14岁)、青年(15~35岁)、中年(36~60岁)、老年(61岁及以上)。

武术微课学法定位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虑,主观方面,微课教学属于独立学习,不管是教师指导自学还是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其自学的时间、次数以及最后达到的自学效果与学生主观意识息息相关,对学生自管和自控能力要求较高。客观方面,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移动终端设备形式越来越多,直观、便携,使武术教学可移动化、多样化,脱离传统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第二,课内武术教学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不能直接或间接的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对其作出纠正或评价,避免自尊心受到伤害。借助微课教学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既可自我纠错,亦可与同学分享经验,共同进步。因此,从课内、课外两种形式,学生自学可分为:课内教师指导自学、课内学生完全自学、课外学生自学、课外同学互助自学。

5 “互联网+微课”武术教与学的具体应用

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业态主要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机器生产的工业时代逐渐步入数字化、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业态呼之欲出。胡铁生根据李秉德教学方法分类的五个维度,从外部形态和学生认识活动特点的角度出发,将微课划分为11类,即以语言传递微信息为主的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类、实验类;以欣赏活动为主的表演类;以引导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4]。

笔者依据武术教学方法特点,在突出动作招式的规范外,强调武术攻防动作的讲解示范和体现不同拳种的风格,把武术教学法与微课教学法进行融合。从武术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和武术本质属性“攻防技击”角度出发,将武术微课教学方法分为以趣味性、启发性讲解为主的术语化讲解、单词化讲解、口诀化讲解、形象化讲解;以直观展示为主的分解示范、完整示范、分解示范和完整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分类前提是建立在武术与微课结合的基础上,讲解和示范在同一时间、空间进行,以下针对微课应用,对武术教法和学法应用进行探讨。

5.1“互联网+微课”武术教法应用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互联网教育重构和微课辅助教学,“互联网+微课”教学不是颠覆而是革新。根据网络教学的4A模式(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way),“互联网+微课”教学方法分为三种形式:(1)分解示范+形象化讲解。武术动作演练过程中,对整套演练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要求速度与难度动作时,这对于武术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些跳跃、滚翻、跌仆、翻腾等动作教学中,教师很难既示范又讲解,微课教学应用将传统分解示范和形象化讲解相结合,针对难度动作、复杂动作进行动作分解,通过形象化讲解,以事物、自然景象、动物来比喻,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借助微课教学实现对个别动作分解示范和形象化讲解的结合。(2)完整示范+单词化讲解。在微课的基础上,将完整示范与单词化讲解结合,主要解决两个方面,一是对单个动作的完整示范,要求是动作难度不大、结构简单、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通过单词化讲解,以简明扼要的几个字对其进行讲解。二是对套路组合动作的完整示范,在动作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动作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传统武术动作名称相对较长,在完成组合动作时,教师无法在学生完成动作同时及时提醒或指导。基于微课的应用,动作的完成和语言的讲解可以同时进行,这使得通过单词化的讲解,对动作的组合练习有了一定的帮助。如初级长拳三路中的“歇步抡砸拳-仆步亮掌-弓步劈拳-换跳步弓步冲拳”,可以归纳为“抡、亮、劈、换”。(3)(分解示范+完整示范)+(术语化讲解+口诀化讲解)。分解示范与完整示范相结合,首先是对动作进行完整示范,使学生对动作有个整体概念,然后通过术语化讲解对动作对动作进行分解示范。“分解示范+术语化讲解”主要针对动作进行上下肢动作分解讲解,以转体跳跃动作“旋风脚”为例,其顺序是先讲下肢,再讲上肢,然后上下肢结合。下肢分解的术语为“两臂抡摆—踏跳翻拧—旋转—腾空里合”,上肢的分解术语为“左手击响”,最后进行完整示范。完整示范可与口诀化讲解进行解析,辅助完整示范,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旋风脚的口诀可为“抡臂、踏跳、转体、里合腿击响”。因此,其过程为:“完整示范—分解示范+术语化讲解—完整示范+口诀化讲解”。

5.2“互联网+微课”武术学法应用

武术微课教学应用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内微课教学应用,二是课外微课辅导自学应用。

