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2016-11-10 03:18柒石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底气资产负债率杠杆

柒石

融信豪掷110.1亿元成为“史上最强地王”的新闻一时间把这家闽系房企推至风口浪尖。大家纷纷开始揣测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房企是哪里来的底气,竟和央企抢地?

诚然,一家年收入几百亿(2015年融信年收入尚不足300亿元)的房企,一下子斥资110.1亿元去拿一块地,暂且不说这块地楼面价高得令人咋舌,单是这笔资金所占年销售额的比重(超过1/3),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2012年到2015年融信的资产负债率在港股40家地产公司中,始终高居榜首。就是这样一家高负债率的房企,却在拿地的态度上始终强势,此前融信已在2016年斥资229.9亿元先后拿下了13块地,如今更是击败众多强敌,成为沪上乃至全国的“地王”。融信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翻看各种资料后,可以得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融信的融资能力很强并且渠道丰富。此次拿地后,有利于扩大其企业发展规模,而规模扩大的好处在于可以获得投资方的青睐,以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融资能力强了,个别项目即便短期盈利情况不理想,也不会影响整体大局。

从拿地策略看,融信的动作印证了“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判断。实际上,类似仁恒等企业也有积极拿地和补仓的需求,但实际上,融信最后杀出来,其实说明在拿地过程中也在不断审视竞争对手的拿地策略。从很多企业的成长历史来看,上海项目多,企业的成长性就高,这也源于上海房价有坚挺的上涨动力。对后市的积极预判,可谓融信的首要底气。

从未来上海的土地市场来看,业内认为,房企如此疯狂抢夺“地王”,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僧多粥少”。像上海这样的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土地供应持续下降导致城市土地稀缺,繁华地段的土地比黄金还难求。毫无疑问,未来房企在一线城市拿地的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凶猛,拼的不仅是人脉关系、融资能力,关键是现金流与变现能力。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上海如果不拿地,就只能退出上海去二线城市了。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一家想要以上海为重心发展的房企来讲,融信此次抱有志在必得的决心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可谓融信的次要底气。

最后,融信即使有再大的底气,归根结底还是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融信的钱从何而来,恐怕才是解释底气的根源。

资料显示,2015年融信中国净资产负债率247%,但资本成本在10.5%左右,均远高于同类房企,其中,负息债务为163.7亿元。而其上市的招股书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融信的净资产负债率分别约为:170%、500%、1540%和640%。杠杆如此之高,这些杠杆资金到底从哪里来?

在2015年上半年之前,融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信托和银行贷款,利息并不低。但2015年下半年之后,持续走低的债券利率让融信改变了“借钱”的方式。其通过低利率的债券市场获取了巨额的资金。据统计,去年下半年以来,融信获准在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和私募债总额高达110亿元。此外,融信还获准发行购房尾款ABS8.8亿元;在券商平台还有“15融信01”“16融信01”等融资产品在售。

除了债券市场之外,银行的授信也是融信杠杆资金的重要来源。例如,2014年11月,融信集团与中国平安银行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据此平安银行首期将为融信双杭城项目提供高达65亿元的授信支持。当然,融信通过入股险资的方式,也是为了打通新的融资渠道。

凡此种种,都为融信铺垫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低廉的资金给了房企充足的弹药,没有限制的举债买地极大扩张了房企的拿地能力。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房地产繁荣周期的基础上,一旦资金链条逆转,房企自然面临风险,而融信只是众多高负债房企中的“典型代表”。

猜你喜欢
底气资产负债率杠杆
企稳的底气
Outcomes of half-width vertical rectus transposition augmented with posterior fixation sutures for sixth cranial nerve palsy
心底无私底气足
为政底气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2013年报之“最”: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公司:破产前兆还是腾飞前夜?