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无望无根

2016-11-10 11:05单明时评人
当代工人(A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窝窝头游民流民

文|单明 时评人

无路无望无根

文|单明时评人

很多人把“游民”和“流民”混为一谈。从概念上看,两者有极大不同,游民是没有正当职业,在社会上游荡的人;流民是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灾民。另一个重大区别是:流民倾向正常社会,渴望回归;游民虽然与流民一样也流离失所,却不想再回归,依靠非主流的方式生存。

两三年前,中国社科院原文学所所长刘再复出版著作《双典批判》。双典是指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不仅是在刘再复的笔下,在很多学者那里,双典都被视为反映游民意识的通俗文艺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集中看到游民“思想意识和行为的非规范性”。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文化形态以小农生产为经济基础,以地域、宗法为联系纽带。用现代眼光看,其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的表现为:愚昧——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认识能力很低,缺少理性和分析能力;野蛮——因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所以想事情、做事情往往凭动物性本能;注重眼前功利——这是由小农生产决定的,眼界只到鼻子尖,不能看得更远。

两三千年过去,中国已走向现代,虽然游民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游民意识并未消除。很多人不相信未来,不相信原则,他们只相信利益,且只相信到手的利益。有一句话,曾在北京过去的下九流中被奉为生活准则:吃到嘴里的窝窝头才是真的。比较来看,现代人虽然不再拿窝窝头打比方了,但仍然把一切都工具化,没有信仰,不惧任何戒律。

为何现代社会会产生“意识上的新游民”和“年轻新游民”呢?一是感觉上没有出路,二是社会不公。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强化着前者。他们是“无根者”。无根者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是小农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的表征。正是因为处在变革时期,各种准则、社会接纳系统等还在建立初期,所以很多人虽远离了小农社会,却不能顺利被工商社会所接纳,他们退不回来,又走不进去。新生代农民工是这样,很多大学毕业生也是这样。他们虽然出发地不同,但“走不进去”的命运是一样的。

跟清朝以前比,当代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们基本上不会再以自己的游民意识,单个人或成帮结伙去干反社会的勾当了。但这种意识已深植于头脑之中,他们会在不明显破坏伦理纲常、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力所能及”的擦边球或其他隐秘方式,满足自己一切的短期需求。社会秩序中的排队加塞儿、驾车抢行问题、食品安全中的假冒伪劣毒问题,官场中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问题,莫不是游民意识的产物。

给人以出路,让社会公正,道理犹是,路很艰难。再难也得前行。

猜你喜欢
窝窝头游民流民
东晋士族与流民研究文献综述
Audio Attraction
略论十九世纪中叶鸭绿江北岸早期朝鲜流民社会——以《江北日记》为中心
西晋流民问题浅探
隐性游民
走到哪蹭到哪的“网络游民”
当年的饭香
三合面窝窝头
饿
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