课内微课教学应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技术示范问题。武术技术动作多样,跳跃、滚翻、转体、旋转等与人体视觉角度构成盲点,考虑到人体三度位觉(上下、左右、前后)和多维位觉的敏感性,通过“互联网+微课”以微视频的形式,在教师进行技术动作示范时,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多角度空间立体式的学习,学生可多次反复观看动作结构,又避免教师无上限的示范动作。二是个体差异性问题。课堂教学学生不同身体质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能直接或间接的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对其作出纠正或评价,避免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在有限时间内,以移动终端为教学载体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通过武术微课教学应用实现课内教师指导自学和课内学生完全自学两种学习方法。

课外微课辅导自学应用主要有两种学法,即课外学生自学和课外同学互助自学。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基础,认识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外部表象到内在的规律的深入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在泛化后,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课外微课辅导自学主要利用移动终端和PC端进行自学,体现了互联网教学的微化知识内容学习的有效性、碎片化时间的随时性和个性化需求的针对性。

5.3“互联网+微课”武术教与学设计

基于上述关于武术微课教学思考,武术微课教与学的应用最终要落实到武术微课教学设计,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进行武术微课最优化教学设计。武术技术动作的学练需通过多通道的信息输入,本体感觉、听觉、位觉等直观获取信息存在盲点,微课教学虽然解决此现象,但微课课程的设计决定了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

根据胡铁生对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教师问卷调查得知,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占比84.63%[8]。因此,笔者依据武术习练过程中存在的个性特征,将武术微课教学设计划分为教学设计前期分析、教学实施过程分析、教学反馈与反思三个部分(如表1所示)。

表1 武术微课教学设计分类及教学设计程序

6 结束语

微课在武术领域的应用几乎处于空白阶段,而微课的教学形式恰恰可以弥补武术教学示范中存在跳跃、翻转、跌仆等构成人体视觉盲点现象。通过微课的应用,可以实现课内外教师指导教学和学生辅助自学,一方面,移动信息设备的普及为武术微课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支持,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考虑,微课教学的应用避免了因个人差异性而不能之间或见解的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对其进行纠正或评价。因此,在武术微课教学设计上,要从三个维度考虑,即教学设计前期分析、教学实施过程分析、教学反馈与反思,设计上体现武术微课优势,且要遵循课程教学原则。但是,微课教学应用同时也存在缺陷,即信息化软件操控,技术攻克是难题,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技术应用上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需要相关技术方能解决,而对于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需要一段较长时间。

[1]国务院.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迎来机遇: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EB/OL].(2015-03-05)[2016-01-20]http://www.gov.cn/zhengce/2015-03/05/content_2826854.htm.

[2]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2012-11-14)[2016-01-20]http://tech.qq.com/a/20121114/000080. htm.

[3]许可.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的现状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6):4-5.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5]李婉嘉.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11):85-87.

[6]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7]刘红霞,赵蔚,陈雷.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4-19.

[8]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9]杨青,黄凯凤.武术微课教学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9):67-69.

[10]周惠新,蒋毅.高校武术课程微课开发与运用[J].中华武术·研究,2015.4(1):37-40.

[11]徐楠楠.微课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中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5.19(3):82-85.

[1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013)[2016-01-20]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 201203/133322.htm l.

[1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 OL].(2015-07-04)[2016-01-20]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责任编辑:叶丽娜)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Micro-Lecture of Wushu Teaching in the Sight of“Internet+”

XIEQunxi,YANG Shaoxiong,LIJingy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

This thesis has teas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from teaching practice,making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Wushu in“internet plusmicro-lecture”and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Wushu micro-lecture’s development by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 proposed the application of“internet plusmicro-lecture”in the process of Wushumoves,which are positioned on the basis of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methods ofmicro-lectur and designed the process of Wushu lessons from thress aspects,that is the earlier stage analysis of the design,th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of teaching.This thesis is to solve the human visual blind phenomenon in themoves teaching process of Wushu and the individual problems in teaching.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eachers’guide teaching and students’self-learning bymicro-lecture.

Internet+;micro-lecture of Wushu;documentationmethod;logical analysis

G85

A

1674-2109(2016)06-0101-06

2015-01-28

谢群喜(1991-),男,汉族,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杨少雄(1965-),男,汉族,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及武术产业的研究。

猜你喜欢
自学武术互联网+
中华武术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